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至美 陈诺
摘要:钢琴即兴伴奏是指没有完整的伴奏谱时,运用钢琴演奏、键盘和声等综合知识进行现场即兴弹奏。近年来,中小学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钢琴即兴伴奏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准水平较低,演唱歌曲时对钢琴伴奏的依赖性较强,所以钢琴即兴伴奏的运用极其重要。文章针对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展开分析,从方法和意义两个方面说明。
关键词:即兴伴奏;钢琴;小学;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1 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运用方法
1.1 旋律声部单音演奏法的运用
钢琴即兴伴奏一共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有旋律伴奏,一般是指一只手弹奏旋律部分,另一只手弹奏伴奏织体;第二种是无旋律伴奏,即双手不再弹奏完整旋律,而是直接运用和声知识伴奏。无论何种伴奏形式,伴奏者必须做到心中、口中有歌,使双手更自由、更灵活地在键盘上发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音准和节奏各方面都不成熟,对音乐旋律的走向没有概念,容易出现跑调、找不到调的现象[1]。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歌曲即兴伴奏就要加强单音固定旋律。在旋律跨度大或者节奏复杂的地方,加强并使用单音固定旋律,让低龄儿童能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找到音准与节奏,并在第一时间学会演唱教材歌曲。下面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西伦达》为例分析。
《西伦达》这首歌曲的调号是F大调,是一首情绪欢快的巴西儿歌。这首歌曲的跨度最大为七度,这种跨度对低龄儿童来说较为困难,会出现避免不了的音准问题。例如第11小节的c1到b1,它们之间的跨度是七度,对音准的要求较高,此时教师就需要在钢琴伴奏中加入高声部的单音固定旋律,弹奏出单音,并带领低龄儿童演唱,准确地找到音准。另一个难点就是节奏。例如第7小节的两个十六分音符,对节奏不敏感的学生就会出现唱错节奏和拖沓节奏等问题,这时就需要在此处加入单音固定旋律,帮助低龄儿童迅速找准节奏,训练节奏感和培养音乐的律动感。
1.2 伴奏声部织体简化法的运用
上面讲述的是加强旋律单音的运用,但对音符多、节奏复杂的歌曲来说,单纯运用上述方法是不够的。低龄儿童不仅音准问题没有解决,而且对节奏的概念也不是非常清晰,所以遇到音符多、节奏复杂的歌曲时,演唱就会处于混乱状况。这种情况下,在保证高音旋律单音演奏时,还要简化伴奏声部的节奏型,让伴奏音型处于简洁单一的状态,从而突出高音旋律声部,让学生能够在感受歌曲时,还能清晰地听到高声部旋律,迅速找到音准和节奏并跟唱。下面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娃哈哈》为例。
《娃哈哈》是一首调号为d小调的维吾尔民歌。维吾尔族的民歌旋律欢快,节奏急促,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娃哈哈》这首歌曲的节奏出现了很多前八后十六和四个十六的节奏,音符较密,节奏较快,而且衔接紧密,给低龄儿童学唱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音乐课堂教唱环节,教师在进行这首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时,应该简化左手的伴奏织体来突出右手高声部旋律。可以运用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每小节两个八分音符,从而让低龄儿童能够清晰地听到高声部旋律并跟唱,深入地感受维吾尔族民歌的魅力。具体伴奏如谱例1所示。
1.3 课堂临时转调训练的伴奏运用
小學低年级音乐课堂的临时转调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教材的原调不适合学生演唱,这个时候就需要临时转调。在教授一首全新的歌曲时,教师首先要分析这首歌曲的调号、拍号以及风格,找到合适的伴奏风格和调号。如经分析发现,实际教唱时书本歌曲的调号不适合低龄儿童演唱,要迅速作出反应,找到合适的调号,并带领学生演唱。这种情况在教材歌曲中很少见到,但在其他课堂补充歌曲时会见到。第二种情况是教材歌曲中途有转调。下面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请你和我跳个舞》为例。
这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刚开始的调性是D大调,在13小节(第4行)转到了它的关系小调b小调,又在17小节转到属调A大调(第4行),最后在21小节转回了原调D大调(第5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根据调性及时改变织体,大调转到小调,钢琴即兴伴奏的伴奏织体需要发生变化,例如从大调的欢快变为小调的舒缓,以适应调性的变化。《请你和我跳个舞》这首歌曲在大调时运用的是柱式和弦织体,使音乐风格坚定有力,在小调处则运用分解和弦,显得优美婉转。在转调处,要合理地运用转调和弦,使大小调衔接顺畅。具体伴奏谱见谱例2。
1.4 双声部歌曲音准训练的伴奏运用
双声部歌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音乐表现方式,它有很多作用,如表达音乐情绪、提高音准水平、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音乐感等。但双声部对音准的要求更高。在课堂上遇到双声部的教唱歌曲时,钢琴伴奏可分为三种模式。因为高音旋律位置在听觉上更为明显,所以高音旋律伴奏会使低龄儿童更容易感受到整首歌曲的音乐风格,这是第一种模式。低声部旋律相对来说比高声部难找到音准,所以可以先带领高声部的学生多演唱几遍高声部旋律,合唱的时候只伴奏弹低声部旋律,从而让低声部学生找到音准,这是第二种模式。首先教会学生分辨高低声部旋律,再单独带领学生分别唱高低声部旋律,最后合唱时右手同时演奏双声部旋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准,这是第三种模式。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老牛与小羊》为例。
