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琳琪
文明的传承,书籍是最为重要的载体。当我们打开蔚为大观的中华文化典籍,那一个个渐行渐远的历史镜头便会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有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缺憾,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辉煌和黯淡,这里有中华民族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中华经典,锻造民族精神,传承中国智慧……让我们擎起中国智慧的火炬点亮未来路!
第一辑:识读《尚书》
《尚书》是中国“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它渗透着我们先辈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记录着他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它所提倡的明德、修身、团结、进取、勤劳、节俭、爱民、养民这些思想和智慧有着治国安邦、为人处事的现实价值,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亦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典籍·思想
坚持
关联高考:202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要求以“学习今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材料中援引荀子的“学不可以已”来表现古人对学习的重视。“不已”即坚持不懈永不停止。
代表语句: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译文: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就不能算成功。
适用主题:锲而不舍;善始善终;坚持到底……
素材拓展
吕梦葛:一直与科研“较劲”,只为变成有用的人
吕梦葛是一位90后,她从小受到医生爸爸的影响,也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2019年,怀揣梦想的吕梦葛进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末,新冠疫情暴发,刚刚入学半年的吕梦葛和导师一起展开了关于新冠肺炎相关临床样品的研究。作为实验室的一员,她参与了3项新冠患者临床蛋白质组的科研项目,就是通过蛋白质组学+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找到当前疾病阶段的异常蛋白,从而实现“对症下药”。这对临床疾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想要在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没有那么简单,枯燥、重复、失败、一遍遍重新开始……“应该不太会有人敢计算自己试验失败了多少次。”吕梦葛心里明白,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她丝毫不敢松懈,只能一次次推倒重来。她常常凌晨还在实验室预热机器,第二天一早又去开启实验。她说:“研究一个问题也好,练习一个动作也好,都要有一种坚持不懈的‘死磕精神。”
运用示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人,很多时候就要有一种跟自己“死磕”的精神。看看90后医学博士生吕梦葛吧,为了找到新冠病毒的异常蛋白,实现“对症下药”的目标,她忍受枯燥、重复、一遍遍失败而不懈坚持,常常凌晨还在实验室,第二天一早又去开启实验,“死磕”精神让人钦佩。生命有限,莫让人生出现最遗憾的失败: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修养
关联高考: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是对“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一语的思考,“修身”“矫思”即为“加强自身修养”“端正思想”。
代表语句:修身,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尚书·舜典》)
译文:一个人的修养应该是性格正直而温和,待人宽厚而严谨,性情刚毅但不去欺负别人,态度简约但不傲慢。
适用主题:宽以待人;修身;刚柔并济……
素材拓展
蓝天碧野,艺高德馨
2022年6月8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导演艺术家蓝天野,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5岁。
他是人们口中“国宝级的艺术家”,“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无数荣誉标注了蓝天野的艺术成就。
能成为深受大家真心爱戴的老前辈,除了话剧舞台上过硬的实力和专业素养,还和蓝天野慈爱温和、平易近人、喜欢提携后辈的性格分不开。
人艺“传帮带,老带新”的优良传统,在蓝天野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和蓝天野合作过话剧《家》的演员原雨曾说:“蓝天野老师在台上演了一个很凶的人,但是台下他是一个非常慈祥的人。我演婉儿的时候,他在戏中虐待婉儿,需要拿他手上的拐杖戳我的手。第一次排的时候他就问我‘我能戳你的手吗,我说没问题。但是他不会真的力道很重,我手上不会特别疼,他很疼爱年轻演员。”
