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想象类习作教学策略探寻

2022-05-30 10:48陈云雯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重组解构

陈云雯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段习作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要达到“内容具体”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要实现“感情真实”则需要学生有情感共鸣。而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连贯性,正是借阅读培养学生想象力、以习作联系生活真情实感,以此实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如此就需要将阅读与习作教学相融合,借“解构、重组、联比”三大策略予以落实。

关键词:解构;重组;联比

1   解构,分析课文提升想象力

解构,是对不同课文内容进行分解、明确文章结构,借此让学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不同人文元素、生活元素。想象力的培养与激发,是习作教学重点培养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解构”这一策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具体实施则可以从“总体解构、重点解构”两个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构分析,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1.1总体解构,搭建想象的框架

想象作文写作时,不只是围绕某一个点展开想象,还要从想象的核心,搭建想象的框架,进而开展丰富的想象,形成有血有肉的想象作文。总体解构,是由表及里对课文进行拆分,包括文字的总体框架、中心思想、文章中人物分析、文章发展方向等内容,让学生借此了解文章的习作框架,在真正读透读懂一篇课文的同时,形成自己习作时的“想象框架”。

例如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其习作主题是“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那么如何写清这个人的特点?要写哪些方面的特点?这就可以借助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进行渗透。在本单元《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阅读教学中,可以对全篇课文中主人公祥子的人物形象刻画进行解构,让学生从中发现文章想象的“框架”。可以从课文题目“挺脱的树”这一核心想象点,去分解“哪儿像树”,进而联系到身上肌肉、脸上精神等方面的课文框架,解构其中高大、铁扇似的胸、直硬的背等不同的想象点,让学生发现作者的“想象方法、写作方法”,那就是把这个人分解成“胸、背、脖子、疤”等不同点,借助不同的方法展开想象,从这些身体部位提炼出如树一般的“高大、挺拔、直硬”等特点。

如此从课文题目开展的总体分析解构,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形成由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还形成由中心到框架再到细节写作的认知,在进行单元习作时,也懂得了“把人物分解为不同部位、对不同部位进行想象写作”的方法,自然而然也就可以达成“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习作主题目标。

1.2重点解构,丰富想象的内容

想象作文中的“想象”,是从事物本体延伸想象到其他事物身上,那就不仅要有着“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要善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以此展开想象。重点解构,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环节、重点要素进行细致解析,以此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性依托。具体解构时就要让学生针对重点元素进行“对比、挖掘”,明确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此真正理解“本体、喻体”的概念,再“熟能生巧”地去丰富多种想象内容。

同样在前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主题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对《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一文进行重点解构,使学生发现作者如何展开想象,丰富想象的内容。具体操作时,一是寻找重点解构点。例如对文章中将“祥子的胸”比喻成“铁扇面”的句段进行重点解构,以此来明确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想象力。二是进行细致解构,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展开想象,提出如下问题:“祥子的胸”和“铁扇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还可以比喻成什么?烧红的铁炭、坚毅的高山可不可以?有没有相似的点?同样也可以对祥子的身材除了像一棵挺脱的树之外,还可以将其想象成什么呢?三是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激发下,学生会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之间的讨论中,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而拓展其他想象。四是在重点解构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整篇课文中含有想象的点进行自主归纳,使学生可以对文章的想象手法有更加细化的认知。

如此四步走,从“一个重点”展开了细致解构,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进行作文创作的时候更具优势。在如此“重点解构”和“想象点梳理”后,“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习作主题便有了更加具体的想象方法、想象内容基础。

2   重组,自行创作激活想象力

重组,是学生就不同篇目、对这些篇目的不同元素,展开拆分、重组,在分解时全面深入认识篇目内容,在重组时則使不同事物与内容发生碰撞,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如此可以让学生在具有“框架搭建、内容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素材选择与组合的基础,具体从“迎合习作挖内涵、巧妙组合促创作”两个方面做起:

2.1分解:迎合习作挖内涵,细致分解拓展思维

语文教学的每个单元都对应着不同的“语文要素、人文要素”,以及相应的“习作主题”,课文教学与习作教学都服务于同样的主题和要素,所以在课文教学中就要迎合习作的需求,去深挖课文内涵,进而形成有益于写作的阅读教学策略。分解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从单元习作中,挖掘其中的特色与需求,进而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二是观察发现学生的年龄及兴趣、认知特点,以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三是寻找本单元课文中适宜进行细致分解的课文篇目,并进行细致分解;四是回顾习作内涵与阅读教学,进行评价反思。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分解中,一是明确方向。本单元习作主题是“变形记”,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另一种事物,进而写出变形之后的生活。二是分析学情。看似比较开放性的内容,其实却是学生习作的难点,因为他们可以展开“相对单薄的想象力”,能够想出自己变成什么,却无法更加细化具体到变成这种事物后的内容。三是确定篇目。对本单元课文尝试深挖、分解,以使学生发现同一事物在不同视角下的影像。在分析多个篇目后,我们可以发现本单元《丁香结》一文有着较强的可行性。这不仅是一篇多角度写景的文章,也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描写语句优美、文笔流畅。在对丁香结进行赞美的同时,也对丁香结的含义进行了描写,使读者对丁香结的隐性描写含义有一个深度认知。

