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教学形式刻板、文化元素不足等问题,英语学科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对此,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将小学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为英语课程“添新衣”,提高英语学科的教育品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传统文化;融合;目标
作者简介:朱虹(1993—),女,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上主动地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英语知识的语言性和文化性。然而,通过当前英语课程教育现状能够发现,部分教师过度关注英语课程的语言性特点,忽视其文化性特点,只注重为学生讲解单词、短语等基础英语知识,而不为学生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以致传统文化无法在英语课堂上得到有效体现。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英语教师应当积极改良传统的教育形式,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借助媒体技术渗透传统文化,让英语课堂传承传统文化基因。
一、结合传统文化设定目标,明确教育方向
文化的共存与融合,具有各自存在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当明确,在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将这样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目标中不仅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指出了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强调传统文化前,英语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偏向于基础知识讲解的层面,较少将目光放在文化渗透上,以致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为了在英语课堂上融合传统文化,教师要注重在教学目标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以便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做到精准施教,在落实教学目标中促进文化的渗透[1]。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Unit 1 Cinderella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常用英语交际用语,助力学生将所学内容上升到精神层面,使其在理解西方经典故事的基础上,联想起中国的一些经典故事,并进行一定的讨论和感知。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包含文化元素的教学目标,明确整节课的文化教育方向。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语篇故事,完成对prince、fairy、 why、because等单词的听、说、读、写。
2.基于对故事的理解,学会“Why...?”“Beca-use...”等句型,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Come and help me...”“Let me help you.”“I have to...”等语句进行交流。
3.基于Cinderella的故事类型,了解中西方神话故事和童话故事间的差异,感受不同国家艺术创作的差异。
之后,教师以上述目标为导向,安排好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以便在做好相关单词、短语和句型的教学之余,促进学生对中西方差异文化的理解,落实文化教育的要求。比如,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引出相关话题:“Do you like English stories? Why?”这样的话题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为后续讨论中西方童话故事的区别作铺垫。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育设计的指引。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目标后,能够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便在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落实对学生的文化指导,做好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的融合。
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促进文化渗透
随着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编者们开始在教材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教材已经不只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文化元素,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在学习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实现文化与英语课堂的连接。但是,小学英语教材上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安排,英语课本上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以不完整、零星的形式存在的。因此,教师应当对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详细介绍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在理解英语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逐步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2]。
比如,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6 In the kitchen,除了安排“可数名词复数的变化规则”等基础英语知识,也潜在地指出了饮食文化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度解构,基于教材促进传统饮食文化的渗透,并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取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思绪引入该文化的中西对比之中,使学生对各种饮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Story time”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将这一板块中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向学生提出“In the picture,what is the tableware used by the hero to eat?”的问题。学生被图片吸引,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说出“chopsticks”的答案。接着,教师根据教学预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继续向学生提出“What kind of tableware do you usually eat at home?”的问题,以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回答,并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意识到自己每天使用的餐具在英文中写作“chopsticks”。随后,教师为学生介绍“Chopsticks are used when eating in China,fork and knife are used when eating in western countries.”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餐具的区别,使学生在认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礎上,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认同感。
通过上述案例可知,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能够做好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的融合工作,促使学生在理解英语知识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增强文化意识。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渗透文化,增强文化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运用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多媒体与教育实现了深度融合,不仅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还丰富了教师讲解知识的形式,提升了课堂教育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现已成为教师调节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具有抽象性,教师很难通过口述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对此,教师便可以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优化英语知识的讲解,以新颖、直观的方式为学生展现丰富的学习资源,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时,由于学生对“动物”这一话题存在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化渗透时,便可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步高涨。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直观地展示中西方的动物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对我国动物文化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在为学生讲解“animal”“body”“I have animal friends”“They're...”等基本知识,并让学生理解了“Story time”中的内容后,可为学生播放一些电影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同一种动物在不同国家的象征含义。如在《霍比特人》的电影片段中,龙是恶魔的象征;而在中国的电影片段中,龙则是正义的象征。在观影环节,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其互相交流自己在电影片段中所发现的文化表达或意义的差异。同时,从学习收获的角度来说,影视片段上的内容,能够令学生得到强烈而丰富的视觉感受,从而加深其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以认识动物为基础,延伸至对我国自古以来动物象征含义的深入了解,从而实现了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学生可以站在直观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感知和理解,以便在调动多重感官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设计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悟
终身学习理念在社会层面的广泛推崇,使得教育领域对教育的实效性产生更为深刻的思考,因而终身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更新和运用更甚。这一理念使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教授,使学生在离开英语课堂后,依旧可以自主进行英语知识的搜集和补充,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英语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在英语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定自主检索文化知识的任务,并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讲述自己对文化的了解,以便学生在查找文化知识、整理文化内容、用英语表述文化的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懂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脱离英语课堂后,也能自主对传统文化进行感知,从而真正实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目标。
以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布置“Collect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differences of Western coffee culture and Chinese tea culture.”的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图文资料搜集西方咖啡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内容。这个任务需要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来完成,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持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在自主学习中产生成就感,在学生自主检索并整理搜集到的内容后,教师可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每个学生讲述自己对“coffee culture”和“tea culture”的认识,便于学生明确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学生讲述完毕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与总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coffee culture”和“tea culture”之间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在经济和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实际的尝试,以亲身感受的方式,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显而易见,教师为学生设定自主检索文化知识的任务,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认同。
五、开展传统民间游戏,促进文化融合
民间游戏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将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进行融合时,教师不应将教育的形式局限在英语知识和文化的融合上,而是要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具有趣味性的民间游戏活动,以便学生在玩乐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但是,在英语课堂上安排民间游戏活动时,教师也要考虑到英语知识和民间游戏之间的融合性,避免出现游戏与英语知识相脱离的情况,从而使学生产生不适感,导致学生既无法玩好民间游戏,也无法完成对英语知识的有效建构,降低英语课程的教育实效。
比如,在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单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击鼓传花”的传统民间游戏,组织学生对单词进行识记,从而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提高学生识记单词的效果。在开展游戏活动前,教师先为学生讲述“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等词组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认识每一个传统节日中涉及的习俗和饮食文化。随后,教师为学生介绍“击鼓传花”的游戏活动:教师背对学生敲击黑板,并组织学生传递教师的教材,敲击开始后,教材由第一名学生开始向后传,敲击结束时,教材在哪名学生的手中,就由这名学生说出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以及这一节日对应的习俗和饮食文化等内容的关键词。如当敲击结束时,教材落在班级中一名学生的手里,则这名学生可说出“Spring Festival”和“Dumplings”。
民间游戏活动不仅能够营造富含传统文化的课堂氛围,还能让学生在玩耍之余,提高对英语知识的识记效果,促进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的有效融合。
结语
在英语课堂上融合传统文化,能够让英语更接地气,使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理解英语知识,以便在掌握英语这门学科的同时,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揚。
[参考文献]
许琳.浅析如何运用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法[J].名师在线,2020(31):11-12.
金娟.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策略[J].英语教师,2020,20(2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