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还需要他们能灵活运用阅读技巧,以抓住文本的中心思想,获取更多的信息。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受自身词汇量不足和语法知识不扎实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小学生存在畏难心理,阅读积极性较低,导致阅读效率偏低。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正确分析学生的英语阅读障碍,从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帮助小学生突破阅读障碍,进而实现小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障碍;策略
作者简介:周义(1985—),女,江苏省盐城市登瀛小学。
新课改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知识储备有限,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包括词汇量小、句子語法结构不清晰等语言性障碍,也包括缺乏背景知识、有不良阅读习惯等非语言性障碍。这些阅读障碍影响到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为此,教师应该在认真分析小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优化教学,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效率。
一、常见的小学英语阅读障碍分析
(一)词汇障碍
单词是英语阅读文本的基本构成单位[1]。准确理解单词的含义,是学生理解整个语篇的前提。但在实际的阅读中,小学生经常遇到陌生词汇,需要不断地查阅字典、询问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后才能继续阅读下去,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句子的错误理解,影响了其阅读的准确性。小学生的单词基础不扎实,难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快速提取脑海中已有的知识,严重影响了其阅读水平与能力的提升。
(二)语法障碍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主要以讲述语法知识为主,忽视了语言知识学习与小学生自身意识、思维等之间的联系,未能将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在遇到语法方面的疑问或障碍时,不敢表达自己的疑惑,只能靠机械记忆掌握相关内容,导致他们难以对知识进行灵活迁移,在阅读较为复杂的文本时,会感到困难。为有效避免阅读环节的语法障碍,教师应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给予小学生更多思考、探究、质疑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
(三)背景知识障碍
丰富的背景知识能辅助小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例如,学习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这部分内容时,在阅读story time板块之前,小学生对圣诞节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圣诞老人、圣诞树等较为熟悉,甚至有学生会回忆起自己过圣诞节的场景。基于对这一背景知识的了解,在后续的阅读中,学生的动力更足,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但如果学生对知识背景掌握不够,他们在阅读时,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了解文本的内容及中心思想。因此,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小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丰富他们的认知,帮助他们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阅读习惯障碍
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较深,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他们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小学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走神,难以维持专注,容易被一些外部的事物吸引注意力,甚至阅读一篇简短的文章都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断断续续,花费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另外,部分学生过于关注单词的意思,一旦碰到陌生单词,就开始寻求帮助,在逐字逐句翻译的过程中,消磨了阅读的耐心。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漏掉单词、句子等,存在不认真、不仔细等问题,对文章的理解缺乏逻辑性与严谨性。
二、小学英语阅读障碍突破策略分析
(一)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词汇量进行严格要求,并适当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2]。教师仅依靠课本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教学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体系。因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小学生在跟读与抄写单词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重复抄写单词,导致整个学习过程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以及探索欲望,导致其日常学习活动的效率难以获得提升。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教师还需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比如通过词汇分类、词义猜测练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这一课的目标是让小学生掌握shoes、socks、umbrella等单词,正确理解与朗读课内阅读材料,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基于阅读材料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标出不认识的单词,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其词义。有些学生会有更好的理解单词的方法,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配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更多的方式理解陌生词汇,记忆新词汇。在学生理解词汇含义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教会学生正确发音。学生只有正确读出单词,深刻理解单词含义,并能正确拼写单词,才算真正掌握英语单词。小学生初步掌握单词后,教师再组织你画我猜游戏,即一位小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单词所代表的事物,其他小学生快速说出词义并对单词进行拼写。这样的活动能使小学生在阅读其他文本时合理迁移知识,提升阅读水平。
总之,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以减少小学生的阅读障碍,促进小学生英语阅读效率的提升。
(二)指导学生分析句子成分
有效的英语阅读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还需要学生会分析句子的成分,能够明确句子中的主语、谓语等。当前,部分学生在理解语法知识以及相关句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句子成分残缺、语态时态不一致、词类混淆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为学生细致讲解句子的主体结构,通过具体的句子分析加强学生对句式的掌握,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时态和语态。学生若缺乏必要的语法知识,全依赖于对词汇的简单记忆及机械练习,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阅读效率,甚至还会打击自身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甚至对阅读活动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应注重语法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句子成分,促使小学生自觉地把掌握语法作为阅读活动的一个环节,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语法的作用,以增强英语阅读效果。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4 Road safety这一课的目标是让小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情态动词must及其否定式must not,并掌握用英语表达交通规则的方式。教师在讲述教材阅读文本“Road safety”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句子讲述语法,使小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如“Then,you must look at the traffic lights and wait for the green man.”这一句的单词与短语较多,且有情态动词must,小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先带领小学生分析句子中的主谓宾等成分,再讲述must在肯定句中的运用方式,帮助小学生梳理思路。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后,就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阅读材料本身,从而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发现文章的美妙之处。
(三)优化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认知
学生学习英语并不是简单地明白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就算学好了,还需要将单词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将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以深刻理解句子的含义。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认知。比如,在教学新单词时,教师应先讲解单词的不同含义,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还应该根据不同含义进行举例分析,明确不同语句中同一单词的含义,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单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词语和句式,而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优化。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的课堂体验,如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良好的课堂导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等。
除了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同样能为英语课堂注入新鲜活力,让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对小学生来说,当他们初学英语的新鲜感消失后,学习动力就会有所下降,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敷衍心理。英语与其他科目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其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个差异,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介绍外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在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他们对英语文化产生更多的探究兴趣,进而丰富他们的英语背景知识。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读懂文本大意,了解澳大利亚的特色,并能简要地介绍澳大利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澳大利亚美丽的风景,让学生知道,在这个美丽的国家,有世界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有令人驚叹的海港大桥,有独特而珍稀的鸭嘴兽,还有跳远高手袋鼠,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与图片的过程中,了解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之后,教师再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在强烈的探究欲望的驱使下,挖掘文本的潜在信息,并自主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总之,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述语言知识,还应传授文化知识,并鼓励小学生自主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当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时,小学生的思路会被打开,他们不仅能掌握课内的知识,还能自主阅读更多的课外文本,进而夯实英语基础。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阅读习惯,进一步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以及逻辑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自主阅读活动,不断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以及自我发展,帮助学生培养个性化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耐心。教师引导与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
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自主制订一份周阅读计划,包括需要阅读的题材与数量。有的小学生对故事类的阅读文本较感兴趣,有的小学生则喜欢阅读科幻类的文本。在督促学生制订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促使他们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培养小学生推测词义与句意的良好习惯。对于单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前后文的内容推断其含义;对于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主题句等入手,大胆猜测,让他们获得一定的阅读成就感,以增强小学生的阅读信心。最后,教师应要求小学生坚持写英文读书笔记,尤其是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自主摘抄文本中优秀的句子、段落等,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读后感想写下来,深入剖析文本的中心思想,实现情感的升华。当小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后,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将大大提升,并能在阅读中融入自身的情感,真正做到读而有感、有感而发。
结语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有效解决小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攻克英语阅读的障碍,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万君.高中学生英语阅读障碍及其突破[J].中学生英语,2021(4):99.
张涵.中国英语教师对阅读障碍的理解程度及态度分析[J].校园英语,2020(4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