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涛
《阮玲玉》剧照。
传记片是重要的类型电影之一,多选取观众耳熟能详的人物,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传主跌宕起伏、曲折坎坷的人生,在描摹人物精神世界的同時,带出宏阔的时代风云,以此满足观众崇拜偶像、探求名人隐秘世界的心理。放眼世界影坛,《巴顿将军》(1970)、《甘地传》(1982)、《莫扎特传》(1984)、《末代皇帝》(1987)、《美丽心灵》(2001)等,均堪称传记片的典范。
在由商业制片体系主导的香港影坛,人物传记片或许称不上主流。尽管数量不多,但是以《阮玲玉》(1991)、《南海十三郎》(1997)、《一代宗师》(2013)等为代表的港式传记片,也足以构成一道不可忽视的文化景观。
阮玲玉是中国默片时代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她的传奇人生,自然是传记片的上好素材。从出身微寒的少女到名噪上海滩的大明星,阮玲玉只用了短短几年。而与彗星般的明星生涯相伴相生的,是关于她私生活的流言蜚语。最终,心力交瘁的阮玲玉于1935年3月8日自杀,留下一张字条,其中有一个被后人反复提及的词:人言可畏。
在阮玲玉香消玉殒60余年后,关锦鹏以令人赞叹的艺术探索和形式创新,拍出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具野心的传记片之一——《阮玲玉》。影片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终于1935年,这5年正是阮玲玉职业生涯的巅峰期。《阮玲玉》精良的制作、繁复的结构,以及自我指涉的意味,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文本。主体部分是阮玲玉由加入“联华”到自杀前的银海生涯与情感波折,此外还插入了多处纪录性的片段(以黑白摄影呈现),甚至别出心裁地加入了关锦鹏拍摄《阮玲玉》的“戏中戏”。
新世纪以来,与内地电影工业的不断融合,促使香港电影在题材、风格上发生不少变化,这在传记片的创作上亦有所体现。
关锦鹏对电影形式的高度自觉,造就了一部肌理丰富又相互指涉的影片,它超越了情节剧式的揭秘和噱头,通过再现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生动、复杂的一段历史,为我们了解中国早期电影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视角。张曼玉出色演绎了阮玲玉的优雅、挣扎和幻灭,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了阮玲玉饰演的《神女》《新女性》等经典影片场景。这或许是张曼玉截至目前演艺生涯中最出色的一幕。凭借该片,张曼玉荣获第四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可谓实至名归。
如果说阮玲玉身上体现了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那么《南海十三郎》则写尽了一代才子令人唏嘘的一生。该片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在刻画传主孤傲不羁的灵魂的同时,拍出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广东及香港社会的剧变。虽然不及《阮玲玉》的精致细腻,但《南海十三郎》在气魄和格局上更胜一筹。
与《阮玲玉》相似,《南海十三郎》也有自我指涉的意味。整部影片是由一个落魄的编剧讲述另一个落魄编剧的故事。创作者采用闪回的手法,巧妙地将现实和历史穿插在一起,并借助庙街说书人之口,讲述了南海十三郎曲折离奇的人生。
原名江誉镠的南海十三郎,是20世纪粤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从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到声名煊赫的金牌编剧,他的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但率真狷狂的个性,令他遭到粤剧界排斥,以至露宿街头、精神错乱,最终悲惨死去。出身于话剧舞台的谢君豪,准确把握住人物反差极大的个性,将翩翩公子、狷狂文人、流浪汉,活灵活现地呈现在银幕上。
上图:《南海十三郎》剧照。下图:《李小龙传奇》剧照。
香港影坛最近一部引发关注的传记片,大概要数《梅艳芳》(2021)。虽然创作者试图忠实再现梅艳芳的一生,但因为缺乏独特的视角和叙事线索,而沦为人物生平的流水账,尽管称得上一部诚意之作,但仍不免引来非议。这似乎也说明,一部好的传记片,离不开时间的沉淀;距离太近,反而遮蔽了创作者的视野。