运用示例: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在于修身。修身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品行素质的修养,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品行素质呢?那就是直、栗、刚、简,正如《尚书·舜典》所言:“修身,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四种品质正是古代君子的美德,它会让人为人处事能够刚柔适中。老艺术家蓝天野就是具备这种美德的典范。他除了在舞台上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还慈爱温和、平易近人,喜欢提携后辈。修身养性,一个人自会事业有成,受人仰望。
勤奋
关联高考: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中有“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的引文,启发人们,弱者勤奋努力,刻苦锻炼,自会变强。
代表语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
译文: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远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适用主题:业精于勤;成事在勤;勤奋与志向……
素材拓展
“古籍大佬”沈燮元——永不懈怠
一档有关读书的纪录片,经过媒体发酵,让99岁的“古籍大佬”沈燮元走進了大众视野。作为国内古籍版本目录学领域的元老级人物,沈老是慧眼如炬的古籍版本鉴定专家。他和古籍打了一辈子交道,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通过观察行格、避讳、刻工、纸张、字体、印章等细节,一看就能辨出古籍的真伪和版本,被业界尊称为“古籍活字典”。
已经退休的沈老,实际上一直退而不休、笔耕不辍。早晨6点起床,7点坐上公交,8点抵达图书馆,除节假日外,每天都风雨无阻。30年前,他就开始整理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士礼居题跋》,立志要编纂更全面、更完善的版本,这是一项繁琐的工程。2020年,他终于完成了这部《士礼居题跋》,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囊括了他从世界各地搜集的八百多个书影以及新发现的数十则“黄跋”。
“留点有用的东西给后人”,这是沈老一生的信念。
运用示例:每个人都有追求。有的人只是单单有了自己的追求,却在那里空想,碌碌无为;有的人有了追求,会为此而奋斗,而努力。《尚书·周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正是他们的写照。“古籍大佬”沈燮元一直退而不休,笔耕不辍,99岁高龄依然勤奋工作,要“留点有用的东西给后人”,他让那些只会空想的人汗颜。生命不停摆,追求就应不止息!
连线考场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尚书》中提到,要培养人,必须先陶冶性情。所谓“直而温,宽而栗”,意思是正直者须加以温和,宽厚者须辅以严肃。傅雷先生曾勉励他的儿子,要做这样的人: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可見,良好的性情也许是相反相成的。
对于当代青年修身养性,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例文
融众情于一体,修青年之正身
□一考生
修身,齐家,治国,然后可平天下,可见修身乃万业之根基。常秉持修身养性之道的青年应当明白,倘若不愿陷入“单向度之人”的窠臼,就必须培养自身多元甚至是相反的性情,采撷各种性情之花,方能以茁壮的身姿,触碰彼岸的荣光。
相反之情,亦是相成之情。是刚正不阿之人,亦须明白温和宽厚、智慧明达;是严肃苛刻之士,亦不失通融谅解与通情达理。古有苏轼,既能发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兴亡之叹,亦具有“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悲悯之心。现有朱光潜,始终以“出世之精神”,为“入世之事业”,于热烈红尘中怀恬静之心,也能于自我的“圣贤书”里,关注“天下事”的发展动向。
相反的情,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是一种交融与互补,就如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一道佳肴的酝酿,定是糖与盐以一定的配比,共同调和而成的。人类,作为一种拥有丰富感知能力的生物,亦须通过培养这种多元的性情,收获一个热烈的灵魂。
我们追求这般热烈的灵魂,实则也是在追寻一种生命的平衡状态。而相反的情无疑为我们的寻觅提供了一道星光。倘若一个人感性与理性并存,那么他既不会在频繁的情感泛滥之中落入大悲大喜的极端之境,亦不会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走向冰冷麻木。相反,他能够知世事而不世故,明事理却不势利,懂规矩亦知变通,成为所谓“直而温,宽而栗”的人,让灵魂远离轻佻,收获生命的庄重。
但是,融各种性情于一体,培养相反相成的良好性情,并不是让我们去做世故圆滑的两面派,而是希望当代的青年能够温柔亦不失孤傲的魄力,微妙亦不乏率直的果敢,孕育一个丰富多元的完整灵魂。
怀揣鸿鹄之志的青年,正值芳华待灼之际,无论世俗的潮水拍向何方,我们应该拥有自己深层的思考,明确的方向,果断的判辨,尝试着与更广大的人群、更宽阔的世界建立更深刻的联结,以觅得各类性情于一身,达到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修青年之正身,然后行至天光。
(附注:作者系吉林省公主岭市岭西小学校教师)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