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保持环境与环境污染的平衡,历来是环境教育的重点,加强生态意识是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教育者应以身作则,以共同保护家园。因此,本文根据中学生物与环保教育的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生物环保教育在初中的应用。
一、对初中生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初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对初中生来说,他们清楚地定义了学习的重要性,许多人为了通过考试,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太关注,这会逐渐削弱他们的生活常识。通过环保教育,中学生能够在学校环境中获得良好、全面的教育,从而提高其环保意识,进而影响到整个家庭和社会。为更有效地完成国家、社会和全人类赋予他们的使命,我们还应致力于环境保护,使地球环境更优美。
(二)有利于为青少年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开展初中环保教育,可以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在学校及家庭内外种树、种花,培养他们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注意减少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以此为起点,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根本动力,也是培养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这一细节的实现,有助于创造绿色、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中学生的文明水平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生渗透环保教育暴露的问题分析
(一)师生对环境保护理念的认知不足
不少学生对环保理念还不够了解,所以在教学对话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被充分理解。老师对学生的定位不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狭隘、极端的观念。例如,对杀虫剂的关注,师生的理念很可能是“过量使用农药会影响食品安全,会对环境和整个生态文明造成影响”,未意识到一些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会破坏土地以及整个生态环境。
(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的形式过于单调
环保观念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它的实施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很多中学生物学教师只注重学校课堂环境意识的灌输,把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手段,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深入领会和践行环保理念。另外,由于课程的单一性,许多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中难以获得。有的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外环境保护思想,但缺乏组织,对学生的有效监督和培训不到位,導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策略
(一)结合实践教学,多途径开展环保教育
生物学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是有效加强学生课本知识的一种途径。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主要目的仍是合理运用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领会知识,提高环保意识。为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及时地为学生组织与生物学多样性有关的实践活动,组织校外环保团体或一系列校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坚持创新融合,推动全面进步
当前,初中生正处在全面整合的阶段,学生本身会有很多创新,有很多新的思想、观念和发展,因此,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开放,使教育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促进学生的思想全面发展,教师要深入学生,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注重一些创新的文化形式,促进环保知识的深化和创新实践。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科学实验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做一些简单而有趣的课外实验。在学习环境保护知识、了解环境保护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在任何时候通过电视、手机、报纸等媒介收集和积累新的环保理念。这样做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结语
总体而言,环保教育是初中生物学的重点,而生物学教育是环保继续教育的基石。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生态教育的实施,将生态教育与生物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完成生物学教育,还能加强生态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创新生物学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校外实践,引进新的环保理念,加强生态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启坚.环保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活力,2019(6):155.
[2]邵彬.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2019(6):265.
[3]陈小凤.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突出环保教育[J].科学咨询,2019(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