在香港电影史乃至华语电影史上,李小龙已成为一个永恒的传奇。1973年,他在盛年之际离奇死亡,更为其人生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李小龙银幕内外复杂又矛盾的形象,连同坊间对他死亡之谜的各种揣测,让他成为传记片的热门题材。深谙商业电影之道的制片家,迅速将他的生平搬上银幕。
吴思远执导的《李小龙传奇》(1976),尝试还原李小龙神话的真相。为了完整再现李小龙短暂又辉煌的职业生涯,创作者远赴美国、泰国等地取景,并邀请小麒麟、叶准等李小龙生前密友出演。通过揭示李小龙生活中种种不为人知的细节,例如以电击的方法形塑肌肉、独特的饮食习惯等等,该片呈现了一个迥异于银幕上“超级英雄”的李小龙:他经历过困顿、挣扎,又在人生的高光时刻倏忽殒命。
不同于《李小龙传奇》对李小龙明星生涯全面客观的描述,“邵氏”出品的《李小龙与我》(1976),则是一部充斥着噱头的商业片。该片最大的卖点,来自李小龙生前的“绯闻女友”丁佩。李小龙死后,丁佩一度陷入舆论漩涡,备受指责。影片从李小龙情人的视角出发,不仅交代了这位巨星隐秘的私生活,而且展示了香港电影界的种种秘辛。《李小龙与我》交织着丁佩对李小龙的无限爱慕和悔恨,犹如一封写给李小龙的情书兼悼词。
《叶问》剧照。《一代宗师》剧照。《五亿探长雷洛传》剧照。
尽管离世多年,但李小龙神话并未褪色,关于他的影片仍不时出现。其中较为出色的,当数《李小龙我的兄弟》(又名《少年李小龙》,2010)。这部表现李小龙明星生涯“前史”的影片,成功塑造了一個正直、桀骜的少年形象。影片得到了李小龙家族的授权,就连李小龙的姐姐、弟弟都在片中出镜。精细的制作和新老明星搭配的阵容,为影片增色不少。
拜“李小龙热”所赐,新世纪以来,李小龙的恩师叶问成为香港电影争相拍摄的对象,其中尤以叶伟信执导的几部最为成功。以2008年的《叶问》为先导,这一系列连拍4集,在大致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叶问的生平做了某些创造性的虚构(例如拳打日寇、脚踢西洋拳手)。甄子丹的明星魅力、绚烂的武打场面,以及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这一系列影片卖座的关键。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或许是叶问系列影片中最卓尔不群的一部。为了再现那个“逝去的武林”,王家卫四处走访各派武术高手,梁朝伟、张震更花费3年时间练习咏春和八极拳。王家卫将叶问传奇的一生放置到中国现代历史的大变局中加以考量,勾勒出清末、共和、北伐、抗战、战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景观,借此刻画武林在历史夹缝中的传承。强烈的个人风格对功夫片类型成规的改写,以及对人物内心和时代的关注,让该片超越了一般的传记片。简言之,《一代宗师》是一部只有王家卫才敢拍、并且拍出彩的影片。
上世纪90年代大行其道的“枭雄片”,亦可纳入传记片的序列。由《跛豪》(1991)奠定基本特征的“枭雄片”,大都以5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的香港为背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强调浪漫化的写实手法。随后的《五亿探长雷洛传》(1991)、《四大探长》(1992)、《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1992)等,进一步推动了“枭雄片”的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影片往往对不择手段敛财致富的黑帮分子赞颂有加,甚至将贪腐警官表现为恪守道义、智勇双全的正面人物。这种看似偏离主流的情节,在某种意义上正呼应了90年代香港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一种:一方面,它迎合了部分观众幻想“捞偏门”,通过投机暴富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枭雄片”主人公那套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也折射出港人在历史节点到来之前复杂而混乱的心态。
新世纪以来,与内地电影工业的不断融合,促使香港电影在题材、风格上发生不少变化,这在传记片的创作上亦有所体现。在回归之前,香港的传记片多以明星、“枭雄”等为中心,创作者很少严肃对待其他领域的重要人物。打破这一局面的,是许鞍华的《黄金时代》(2014)。作家萧红短暂而绚烂的一生,交织着香港在中国抗战版图中的意义,呈现出别样的历史厚度。
但愿从这个更新、更高的起点出发,香港传记片能再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