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身处现代化的社会运动和制度建构中,在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思辨人本身的价值和情感需求。因此,增强大众的主观幸福感对于促使社会现代化精神积极化、美好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对主观幸福感的可视化互动进行调研,在调研交互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为人们指明一条追求幸福的路径,使人们找到幸福,增强幸福感。通过调研的方式将视觉传达设计扩散融合为视觉交流设计,调整视觉传达单一的设计方式,加上策划、交互等,以适应现代化进程中人人都是设计师的现状。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认知与情绪;视觉交流设计;可视化交互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0 绪论
人们在思考自己是否幸福的时候,很难立刻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幸福感是一种综合情绪,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种种因素进行思考和评价,进而影响自身的精神力量、主观意识等,产生主观幸福感。设计师需要具有同理心,让设计贴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摒弃传统单一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式,探寻视觉设计的新方向。
1 主观幸福感
人们不断地评估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和自身。评价事物的好坏是人的共性,也正是这些评估使人产生快乐或不快乐的情绪反应。幸福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感到满意时产生的一种愉快的感觉[1]。因此,一个人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他对自己生活的主观评价,取决于他的主观感受。
本文致力于调查国人的主观幸福感,在无法改变先天遗传因素的情况下,将侧重点放在后天环境和性格养成等方面,从个人认知和情绪方面进行研究。
1.1 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影响因素
1.1.1 社会与家庭环境
人作为群居动物的典型代表,从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其受到群体的影响,包括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事风格等。在不同的制度和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欧美人更倾向于个性化的表达,而中国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具有群体思维,会尽可能与他人保持一致。
家庭环境是影响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孩子会基于家庭氛围、文化程度、交流方式、矛盾程度、稳定性等对幸福产生不同的心理预期,进而影响自身的幸福感[2]。
1.1.2 生活经历与经济收入
此项因素存在鲜明的年龄差异,中小学生出于对教师、家人的尊重,同学之间的比较以及尚未形成完整的个人价值观,其产生的幸福感通常取决于教师、同学的评价和认可;中青年的压力主要来自工作和生活,能否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质,成了影响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老年人生活经历复杂,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注重在生活中持续沉淀自己,主观幸福感模糊。
1.1.3 社会关系与社会支持
性格外向的人多是喜欢交际、合群、活跃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快乐、充满活力,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亲情、友情和爱情会给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从而使人身心和谐,获得更强的幸福感。
1.2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关于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状况,已有许多综述提及,现阶段国内学者在沿用国外测量工具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特色,如中国较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不同因素,以制作变量或用主观幸福感本身作为变量研究人民主观幸福感与自身的发展关系[3]。如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波动变化、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其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亲密关系的网络传播对青少年观看者的心理影响等,切实开展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测量幸福指数,分析不同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 主观幸福感的设计意义
从人文关怀角度来讲,针对人们主观幸福感的设计也是一种社会设计,当设计不仅立足于功能,而是上升到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他物关系的思考,就会使人坚定自己的精神信念及信仰,不断努力,从认知和情绪方面认同自己的幸福感。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较强的主观幸福感可以让人产生安全感和舒适感,希望借设计给予人力量,为人们指引一条更畅通的追求幸福的路径,让人们像感受阳光一样感受幸福,实现幸福自由。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应重视“人民主观幸福”这个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奋斗与幸福的问题,在奋斗中发现幸福,用幸福促进奋斗。
