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品位阅读与品质出版

2022-05-30 10:48:04李舒宋守山
出版广角 2022年14期
关键词:出版业品位数字化

李舒?宋守山

【摘要】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与实践,在阅读资源、阅读形态、阅读场景、阅读群体以及阅读效果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品位阅读在涵养民族精神气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強国、厚植数字时代文化自信的强劲支撑。品质出版必然以优质内容为核心、以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驱动,通过做优做强市场主体、强化政府的规划引导、推动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实现出版业从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到深度融合的蝶变。

【关  键  词】品位阅读;品质出版;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强国

【作者单位】李舒,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宋守山,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言论的力量”(21FXWB02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4.001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1]。阅读离不开高质量精神产品的供给,离不开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品位阅读与品质出版彼此呼应、互动互促,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精神世界的丰盈程度和文化发展高度。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近年来,国家逐步将文化数字化建设从建设工程上升到国家战略。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以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生产数字化和文化传播数字化为主要构成的“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由“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了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八项重点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出版方式从“铸以代刻”朝着“数字传播”转型,出版物的编辑出版、阅读利用,乃至典藏保存、传播流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进而对公众的阅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阅读之变

作为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阅读在数字化的推进下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包括阅读的主体、客体,也包括阅读的场景、方法,乃至对阅读效果的评估等维度。

1.阅读资源极大丰富

阅读资源的丰富有三层含义。一是阅读资源供给不断丰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经建成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对五千年累积的中华文化成果的全样本记录、全样态呈现,无疑为全民阅读提供了海量资源。二是个体获取阅读资源更为便捷。阅读文本呈现形态、存储方式及传播路径的数字化,使得信息传播的时空阻隔不断弱化,个体拥有阅读资源的能力不断延伸,文化资源的全民共享成为可能。三是阅读者与创作者的相互转化更加频繁。数字化使得普通人创作与发表的机会大大增加,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不仅增加了内容产品的数量,也丰富了内容产品的表达风格。

2.阅读形态日益多元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6%,较2020年的79.4%增长了0.2个百分点[2]。数字技术推动了阅读形态的个性化发展,以有声阅读、视频化阅读以及全息阅读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形态发展迅速,传统纸本图书已不再是唯一的阅读载体,未来一段时期内,数字阅读将与纸质阅读形成共存互补的态势。一是有声阅读成为流行阅读形态。当前,以声音为主要表达符号,基于听觉认知规律,用声音语言创作、传播知识性音频内容的有声出版成为新的出版类型[3],也成为全民阅读新的增长点。二是视频化阅读蓬勃发展。视频化阅读从以直观形象的表达吸引读者,逐渐发展为移动阅读场景中公众接受信息的重要形态。三是全息阅读成为可能。在5G的支撑下,AR/VR/MR等新兴技术使沉浸式阅读成为新的阅读模式,阅读场景更加广泛。虽然全息阅读短期内不会成为常态,但其给阅读体验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

3.阅读场景不断拓展

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4]。文化数字化战略激发了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使得阅读场景不断拓展,催生了文化消费新景观。例如,数字电视技术、投屏技术强化了用户的视听体验,推动了客厅这一文化消费场景的升级;有声出版物以声音为主要表达符号,将移动有声客户端、微信小程序、智能音箱作为有声阅读介质,其在公园、广场、公共交通等开放性场景下的伴随性价值得到广泛认同;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数字技术大量应用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形成了线上线下彼此呼应的一体化、动态化、逼真度高的文化体验场景。阅读场景从实体空间走向数字空间,不仅丰富了公众的阅读体验,也带来了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心理浅表化等复杂效应。

4.阅读群体层次提升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基于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促进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因地域、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造成的文化鸿沟,推动了阅读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使知识的全民共享成为可能。同时,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形成了终身学习的机制,还依据个体特点制定教育方案,提升了教育的精准性与个性化程度。这些措施均推动了阅读群体整体水平的提升。

