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亚娜 刘小芳
中小学教师必须理性认识教育惩罚的育人功能,合理利用教育惩罚管理学生。但是,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罚的实践中还面临一些困境。教师只有谨记教育惩罚的功能与目的,发挥教育惩罚警示和示范作用;掌握教育惩罚的方式和流程,形成教育惩罚的尺度与标准,才能有效利用教育惩罚促进教育良性发展,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所谓教育惩罚,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良言语、思想和行为而给予约束或否定性评价,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进而改正并内化为其自觉约束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表扬、激励、赏识、惩罚都是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但由于部分教师误用或滥用教育惩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社会各界对教育惩罚的负面影响过度放大,家长和社会对教育惩罚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盲目跟风抵制各种形式的教育惩罚。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理性认识教育惩罚的育人功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惩罚促进教育良性发展,激励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谨记教育惩罚的功能与目的,发挥教育惩罚警示和示范作用
惩罚是教育本身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度的教育惩罚使学生辨明是非,形成规矩意识,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明白行为边际的界限,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为了教育学生,如果将惩罚作为唯一的手段和方式,那么惩罚措施就会出格,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要清晰认识教育惩罚的功能与目的,首先要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由于教学实践中各种具体事物的干扰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很多教师将教学管理当成了教育本身,几乎忽略了“人的发展”这个落脚点。教育本质的错误理解必然导致教师对于教育惩罚的扭曲与误解。因此,必须回归教育本源,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正确理解教育惩罚。教育惩罚的目的在于以惩为戒、治病救人,将误入歧途的学生重新拉回正轨。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实施教育惩罚是为了学生进步,本意是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下促使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实施惩罚的前提是学生犯下了某种错误,必须要通过相应的惩罚手段来解决当时的问题,消除潜在的隐患。教师应该通过合理、适度的惩罚对学生进行警示,在惩罚犯错学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惩罚的正向引导作用。
二、掌握教育惩罚的方式和流程,形成教育惩罚的尺度与标准
一般情况下,各学校对于教育惩罚都会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有的学校还有关于教育惩罚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方式。因此,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育部门和学校关于教育惩罚的具体制度和规定,确保实施的惩罚行为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教育惩罚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行为,教师只有保证自身行为规范、适度,才能使具体的惩罚措施无可置疑。惩罚的目的是告诫、警示,并不是侮辱、伤害和打击,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惩罚学生的方式并不完全合理。因此,教师应秉承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适度惩戒、促进发展的原则,对教育惩罚的方式选择必须要慎之又慎,不能违背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规定。教师、学生、家长关于教育惩罚的立场不同:教师希望惩罚有效,学生要求保留尊严,家长要求杜绝伤害,但是希冀通过教育惩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各方面的共识。所以,教师应该在分析各方面关于教育惩罚的需求基础上,形成各方面都能够认同的惩罚标准,确保自己实施的教育惩罚行为不越界,尽可能地使教育惩罚得到各方面的接受与认可。
综上所述,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惩罚不可缺席。实施教育惩罚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提高正确实施教育惩罚的能力,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理性对待教育惩罚,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严格控制自身的教育惩罚行为,努力使教育惩罚得到学生的信服和家长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冉玉霞.从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来看惩罚:从教师不敢惩罚的现象说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57-60.
[2]朱夏蓉.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J].廣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5):198-200.
注:本文系2020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罚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GH20Y0986)的研究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