《老牛与小羊》这首歌曲是一首调式调性为G大调的双声部歌曲,旋律轻松活泼,很能激发低龄儿童歌唱的兴趣。歌词朗朗上口,用象声词非常贴切老牛和小羊的动物形象,描绘了老牛和小羊在草原上幸福惬意的生活,寓意非常美好,可促进低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这首歌曲出现了双声部,分别在第13小节和第14小节。按照上述的三种方法来处理:第一种伴奏方法是弹奏高声部旋律,即a1、a1、g1、a1、a1、g1六个音。第二种伴奏方法是弹奏低声部旋律,即e1、e1、d1、e1、e1、d1六个音。高低声部同时演唱时,低声部容易找不到音准,弹奏低声部旋律能够准确地找到音准。第三种方法是高声部和低声部同时弹奏。运用这三种方法,带领学生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魅力,体验歌曲的情感。以第三种方法为例,具体伴奏谱见谱例3。
2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有效运用钢琴即兴伴奏的实际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低龄儿童的音准问题没有全部解决,对钢琴或者多媒体音乐具有依赖性。多媒体教学的弊端是针对性不强,并且对电脑、网络等硬件设备设施要求较高;而钢琴即兴伴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针对歌曲的重难点和低龄儿童易出错的地方弹奏,灵活性较强,教师也比较容易掌控,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能使低龄儿童更好更快地学会歌曲。
钢琴即兴伴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增强了课堂氛围,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更能够投入课堂中去感受音乐。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提高了音乐审美水平。
2.2 有利于低龄儿童具备良好的音准概念
钢琴即兴伴奏能够做到让低龄儿童唱、听音乐,多方面建立低龄儿童良好的音准概念[2]。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如果遇到节奏复杂或者音域跨度大的陌生旋律,教师首先应分析歌曲,注意它的旋律、节奏、音高等一系列问题,在重难点处可以运用钢琴即兴伴奏反复弹奏,让学生反复聆听。通过练习,让低龄儿童找到歌曲的音准,进而建立音准的概念,培养低龄儿童的旋律感。
无论何种音乐形式,音准都具有极高的地位。良好的音准是一个歌唱者能够准确表达歌曲形象和情感的基础,也对学生个体声音优势的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学生具备优秀的音准,那么不管在器乐演奏还是声乐歌唱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
2.3 有利于低龄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节奏
德国伟大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基础和教育体系最突出的特点。他认为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学习音乐应以节奏学习为起点,并将其贯穿于歌唱活动、基本动作教学、器乐教育等每一个教学领域中。
钢琴即兴伴奏能够带领低龄儿童在歌唱的同时,训练音准和节奏,培养良好的心理节奏和对音乐的兴趣[3]。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逐渐建立起对节奏的感觉,培养良好的心理节奏,同时为掌握之后的节奏课程内容奠定基础。建立良好的节奏感,也有助于增强低龄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和理解力。
2.4 有利于低龄儿童全方位乐感的建构
乐感源自个体对音乐的感觉,全方位的乐感需要从小耳濡目染。音乐启蒙的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音感的最佳时期。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增强音乐感知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在教唱和欣赏环节应运用钢琴即兴伴奏训练低龄儿童的听、唱、感知、理解等综合能力,培养低龄儿童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这对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大有裨益[4]。
3 结语
钢琴即兴伴奏不同于钢琴演奏,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结合了键盘和声、曲式、钢琴演奏等课程。目前,我国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些地区已经将音乐列入中考考查范围内。未来,高校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重视将会大大加强,也能为后续此类调查研究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9.
[2] 李依函.探究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20,3(6):139-140.
[3] 陈思雨,张晓红.音乐教育之我见[J].音乐生活,2020(10):80-81.
[4] 文廉.钢琴即兴伴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探讨[J].黄河之声,2019(20):123.
作者简介:钱至美(1979—),女,江苏苏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法。
陈诺(1999—),女,安徽宣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