5.阅读效果更加复杂

19世纪,马克思在评价人类取得的进步时指出,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5]。尽管数字化给阅读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但其对“人”的主体性的冲击也值得高度警惕。比如,基于用户的阅读行为、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大数据技术在优化阅读体验、降低信息检索难度的同时,也使得阅读边界在无形中被固化,形成信息茧房,缩减了用户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如,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出版方式,但在传播效果评估上仍采用发行量、阅读量、转发量、下载量等传统量化指标。数字阅读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发展的滞后,不仅难以完全保证内容产品的品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阅读与娱乐活动的边界。阅读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人的大脑不仅要感知阅读材料的基本信息,还要通过复杂的智力活动作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不可否认的是,技术的深度应用给阅读活动带来了便利,也冲击了阅读活动的思想性。如何在数字化的工具理性与丰盈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理性之间找到平衡,形成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品位阅读评估方法与体系,显得十分迫切。

整体来看,数字化促进了公众阅读质量的提升,也对阅读与出版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品位阅读与品质出版已经超越了行业话语,成为时代命题与国家命题。

二、品位阅读:文化强国的强劲支撑力

品位阅读,指有情操、有格调、有品质的阅读活动。品位阅读既是对阅读者格调、修养与人品的要求,也是对出版物内容质量、价值取向与思想导向的要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品位阅读并非一种个体行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厚植数字时代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使阅读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既是对品位阅读的挑战,也是提升社会阅读品质的宝贵契机。

1.以品位阅读涵养民族精神气质

高品位的阅读,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还能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涵养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以推广阅读提升国民素质。2006年,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20年,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九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尽管数字化给阅读带来巨大变化,但无论是传统图书还是各种形态的数字出版物,品位阅读都是涵养民族精神气质、构建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手段。随着全民阅读渐成社会风尚,品位阅读必将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支撑。

2.以品位阅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国的目标和时间表,进一步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7]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以数字化解码、刻录中华文化基因,并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能够提升社会的整体阅读品位,增强数字时代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还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具有世界意义。

3.以品位阅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国家的价值内核,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数字化引发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并进一步导致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给舆论生态和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在技术与社会互构的转型语境中,新闻媒体发挥引导力,以减少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离散力和破坏力,促进共识、构建认同是其实现舆论功能的核心诉求[8]。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精神文化产品,通过全民阅读使公众产生内容价值与精神价值共鸣的阅读体验,不仅能够壮大主流舆论,还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以品位阅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夯实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4.以品位阅读实现全面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不仅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期待心智愉悦的精神享受和高品质的文化生活。因此,共同富裕的真义,不仅在于解决好物质层面的贫富差距,还要在文化层面着力,努力实现精神上的共同富裕。国家文化专网、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大大弥合地区间优质出版物供给的差距,提升全民阅读的水平和质量,实现文化成果的全民共享。从某种意义上说,品位阅读将推进共同富裕迈向新的阶段,赋予精神与文化共同富裕的深层内涵。

三、品质出版:文化强国的有效推动力

高质量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也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出版的品质不仅关乎国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也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上,品位阅读是重要的支撑力,品质出版则是有效的推动力,两者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文化支持和智力保障。

1.品质出版的内在要求

出版工作兼具物质生产与精神活动的属性。作为物质生产,品质出版意味着生产更多制作精良、品类丰富的内容产品;作为精神活动,品质出版则意味着从文化属性出发,使之裨益于国民精神境界的提升、人类文明的传承。具体来说,品质出版的内在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质量是出版生命力之所在,品质出版首先体现为内容质量。高品质的出版建立在精品意识和原创能力基础之上,要求内容政治导向正确、积极健康,更要求以形式和表达创新不断提升主流价值观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同时,编校印装质量也会影响出版品质。当前,数字阅读的内容良莠不齐,针对数字内容统一规范的编校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对新形态内容产品的质量管理流程和治理规范也尚在探索中,这些都会影响公众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体验。

