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究

2022-05-30 10:48:04张芮
求知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所学实验课堂教学

摘 要:实验既是地理课堂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把握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重要时机,科学地融入地理实验,既能增强教学趣味性,辅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地理实践力,增强地理教学的效果。文章立足笔者教学经验,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实验;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张芮(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启秀市北初级中学。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便是地理实践力。所谓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可见,考察、实验和调查是学生进行地理实践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发展地理实践力的途径。与考察、调查相比,实验更契合初中地理教学的需求,因为考察、调查需要有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作为支撑,且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地理实验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体验、制图、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方式,学习地理知识,锻炼实践力的活动[1]。基于此,在实施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基于教学整体的角度,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切入点,应用多样化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以此培養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课前:前置实验,自主探究

前置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初步认知的方式。地理实验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助力,本身具有趣味性,能让大部分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以地理实验为重点,设计自学任务,前置课堂,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初步形成地理认知,为学生在后续的课堂中进行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以“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的教学为例。降雨的相关知识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会对雨水的形成产生兴趣。为了使学生达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笔者以雨水的形成过程为重点,设计实验任务(如表1)。

学生在了解实验任务后,大都兴致勃勃,踊跃参与,准备实验材料,而后按照实验步骤,认真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若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如下实验现象:金属盖上出现一层水珠。面对此现象,学生积极思考,探寻雨水的形成原因,为在课堂上有效认知降水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兴趣,积累了实验经验,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进而发展了地理实践力。

二、课中:融入实验,体验课堂

体验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途径之一[2]。在实施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结合教学需要,融入地理实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地理知识,锻炼地理实践力。

(一)实验导入,调动兴趣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其自主体验地理课堂的保证。地理实践力是学生通过不断体验,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实施地理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地理课堂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堂的导入环节呈现地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以“地图的基本阅读”一课的教学为例,让学生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是这节课的基础内容。立足此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要求学生绘制教室的平面图。大部分学生对此兴致高昂,积极动手。但是,在绘制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缺少方向、缺少比例尺等,导致作品千差万别。在展示作品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教师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引导他们对比教材中的地图和自己的地图,发现差异,进而总结问题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探究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学习地图的三要素。由此可见,教师将地理实验融入课堂导入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地理课堂,积极探究,发现问题,增强求知欲望,发展地理实践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学习难点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要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传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难以掌握学习难点的情况下,其课堂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阻碍自身地理实践力的发展。地理学习难点极具抽象性和复杂性,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才能突破[3]。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以直观形式展现地理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深入探究。地理实验是化抽象为直观的“法宝”。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可以助力学生突破难点。

以“地球的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让学生了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立足此难点,教师先让各个小组提前准备好材料——不透明的球体和手电筒。接着,教师引导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手持手电筒(太阳)照向球体(地球),记录实验现象。师生可在球体上画出亮半球和暗半球的分界线,保持手电筒不动,按照从左到右的方向转动球体,记录实验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的地理现象,如昼半球、夜半球等,建构直观认知。实验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呈现实验观察与记录的成果,并用地理语言进行描述。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倾听,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并联系教材内容,讲解地理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昼半球、夜半球和昼夜更替现象。经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难点,扎实掌握知识点,还掌握了实验方法,积累了实验经验,进而提高了地理实践力。

(三)实验总结,梳理所学

梳理课堂所学是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关键。在课堂上,学生体验系列活动,学习了地理知识,巩固了已有认知。地理实验是“在做中学”的实践表现[4],“做”的过程是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还可以发现知识漏洞,及时完善,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创设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能帮助学生顺其自然地梳理所学知识。

以“地形和地势”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逐步探究了我国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建构了初步认知。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所得,设计如下实验任务:从不同阶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形,绘制地形图,并与小组成员交流,介绍其特点。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积极回忆课堂所学知识,边绘制边思考,发现问题,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及时解决问题。在学生绘制地形图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掌握绘图方法,积累实验经验。在学生完成绘图后,教師选择不同的作品,将其张贴到教室墙壁上,引导学生化身解说员,介绍相关的地形和地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做补充说明。

三、课后:操作实验,延伸课堂

课后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从地理课堂走向生活的“桥梁”。为此,教师可以立足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操作实验,延伸课堂。

(一)反思失败的实验,自主操作

在操作地理实验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容易遇到问题,导致实验失败。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反思失败的实验是学生梳理实验内容、完善实验方法的途径。在反思失败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拓展思维,自觉迁移知识,获得正确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地理实践力。所以,教师可以用失败的实验拓展课堂,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进而改进实验步骤。

以“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演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教师操作不当,实验失败。课后,教师将失败的实验录像发送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观看,探讨教师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迁移经验,总结正确的实验方法。比如,有的学生发现教师在探究“水土流失与降水强度关系”的实验时,没能将容器坡度控制一致,致使初次实验失败。于是,学生自主改进实验,先后保持两个容器内土壤的植被一致和坡度一致,让降水强度不同,操作实验,获取实验现象,总结出水土流失与降水强度的关系。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录制视频,生成实验记录。之后,将实验视频发送至学习平台,与教师或其他学生在线交流,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探索弥补不足的方法,进而继续完善实验,提高实验效果。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从失败的实验中获取了经验,改进了实验方法,还通过操作,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合作操作实验,走进生活

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之一,也是教师实施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操作地理实验,既可以丰富课余生活,还可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意识,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切实发展地理实践力,提升地理学习质量。

以“气候”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通过体验课堂学习活动,了解了我国的气候特征。立足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以本地气候为切入点,设计“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在实施这项实验的时候,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三组,引导他们按照具体方案,到不同站点,每天轮流观测,获取数据,做好记录(如表2)。

这样的活动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兴致高昂地参与,有步骤地进行观测,获得实验数据,并主动与其他小组成员共享数据,合作交流,建构地理认知。在规定的观测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实验展示活动,引导小组推举代表,展现观测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不同表面对小气候的影响。如此不但使学生认识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参与了实验过程,增强了地理实验水平,发展了地理实践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入地理实验,便于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地理实践力,提高地理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地理实验之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作用,结合教学需要,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依托,有策略地融入地理实验,使学生既能操作实验,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夯实地理基础,又能锻炼相关能力,发展地理实践力,提升地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胡长珊.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李筛元.将地理实践力培养融入初中地理课堂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8):139-140.

雒彩霞.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浅谈[J].读写算,2020(35):64-65.

董德江.浅谈初中地理活动课程中如何有效落实地理实践力[J].名师在线,2020(23):59-60.

猜你喜欢
所学实验课堂教学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做个怪怪长实验
非所学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5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