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政治学科的考核更加注重时政素养考核,因此时政热点教学成为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时政热点教学,文章提出了巧用议题式教学法,即通过课标解读来明确学科教学任务,设置相应议题解析时政,培养学生的时政敏感性;通过合作交流领悟考点,让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时政信息链接教材知识,提升学科能力;通过课堂内外活动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真正达到有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课标解读;任务驱动;时政素材;议题教学;学科素养
【基金项目】福建省宁德市普通基础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高中政治两难性议题式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号:MS24)。
作者简介:张莹莹(1984—),女,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
新高考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更加注重时政情境素材的运用,注重時政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强调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这就要求政治教师通过以考促教、以教促学,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而开展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围绕议题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正是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对议题的解析、明辨与阐述,有利于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课内与课外多维互动,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碰撞、感悟提升。在高三的政治复习教学中,教师通过时政素材开展议题式教学,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可以把学习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文章将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专题的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一、解读课标和考点,明确任务
“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个专题在近几年高考全国卷中属于高频考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此专题的教学要求是:1.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2.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从课标的教学要求中,教师可以明确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生培养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的人。此专题的教学重难点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时性和阶级性;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冲突和评价标准。
从历年全国高考政治试卷考查的题型上看,关于这个专题的内容,客观题和主观题都出现过;从考点上看,重点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从试题取材上看,背景素材都来自时政,充分体现政治学科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课前,教师根据这个专题的课标要求设置三个议题:面对公与私,应如何正确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面对公与私,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面对公与私,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三个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三个议题都用“公与私”来切入,目的是通过设置两难性的议题,让学生对“公与私”二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体现议题式教学的思辨性。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高考考点,收集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的相关素材来解决和论证这三个议题。教师指定相关时政素材,指向性更加明确,有利于创设任务明确的课堂。
二、任务驱动,分析时政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独自或合作完成任务,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这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起分析、探究、实践、运用的学习体系。在议题式教学开展前,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根据学科知识布置相关任务,不仅能让学生身体动起来,还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促使学生尽己所能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
“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个专题所设置的三个议题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两难选择议题,需要学生结合时政素材进行探究。时政素材复杂多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素材,让学生学会鉴别有用信息,排除无用、虚假或有害的信息,能够明辨是非。具体来说,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与教材知识有关的素材并学会提炼信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把多种素材整合成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再指导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整合出一份精炼有效的时政素材,培养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分析时政素材与教学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一个有创造性的老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2]。
三、合作讨论,领悟考点
议题教学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对学生也是一种挑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团体的力量,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以此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最好是六到八人为一小组,并任命小组长、学习督促员等。由小组长组织学习,进行组内分工,把三个议题合理分配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被调动起来。小组长要整理同组成员的材料收集、分析情况并反馈给老师,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学、互学精神。教师通过学生的情况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预案,多留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此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
教师首先给学生提供议题的背景材料: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2021年11月5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并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三个议题,并派代表发言,期间教师要进行适时点拨,让学生对考点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浅层面上。
议题一:面对公与私,应如何正确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学生的佐证材料与分析: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做出的选择也不同。从这些道德模范的身上,我们看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例如,“爱心教授”铺就寒门学子求学路—全国道德模范王世绍获得此次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老人很高兴,并表示:“我是一名党员,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国家已经给我很好的待遇、很高的荣誉。我只做了一点为人民服务的小事。党的事业要靠年轻人传承,国家建设更要靠年轻一代。”王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近30年来从未间断。2017年,他设立“王世绍助学金”,用来帮助那些家庭困苦、品学兼优的学生。如今他已90多岁高龄,依然关注着家庭困难学生的成长。从王教授的事迹中,我们知道价值观导向对我们的人生选择具有很大的作用,一個人所具有的价值观,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3]。
议题二:面对公与私,应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学生的佐证材料与分析:各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个体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例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全国道德模范、抗美援朝老兵蒋诚,这是一位深藏功名多年的英雄战士。1955年复员时,蒋诚带着“祖国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干好革命业务工作”的决心书,没有用自己的功勋去换取功名利禄,而是返乡做起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当乡亲们有需要时,蒋诚处处带头、事事争先。20世纪80年代,在群众中有威信的蒋诚被推举出来牵头修路,然而路还未修完,钱就用尽了。这时蒋诚站了出来,说:“钱的办法我去想。”原来当时筹措来的修路钱,是蒋诚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的款,一共2400元。在当时,2400元可是笔“巨款”。那么这笔“巨款”,后来是由谁来承担呢?蒋诚的儿子蒋明辉说:“爸爸说,不能向组织、群众张口要一分钱。后来,爸爸和家里人商量,用孩子们的工资积蓄再加上向亲戚朋友借来的钱,把贷款给还清了。”面对公与私,老兵蒋诚永远把“公”摆在前,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议题三,面对公与私,我们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学生的佐证材料与分析: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例如,“勇敢的雨燕”,助人助己的全国道德模范张莹莹。1989年出生的张莹莹,因为罹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肌肉萎缩,行动不便,但她并未放弃奋斗。从2011年起,她积极投身助残就业创业帮扶事业,带领团队先后创办4家社会组织和2家企业,帮助2700多名残障者上岗就业。她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自强不息、助人助己的精神,被誉为“勇敢的雨燕”。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青年一代,现在的我们虽然还不能冲锋向前,但是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知识、本领,为未来储存前行的能量。我们相信未来可期,我们一定会在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实现我们的人生志向。
四、抓住时机,培养素养
议题式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应该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主线。教师要清楚本课程学习中需要培养学生哪些素养,可以通过设置何种议题任务驱动学生有效完成学习活动,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移。同时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需求,而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卷面考试,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时政素材,让学生多关注现实社会,将思维拓展到课外,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和领悟所学知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到位。在学生整理分析时政素材后,教师要意识到这时正是引导学生将学科核心素养内化的好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分析及时进行总结,延伸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议题一中,学生选取了全国道德模范王世绍的例子,教师可以指出,该人物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提供的素材进行反问,如议题二中,针对蒋诚独自承担2400元“巨款”的行为,教师可以反问学生:蒋诚的行为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对于其家庭成员来说是否不公平?如果你是蒋诚,你会怎么做?从而引导学生对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提升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及素养。议题三的讨论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价值,走向成功。
在课堂结尾处,教师引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与学生共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每个人虽然只是奋斗在中国的一个“1”,但中国却因每一个“1”的累加而伟大,我们都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积蓄力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用心、用情、用力、用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可以结合时政素材,开展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真正发挥政治教学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李辉云.基于深度学习的思想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J].教学考试,2021,(2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