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2022-05-30 14:13:19马永禄
新课程·上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核舟腰鼓安塞

马永禄

古人强调“童蒙养正”,是注重儿童品德修养的体现,而初中生正处于思想价值形成及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以文质兼美、思想性强、艺术价值高的文章来感染其精神,熏陶其心灵,丰富其头脑,那么将有利于他们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获得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精读文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题材,教师除了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之外,还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去设计教学[1],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打通文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即兴“拍桌子”,从开始的随意拍,到后来的统一指挥,感受到节奏整齐的力量,顺势引出对安塞腰鼓的介绍。当学生通过听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雄壮之美后,教师设问启思:将安塞腰鼓放在江南水乡来表演,怎么样?请用原文内容回答。学生明确:不行!从“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可以看出来。这样,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从安塞腰鼓的特点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从而加深对陕北文化浑厚、粗犷、质朴等特征的理解,自然而然也就把握了文本对生命力量的歌颂,对中华民族文化中那种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的礼赞。

二、利用插图,形象理解传统文化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插图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如书法的呈现、意境的营造等,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典型素材,有助于学生理解古典文化。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插图内容,是一群生龙活虎的西北汉子挥动双手敲击腰鼓的壮阔场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俗艺术形式,而《社戏》的插图则是一群小伙伴在船头看戏的画面,“船头看戏”是小说的重点情节,上承平桥村的乐土生活、戏前波折及月夜行船,下接归航偷豆及戏后余波,由此看来,插图“船头看戏”不但交代了重要的故事情节,也将“社戏”这一民俗活动给画了出来,与单元主题形成呼应。

三、活动创新,全面激活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诗词接龙游戏,开展“小戏迷”擂台赛,举行红色主题演讲赛活动,或举办“民俗节日与传统文化”主题手抄报征集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知传统文化,在多种多样的情景中理解民俗风情,在真实、具体的民俗节日中体会古典文化,从而全面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比如,在《爱莲说》教学中,教师设计“莲文化主题拓展”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体会“莲”在佛家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清净、圣洁、吉祥。在理解了莲的意义之后,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接天莲叶无穷碧”“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许”等诗词,感悟到莲的高洁之姿、端庄之态、清白之品格,思考古人将莲花视为“花中君子”的原因。

四、避免灌输,隐性渗透文化自信

真正的文化自信,必然也是文化自觉,它不故作高深,也不依赖说教。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应当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2],而不是生硬地移植入脑,或强行灌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出发,寻求文化与教学的契合点,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现代精神,或积极融入现代语文课堂的古典元素,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说知—闻知—亲知”的认知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理解。在《核舟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核舟的大小推测雕刻一枚核舟的难度,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雕刻手工艺的赞叹。而作为明代雕刻大师的王叔远的核舟主题也颇具文化意味,他选取“大苏泛赤壁”的故事,虚构其情节,雕刻而成。

总之,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落地生根,本质上就是将语文教学从狭隘的知识视野中解放出来,使其回归文化,回归生活。最终,通过古今文化的贯通,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

參考文献:

[1]陆彩霞.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9):36-38.

[2]魏玉华.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J].品位经典,2021(1):129-131.

猜你喜欢
核舟腰鼓安塞
核舟究竟有多大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武术研究(2020年3期)2020-04-21 08:38:10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当代陕西(2020年24期)2020-02-01 07:07:00
安塞剪纸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4:03
啊,腰鼓山
心脏“核舟记”
海峡姐妹(2017年3期)2017-04-16 03:06:37
从《核舟记》窥探核舟艺术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
语文知识(2014年8期)2014-02-28 2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