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文底蕴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包含文史哲、琴棋书画等内容。“人文”对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有极大的影响,为修身养性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底蕴”不张扬,往往隐含在各种事物之中,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当今社会,人文底蕴对青年有什么影响?
请以“人文底蕴与当代青年”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指明要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人文,《辞海》中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底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等长时间积淀下来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品质。人文底蕴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应为有文化、有风骨。而人文底蕴与当代青年又有什么关系呢?人文底蕴滋养当代青年。写作时,学生要能够站在时代高度思考,把握时代涌动的脉搏,写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体现文章的价值。
推荐素材
在陈绝粮,危难之中弦歌不辍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希望到楚国会见楚昭王,途经陈、蔡两国。陈、蔡两国的大夫聽闻孔子将去往楚国的事,就聚在一起商讨:“孔子是贤德之人,他所批评的,正是各诸侯国存在的弊病。如果他被楚国任用,那我们两国就危险了。”于是决定派兵将孔子师徒围困在野外。孔子一行人被困多日,没有了粮食,也无法与外界联系。孔子却依旧泰然自若,与弟子们讲习诵诗、弹琴唱歌,没有停歇。
穿越千年,让古琴“活”在当下
尘封千年的画纸一样的淡黄色背景前,身着古代服饰、盘着传统发髻的乐师们或站或坐,轻抚古琴,拨弹琵琶,空灵的笛萧声时隐时现……这个视频是由唐彬和几个小伙伴组建的古琴社创作的,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来自各行各业,怀着对传统乐器的热爱走到一起。他们喜欢尝试新鲜好玩的东西,更把“让古琴艺术步入大众生活”当作自己的使命:“我们中国有太多好东西被历史湮没,找回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慢慢传承下去,是年轻人最应该做的事情。”目前他们策划、改编、拍摄了几十个“古画”视频,以自己的方式还原着唐代胡曲、宋代雅乐,将最美中国风分享给全世界。
例文
弦歌不辍
江苏省姜堰中学 周宇航
千年之前,一位老者带领青年弟子周游列国,一路品吟风月、格物致知,一路弦歌不辍。
在孔子引领下,众弟子于自然中品悟古籍流芳,修习琴棋书画,在弦歌中积淀人文底蕴。人文底蕴亦如弦歌,在弟子们心中奏响永恒的乐章。
然而,当弦歌流响至当代,它的音调似乎不再高昂,音色也不再清脆……
为何有此言?当代青年,有毫无主见没有自信之人,有整日“网抑”无所事事之辈,更有在网络上抬杠诋毁、恶意欺诈之徒。
而问题之根源,我以为,正在于人文底蕴的缺失。
人文底蕴是青年发展之基石,它奠定青年精神健全之基调。
“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杨绛的话正合人文底蕴本质。这是一种润物无声、上善若水的力量,柔软而又坚定。如石卧水底,人文赋予我们一层人生“底色”,这其中凝练了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千年的智慧,在天地之间骀荡回响,成为美与善的音韵,“蕴”于我们心中。
倘以此“尽善尽美”之物存于青年心中,网络戾气则不存,取而代之者为李耳之水、庄周之木、帕斯卡尔的芦苇与康德的星。长期如此,便会产生“不自觉”的文化自信。
李子柒体悟古代乡村文化,与自然万物共存共鸣,形成独特的视频风格,让我们在流水潺潺中听闻农人质朴的弦歌;唐彬组建古琴社,从古籍琴谱中撷取乐章,通过拍摄弹奏引得中外赞赏,使我们在轻拢慢捻中觅得古人高洁的意趣。
“无形胜有形”,正是人文底蕴自信而坚定的力量,使青年不会落于米兰·昆德拉所言的“巨大的空虚感”之中,不会存在加缪所写的“行为与精神之间的断层”,不会有如木心所说的“坍塌了而照常营业的店面”。
人文底蕴使当代青年能克服自身之惰性,寻得内心的澄明与热爱。
一曲弦歌,能够抚平青年的焦虑与迷茫。《牛虻》坚定了保尔革命的决心,筑起抵御外界干扰的围墙。“巧言令色,鲜矣仁”,警示青年外在华丽非同于内心;“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启示青年心怀天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时代,金属钝音回响,喧嚣如浪潮,此起彼伏,我们的感官随之钝化。但人文底蕴的弦歌,使青年不被世俗同化,不被功利物化。
“青年锐进之子,尘尘刹刹,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大洪流中,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人文底蕴的弦歌是当代青年之精神的发祥地,而现在,琴弦等待着我们的拨动,将弦歌传至更深、更远处,赋予其时代的新韵,厚重其底蕴。
弦歌不辍,文明生生不息。
评点:文章由孔子带领弟子一路弦歌不辍起笔,与当代青年的现状形成对照,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青年人文底蕴缺失的症结,进而强调厚积人文底蕴的价值,分别从“引领发展”“健全精神”“坚定热爱”三个角度具体阐释。紧扣主题,思路清晰,引用恰当又巧妙,展现出作者深厚的人文底蕴。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