3 主观幸福感的设计实践
3.1 设计初衷
可以用一名参与者的话来解释设计初衷:“很多人以为自己不幸福,但其实通过你问的这些问题,我好像真的有在思考自己幸福的点,看完你的作品就会觉得原来有这么多东西正在让我幸福,让我开心,我其实是身处幸福之中的人。”
3.2 设计创新
3.2.1 内容创新
目前设计相关领域比较缺乏专门针对“人民主观幸福”的视觉化设计,已有的幸福类作品多是艺术家基于自身的情绪或经历创作的,用类似于情绪传染的方式打动观者,调动观者认同,以自我表达为主,而非客观表现。或以幸福感为追求,研究设计方法论,致力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多用于产品设计及景观建筑设计等。
本设计主要站在他者角度引導参与者调动幸福感,激发人们回忆幸福、寻找幸福、感受幸福,将主观情绪客观记录并表达出来,实现主观幸福感的可视化。
3.2.2 理论创新
在时代生态、技术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逐渐普及,人人皆是设计师,这便把视觉传达设计推向了多个发展融合的方向,如加入策划、交互、装置、自媒体等。视觉传达设计变成了视觉交流设计,更重视沟通和反馈信息,交流形成同情心、同理心,使设计获得更多人的理解,以达到大众的、社会的、国家的要求[4]。视觉传达需要交互,视觉设计师更像一个工程师,其职能逐渐转变,逐渐改变图像与声音等多维度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年轻一代的生活和交往方式。
3.3 设计方法
3.3.1 数据前期整理
以前期整理的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数据为基础,选择室外为具体收集地点,随机采访路人对自身幸福关注的点、关注的程度等相关问题,对其进行宏观统计。据有效计数(拒绝接受采访的路人除外),分别采访100个人对于3个抽象的幸福问题的看法,交流整理出人们多次提及的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6个问题,同时筛选和整合人们提到的这些问题的相关答案。
3.3.2 数据设计策划
装置由从抽象到具体的9个问题、100个钉子及其分别对应的100个答案组成。装置准备完成后,放置于公共场所,邀请观众作为参与者,用一条彩绳勾连起自己每个问题的答案,形成一条追溯主观幸福感的视觉路径,每一次叠加都层层构筑起大众的主观幸福版图。
如图1,其问题和答案分别是:1.你觉得自己幸福吗(1~10);2.幸福的情绪对你的影响有多大(1~10);3.你的幸福是什么颜色的(蓝色、橙色、紫色、白色、黄色、灰色、绿色、粉色、黑色、红色);4.你的幸福是什么形状的(圆形、五角星形、橄榄形、正方形、六边形、心形、矩形、三角形、直线、曲线);5.你的幸福是什么触感的(冰块、面包、纸张、液体、海绵、石头、皮革、玻璃、毛绒、钢铁);6.哪些事情是你的幸福元素(亲情、爱情、友情、健康、自由、美食、心态、金钱、地位、名誉、兴趣、信仰、容貌、身材、学习工作、游玩、宠物、追星、目标、满足);7.不开心时如何维持自己的幸福感(影音、美食、诉说、唱歌、游戏、运动、旅行、购物、阅读、睡觉);8.回忆往昔你觉得你留下了什么(记忆、汗水、朋友、金钱、品格、体重、快乐、成绩、亲人、遗憾);9.如果幸福可以传递,你会把什么传递给他人(善良、金钱、乐观、满足感、朋友、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美食、好运、格局)。
3.4 数据可视化交互
3.4.1 互动装置
传统的观看艺术带来的参与感较为有限,因此选择互动装置让观众成为设计的参与者,加强其与设计的联系,使两者的思维贴合得更加紧密。让观众将脑海中的活动更直观地体现或者讲述出来,以推动艺术反应,对设计进行完善。
3.4.2 互动交流
在邀请观众的过程中,讲述自己的设计初衷、设计理念等,了解参与者的故事及其对设计的鉴赏批评。如一名老人在看到“回忆往昔,你觉得你留下了什么”这个问题时,诉说了未曾参军的遗憾,讲述他当年因故没有赶上参军报名,阴差阳错有了新的工作,为了家庭和工作放弃入伍,其对这次的设计互动提出了表扬。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木板上的彩线仿佛逐渐有了生命,每一根线都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的生活。
3.5 互动结果
可视化装置结果如表1,以百分比计数,顺序分别对应每个选项。
从样本的宏观角度看,70%左右的人认为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较强,且认为幸福的情绪对自己的影响较大,可以达到7分以上;从抽象思维看,有近1/3的人认为幸福是蓝色的、是圆形的或心形的,20%的人认为幸福是粉色的,40%的人认为幸福的触感像毛绒,20%的人认为幸福像面包;从幸福的具体问题来看,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幸福来源于亲情,近半数的人认为自己的幸福来源于健康,同时友情、爱情、金钱和自由(按顺序排列)也在主观幸福感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消极时,近半数的人会选择通过美食来维持自己的幸福感;回忆往昔时,近半数的人认为自己留下了各种记忆和种种遗憾;当幸福可以传递时,1/3的人希望把自己的善良和乐观传递给他人。
本次样本结果适用于对人民主观幸福感的指标、具体因素等相关研究,有助于从艺术角度观察幸福情绪,找到切入点,同时有助于了解人们心中关于幸福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大众心理等。
4 结语
物质滋养精神,精神超越物质,用设计的同理心感受人们的需要,用设计的价值拓展人类的精神和情感的边界,用可视化交互的独特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更具冲击力也能更加直观地展现大众主观幸福感的庞杂信息,信息里包含个人的故事、幸福的奥义、大众的思考。虽然很多人有时候认为幸福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幸福永远流淌在人们的生命里。
参考文献:
[1] 武姣.大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D].盐城:盐城师范学院,2017:2-3.
[2] 徐曼,杜海霞,柴云,等.主觀幸福感客观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5):361-363.
[3] 王燕.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2):9-12.
[4] 周博.媒介转型与社会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的视觉传达设计[J].美术大观,2022(6):85-93.
作者简介:陈琦(199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