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猛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但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很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语文需求。因此,初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教育需求,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点,以此为基础为学生制订符合其特点的教学计划。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与意义
作为素质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翻转课堂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表达、思考的空间。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课程内容的决定者,他们规定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并且制订学习任务、计划,以讲授的方式在课堂中讲解知识。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操作起来较为简单,教师也容易掌控全局,但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教育形式极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低,并对日常教学产生厌烦等负面心理情绪,而翻转课堂能够很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在翻转课堂教育中,教师、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学生也可以通过主动探究的方式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吸收、内化,大大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更好地学习初中语文。
二、翻转课堂的具体应用
(一)提高预习深度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所谓的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上课之前对文本有所阅览和浏览。通过预习,学生能够了解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学生在预习后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中保持较高的活跃度。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预习只能简单地了解教学内容,还达不到对知识深入思考的程度,没有办法通过预习深入理解知识,而将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后,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例如,在讲解《骆驼祥子》一课时,教师先通过微视频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使学生明白课文的背景。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集中注意力,教师也能够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提供基本背景的前提下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学生在课下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后得出自己的想法,进而带着自己的想法听教师讲解,更深一步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以个性化学习促进自主思考
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其语文水平也是多样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为节约教学时间而对教学内容“一刀切”,不能将语文教学拘泥于形式,要通过不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语文教学课堂,利用多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基于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做好课堂的调控,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以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方式带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例如,笔者在进行作文写作时发现,不同学生喜欢的作家个性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介绍自己的文章,这样能训练学生个性化思维。此外,笔者也经常安排学生每个星期在集体学习之外根据自己的需求阅读文章以及撰写读后感,并在班会中分享。
(三)师生合作共同评价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有多元的评价体系。教师在上课时要综合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语文课程的功能,有针对性地对评价主体进行互动,进而达到翻转课堂的综合性与整体性的效果。比如,在《窗外》的写作训练中,笔者便安排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预先为自己的作品找一位读者。由于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人,因此在写作时更能表达真切感受,行文也更加诚恳、真挚。学生在写作完成后可以邀请预先找好的读者阅读文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意见,学生进而针对相关意见进行讨论、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较为详细地阐述自身的想法,并且与他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启发新的想法。
三、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引导其主动进行自我教育,进而在阅读、写作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它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通过发挥翻转课堂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