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是提升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很多高校为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将舞蹈融入高校课堂,运用舞蹈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文章从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出发,分析高校舞蹈教育现状、特点以及对高校学生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育;素质教育;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J7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1 高校舞蹈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舞蹈教育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以培养“高、精、尖”的专业舞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大多会把舞蹈教学细分为不同的教学体系,侧重技术技巧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二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舞蹈美育。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社会的艺术教育意识普遍增强,而这种意识也反映在高校的舞蹈课程安排中。高校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方面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原因有以下四点。
1.1 认知存在偏差
目前,高校普遍对舞蹈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认为舞蹈不适合培养非专业人才,从而对舞蹈教育不够重视,忽略对舞蹈教育的宣传。而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学生对舞蹈教育的认知也存在偏差,认为舞蹈教育只服务于专业舞者,削弱了学生学习舞蹈的意愿。
1.2 教学准备不充分
由于舞蹈的特殊性,开展舞蹈教学需要专业的舞蹈教室,最基础的就是把杆、镜子以及比较适合跳舞的地板。目前一些高校的设施还不能满足舞蹈教学的要求。同时,高校舞蹈教学中仍存在故步自封的现象。比如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课程体系不完善且非专业学生的教材较少,往往与专业舞蹈学生共用一本教材。对非专业学生来说,使用舞蹈艺术专业教材导致他们的舞蹈学习难上加难。
1.3 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目前高校仍主要运用灌输式知识教授方法,较少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注重学生在舞房中技术技巧的提升,忽视了舞台表演实践训练,削弱了学生对舞蹈课堂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与人文教育脱节
高校舞蹈教学以教授专业的舞蹈技巧为主,忽略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舞蹈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洞察力。舞蹈教授刘青戈说过:“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理论以及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即开展舞蹈教学时,要体现出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舞蹈美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融合,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融合其他学科,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填补舞蹈素质教育的缺失,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2 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特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渐融入大学课程,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是舞蹈。但高校的舞蹈教育主要培养的不是技术型人才,而是辅助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培育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1]。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美感,且具有独特的特点。
2.1 教育对象的普遍性
我国大学舞蹈教学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舞蹈,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舞蹈教学的普遍性特征决定了舞蹈教育的定位应该重点突出普及性,并要求舞蹈授课形式多样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突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育对象调整教学内容,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校园舞蹈类活动、比赛和舞蹈知识讲座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使其在积极学习舞蹈知识的同时体会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2.2 教育形式的非专业性
高校舞蹈教育的受众是全体大学生,因个人成长环境和背景不同,他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对舞蹈的认知和感兴趣程度也大不相同。以往的舞蹈教材大多针对的是舞蹈艺术专业学生,对毫无舞蹈基础的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说过于晦涩,因此专业舞蹈教育教材并不适用于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应创编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非专业舞蹈教育教材。
2.3 教育过程的长期性
舞蹈作为从古至今都广受欢迎的一个艺术类别,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值得人花一生的时间学习。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舞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成功都来之不易,舞台上几分钟的惊艳是台下无数个夜以继日的训练换来的。舞蹈需要毅力和专注力,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咬牙坚持的精神。学好舞蹈不仅需要提升身体机能,同时还需要积累丰富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舞蹈用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充沛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让学生在观看舞蹈作品时,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品内涵,理解编导的思想情感,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促使自身健康发展。
2.4 审美与实践相结合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大学舞蹈教学的目的是锻炼身体、美化形体,提高审美能力和丰富情感表达。在高校课堂上,老师通常以舞蹈鉴赏课引导学生发现美的规律,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审美观理解艺术作品。比如学生在练习某一民族舞蹈时,可以深入了解该民族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等,从而不仅能够欣赏民族舞蹈的肢体动作带来的美感,还能体會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3 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作用
中国的舞蹈教学历史悠久。舞蹈是艺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将情感、知识等融合在一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舞蹈都起到了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开展舞蹈素质教育,在身体、精神、情感等层面对大学生起到辅助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1 身形上
3.1.1 形体训练是舞蹈学习的开端