二是以技术应用为支撑。科技创新深刻影响出版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的进程,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出版业态、出版生态以及传播与运营模式,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版品质的提升要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出版全产业链条,发挥新兴技术在有效整合各种出版资源要素、推动内容创意与呈现手段创新、实现精准化互动式传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破解出版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依托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开放透明、不可篡改的特点,探索解决数字出版中版权保护和数字资产确权等问题的方法。未来,各种新技术的集成与深度应用,将推动数字出版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跨界融合,催生各种高附加值、多功能的新型“出版+”业态。

三是以公共服务为导向。出版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2018年,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首次从顶层设计层面建立了一套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2022年,国家提出文化数字化战略,更是把建设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作为重要目标。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求为根本目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出版产品和服务。换言之,没有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缺失了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离开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就谈不上品质出版。出版品质的提高应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不断丰富公共文化资源,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均衡文化资源配置,创新出版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在数字传播语境中,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主动性更加明显,对出版内容的个性化需求更加突出。用户在信息生产和传递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使传统阅读服务面临新挑战,并对品质出版提出新要求。一方面,出版业应转变角色,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适应读者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的多元化,以开放性提升出版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出版业要顺应数字时代文化生活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新趋势,深度挖掘用户数据,精准匹配用户内容需求和应用场景,大力发展个性化出版,探索分众出版。对用户来说,只有其主体性得到尊重,出版产品、服务与模式实现精准适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质出版。

2.品质出版的实现路径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既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出版业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因。在这一战略实现的过程中,以品质出版引领品位阅读,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做优做强出版市场主体。202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营业收入超过1.6万亿元,资产总额超过2.2万亿元,净资产超过1.1万亿元,出版业整体实力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虽然出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但距高质量增长还有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化增长动力。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产业能力的提质升级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壮大优化。市场主体增强自身活力、实力与竞争力,以出版品质赢得读者、扩大市场,既是出版业获得整体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在数字生态中壮大主流舆论的必然要求。做优做强出版市场主体,需要进一步深化出版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优化出版资源配置,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活力、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一流出版企业。

二是加强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划引导。在行政管理、社会治理、企业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出版治理体系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政府政策引导、行业规范的滞后,往往会对品质出版形成制约。比如,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中仅存储格式就有SEP、CEB、PDF、EXE、PDG等共20余种,存储格式的标准化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和高质量内容的生产。相关出版数字化建设标准的研究制定,不是某一家企业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宏观统筹、适时引导和规范。近年来,出版业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从2014年《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5年《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2年《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对出版业的顶层设计已经由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迈向深度融合。在出版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以系统观念和前瞻意识强化顶层设计,为出版业的品质发展制定蓝图、谋划方略,努力实现出版发展质量与速度、规模与结构、效益与安全相统一。

三是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迈向深度融合的品质出版,必然要打破传统出版产业的内部区隔和外部边界。一方面,实现出版产业内部资源进一步打通融合。在数字化背景下,出版已经超越传统选题策划、文本编辑、发行推广的范畴,正在以品质阅读为核心诉求,实现内容产品的品质、功能以及价值生成等的全方位拓展。另一方面,探索出版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未来,数字化将推动出版产业的价值链不断扩展,出版业的价值实现将从图书、报刊发行升级为对文化数据资源的整理、生成、利用,以及以文化体验为主的新业态。出版产业与视听行业、展览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充分激发出版创新创造活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新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  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N]. 人民日报,2022-04-24.

[2] 张贺. 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6%[N]. 人民日报,2022-04-25.

[3] 李舒,张寅. 移动互联背景下有声出版的特点、难点与突破点[J]. 出版广角,2021(20):44-47.

[4] 彭兰. 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 新闻记者,2015(3):20-27.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李舒,宋守山. 新闻媒体引导力的内涵、现状与实现层次:一种基于认同理论的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3):27-32.

猜你喜欢
出版业品位数字化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6:18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4:12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6年1期)2016-01-03 08:53:34
莱钢3200 m3高炉低品位冶炼实践
山东冶金(2015年5期)2015-12-10 03: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