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燕
人类对未知事物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从而总结出规律,构建知识框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验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地理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直观和形象,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思维探究能力。过去由于教学观念和條件的限制,地理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要重视地理实验教学。
一、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西方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学生的学习欲望是经由老师调动和激发出来的。”基于这种观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把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目标。而兴趣的激发方式很多,实验教学是其中之一,运用实验教学,以其直观性,可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一节内容时,老师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传统的课堂中,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地理知识进行字面上的讲解,或者辅助地图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氛围沉闷,老师讲得唇干口裂,可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兴趣不浓厚,教学效率低下,即使学习了好几节内容,学生还是没有理解地图的三个要素。而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老师可创设实验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时先让学生绘制一幅自己教室的平面图,并标示出相关的标志,把教室内的情况完全表现出来,此时学生参与兴趣很浓厚。一开始可能由于地图相关要素积累较少,但经老师指导后,学生完成了平面图的绘制,进行小组展示,老师做评价,最后老师在多媒体平台上展示自己绘制的平面图,引导学生走进地图知识中,把握地图的要素。
二、发挥空间想象力,提升地理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对初中生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有些难度,因为初中地理的知识跨度大,涉及面广,这就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如像河流、经纬线、地球自转等,这些知识需要一定的三维空间想象力,如果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时可借助地理实验,让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比如,在学习“昼夜交替现象”时,可采用模拟实验进行学习:
第一阶段:准备好实验器材,用一个乒乓球代表地球,一个手电代表太阳。
第二阶段:进行实验步骤。第一步,用手电照乒乓球,可照亮正面;第二步,用记号笔标出阴暗分界线(晨昏线);第三步,把乒乓球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旋转,可看到明暗更替。
第三阶段:总结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地球是一个非透明的球体,太阳照射的一半是昼半球,不能照射的另一半即为夜半球,中间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经过这一实验现象的演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相关三维空间现象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三、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包括“动手、动口和动脑”,其实这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参与实验活动进行培养,老师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亲自参与实验活动,改变以往的“灌输”“填鸭”式学习方式,进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可结合老师的演示实验,重新设计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实验分析,完成实验报告,交流汇报。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立足于教改前沿,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沈龙明.初中地理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潘玉峰,赵蕴华.地理课堂管理的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