2.2组合:巧妙组合促创作,激活想象谋篇布局

迎合习作需求进行课文的分解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此时我们则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对这些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不同韵味的文章,在激活学生想象的同时,形成想象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组合的具体策略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分析课文特点,借全面细致的挖掘了解课文可供挖掘的元素;二是明确操作方向,从课文多种元素、不同特点出发明确操作的主要方向;三是进行全面实施,借“倒叙式重组、两端延伸式重组”等方法策略予以落实。

例如围绕“变形记”的写作主题,学生懂得了如何从不同视角联想到不同事物,可是如何让他们布局写作呢?我们则可以在课文教学中进行巧妙组合,让学生借此提高想象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一是分析课文特点。《丁香结》一文,作者从丁香描写至丁香结,又从丁香结描写到解不开的愁怨,写到“人生没有愁怨、一帆风顺,又会太过平淡无奇”,这是作者想象力的有效发挥,也可以成为课文重组的“基础性素材”。

二是明确操作方向。具体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各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将这几部分内容进行认知,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将上述内容进行随意重组,这样就会变成不同含义的文章,培养提高学生写作想象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是进行具体实施。首先,倒叙式重组的实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以倒叙的模式对这篇课文进行重组,开篇就描写人的忧愁一件接一件,然后再由此联想至丁香结,进而引出描写丁香花的诗篇,然后作者可以走出户外与丁香花互动,最后对丁香花的美景进行赞美。这样的描写方式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读过后不好的心情会一扫而光,而且这种描写方式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其次,两端延伸式重组的实施:从中间开始进行描写,逐步往两边进行拓展描写,以一首描写丁香花的诗篇作为作文的开始,然后描写丁香花的形态和气味,最后再描写丁香花可以解开人们的心结,使人们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美。而这都是重新组合后产生的全新文章。学生在进行重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对写作方法的想象,提高了学生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

3   联比,通过比较完善想象力

联比,是一种对比的描写手法。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对事物展开想象式描写,在细致对比、寻找共同点、激发情感共鸣、寻找最佳方式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的想象,优选最佳的表达方式。具体可以从“文本内外、不同方式”联比做起:

3.1文本内外联比,引发情感共鸣

课内课外联比,是将课内的知识与内容,与课外的事物相联系、比较,以此拓展想象的方向和内容,完善想象力。具体操作时,要以“情感共鸣”为关键因素,挖掘学生生活背景下可以引发共鸣的事物,以此实现文本内外联比效果的最大化。步骤如下:一是明确习作与阅读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基础。结合文本了解习作教学、阅读教学的基础与方向。二是将文本联系生活激发共鸣。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有机联系,形成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变形记”写作教学,一是明确其教学目标与学生基础。目标为:享受大胆想象、自由表达的乐趣;学生基础则是:在《花之歌》课文教学中,有了“我是……”的句式基础,如此展开的想象力应该更加完善、丰富。为了达到这样的创作基础,就可以在《花之歌》一文的教学中,将文本内外的事物进行联比,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催生想象。二是将文本联系生活激发共鸣。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花吗?它们分别在怎样的场景、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如此问题式引领,学生会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说出“花园里、路边、家中”等地点,还可能联想到“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或者会联想到“星星、火焰”等内容。在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之后,再让学生研读文本内容,会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中“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等内容,也能在自己的“变形记”习作中充分联系生活,激发真情开展创作,形成“情真意切”的创意想象作文。

3.2不同方式联比,拓展想象触角

不同方式联比,是将不同的想象方式进行联系、对比,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想象方式、不同想象视角,并对此进行横向对比,发现不同方式与视角的优劣性,进而拓展其想象力,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展开更加合理的想象。具体操作时,以“不同方式”的对比作为核心,再从如下两个步骤开展教学:一是确定何时、何文需要不同方式联比,结合不同课文内容、学生学情确定;二是借不同策略推进不同方式联比,以此拓展学生视野,触动他们的想象。具体如下:

一是确定不同方式联比的文本。例如“变形记”的想象作文写作时,学生往往思路受限,有的局限于“鸟、星星、小蚂蚁”等具体的事物而不知如何纵向延伸,这是缺乏生活经验的融入;有的则停留在衣、食、住、行等泛化角度,不知如何展开个性化想象,这也体现了學生的横向思维拓展不够。如在《花之歌》一文教学中,可以展开多方式联比,给学生打开新的想象空间。二是借不同策略推进联比。在《花之歌》一文教学中,让学生细品文本,引领他们寻找课文的想象方式,从“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的多元素并列式想象,到从“清晨、傍晚”时间序列式想象,再到“在原野上摇曳、在清风中呼吸”的空间延伸式想象,到“微睡、醒来”等动态拟人化想象……多种方式的想象一经发现,瞬间便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他们也会基于生活经验,基于对“想象事物”的了解,展开同样的多方式、多视角想象,并寻找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一种,运用到自己的想象作文创作中,走出“思路受限”的局限,走向“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小学语文高段想象作文教学,要以新课标为依据,将课文教学与习作教学进行有效贯穿,为达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教学目标,将课文进行“全面解构、有效重组、多向联比”,以此为学生构建想象的框架、丰富想象的方式和内容,更激发他们生活经验下的真情实感,以使学生探究出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想象作文,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作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琳.写作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2):80-81.

[2]马苗.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指导的研讨与实践[J].小学生(中旬刊),2020(06):65.

[3]尚晓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探讨[J].知识窗(教师版),2020(05):37.

[4]蒲岳山,王淑霞.“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贯彻“真实”思想浅谈[J].学周刊,2020(17):111-112.

猜你喜欢
重组解构
还原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高校大学生网贷需求解构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试论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试论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解构德里达的语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