舞蹈是以人体为物质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经过艺术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2]。舞蹈最重要的特性是动作性,“凡舞必动,不动不能成舞”。我国古代就出现了模仿飞禽走兽的五禽戏,而现代也有体育舞蹈,舞蹈和运动在某些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使人在享受艺术的同时还能增强体质。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形体训练是学习的基础,是根据学生的身体机能开展的,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相应的基础训练可以伸展人体各个部分的肌肉,从而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3.1.2 强化体质,锻炼完美的身材
高校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以及各种考试需要久坐,容易造成身材肥胖和颈肩、腰背、心脏等出现问题,开展高校舞蹈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塑造优美的形体。在运动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的身体都处在发展和完善时期,可以通过锻炼来优化自己的身材,纠正罗圈腿、驼背、高低肩等,使自己的身材更加完美,使整个人充满活力和艺术气质。
3.2 内在上
3.2.1 道德素质的提升
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高校舞蹈教育以人体为载体,将德育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不仅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还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高校舞蹈教育在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中起到了补充作用,使大学生在学习舞蹈作品时,实现个人素质与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例如舞蹈《八女投江》加入了东北秧歌和朝鲜族“阿里郎”以及优美的芭蕾舞表演,学生观看舞剧时,不仅能从舞姿中感受舞剧浪漫中带着悲壮、悲伤中带着唯美的氛围,同时还能体会到舞蹈传达的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形成自强不息的品质。
3.2.2 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舞蹈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让学生体会美、创造美,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开展教学时,要注重通过生动的舞蹈,感染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讓学生充分感受人体语言的魅力,从舞蹈教学中获得充实的情感体验。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也能够更好地融入舞蹈表演,对舞姿、音乐等产生兴趣,同时感受到不同舞蹈带来的不同的意境美以及舞蹈内涵[3]。例如,在欣赏舞剧《丝路花雨》时,学生不仅要了解舞剧的历史背景、表现的风土人情,还要学习三道弯的敦煌舞姿,同时结合音乐与舞美,了解大唐盛世,扩大知识面,带领学生感受《丝路花雨》营造的意境,提高其审美能力。
3.2.3 增进大学生对传统舞蹈文化的认知
舞蹈教学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舞蹈教学的具体实践和创新,对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思考。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它在中国的传统舞蹈和文化实践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承载了中国传统的精神,是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舞蹈促进了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不仅能让学生学习传统道德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从而获得精神升华。
3.2.4 增强集体荣誉感
在高校中,学生往往需要过集体生活,因此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德国艺术家格罗塞曾说:“艺术对于民族生活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影响,还在于能够加强和扩张社会的团结。”而舞蹈就是团结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群舞排练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求动作整齐划一、姿势优美、风格一致。这不仅是对动作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团体的要求,是对学生向心力、表现力和凝聚力的综合要求。如果一个人的节奏出现差错,那么整个舞蹈画面就会不和谐,也会影响舞蹈的美感。因此,可以通过舞蹈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
3.2.5 开阔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是一种综合和辨析想象力、灵感、意识、情感和抽象思维的思考方式。与文学思想艺术不同的是,舞蹈思维艺术是通过想象、联想将虚无的事物变为真实,通过“虚实”来表现特有的意境。高校推广舞蹈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舞蹈灵感,并通过舞蹈文化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左脑和右脑各司其职,左边的大脑负责表达和逻辑,而右边的大脑则负责协调和想象力。生活中,人使用的主要是左脑,右脑较少被使用。研究证明,人在进行艺术思考的同时也在训练右脑,而学习舞蹈能增强右脑的协调与创造能力。
3.3 心理上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步调不断加快。大学生不仅需要承受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还要承受不断变革的社会带来的冲击,正值青春期且社会阅历较浅的学生的心灵备受煎熬。当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自杀的事件不断增多,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该关注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开设舞蹈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3.3.1 消除紧张,缓解压力
研究表明,跳舞会提高血液中血清素的含量,有助于稳定情绪、缓解焦虑,同时还会促进皮质素的生成,使思维更加活跃。而且在跳舞过程中,身体释放的荷尔蒙会使人情绪高涨。例如,在跳维吾尔族舞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人的情绪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在中间部分达到高潮,释放了荷尔蒙,舒缓了压力。
3.3.2 释放情绪,了解自我
舞蹈可以表达人的多种情绪,在跳舞的时候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将压抑在心底的东西通过舞蹈表达出来,使身心得到放松[4]。例如,在跳现代舞时投入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快乐、悲痛还是兴奋等,都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诠释自己不想或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一些东西,从而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
3.3.3 增强自信,表现自我
学习跳舞并不只是掌握一项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形体控制、表情管理等,能有效影响一个人的外形气质。同时舞蹈还是一项很有表现力的艺术活动,大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能增强自信。另外,学习跳舞会有很多当众表演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心灵变得更强大。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促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舞蹈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普遍存在一些困难,发展高校舞蹈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之一,也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应不断寻求新的知识,体现时代风貌,使舞蹈在朝气蓬勃的校园散发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伟.基于高校素质教育的舞蹈教育实施思考[J].戏剧之家,2020(32):113-115.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0.
[3] 程家跃.舞蹈鉴赏在舞蹈教育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6(17):209,211.
[4] 梁永程.试论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J].时代农机,2018(11):69,71.
作者简介:王欣冉(1998—),女,河北邯郸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