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秀丽
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经济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以皖北六市为例,基于“跳板”理论,对如何推进皖北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展开了具体研究。一般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成长往往会经历从集聚到扩散的过程。纵观皖北六市经济发展情况,均一直处于经济欠发达状态。造成如此结果的关键原因在于皖北六市尚未经历从集聚到扩散的历史过程。要推进地区经济进入集聚状态,须有一个能够引领和整合地区资源,集聚海内外优势资源的“跳板”地带。本文提出并解释了“跳板”理论,并结合皖北六市的具体情况给出了构建与完善区域经济次中心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也逐渐显现,并呈现扩大的趋势。安徽省是较早响应中央改革开放号召的地区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安徽省在发展初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以人均GDP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安徽省人均GDP约为244元。在有官方统计资料的31个省、直辖市与自治区中位居第27位。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力基础支撑,动力显著不足,导致安徽省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制定与实施经济改革措施,推进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增长迟缓,国民经济结构优化与完善过程较为困难。
从安徽省内来看,皖南地区历来较为富庶,历史上著名的徽商代表大多源自皖南地区。作为安徽省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皖北区域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长期以来处于经济洼地的状态。尽管皖北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影响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改革计划与措施的顺利实施。根据官方资料,皖北地区共计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与亳州六个地市。皖南是指长江以南安徽地市,具体包括黄山、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与池州。1978年,皖北与皖南各地市经济与人口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在1978年,皖北地市的人均GDP显著低于皖南地市,且城镇化水平也显著低于后者。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皖北地区就处于经济相对滞后的状态。
近年來,皖北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尽管如此,皖北地区仍然处于全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地位。据《安徽统计年鉴》,2019年,皖北六市户籍人口为3394.38万人,占全省户籍总人口的47.68%。2019年,皖北六市GDP总量约为10864.01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为29.3%。从人均GDP来看,2019年,皖北六市的人均水平为32005.87元,显著低于全省人均水平52088.43元。目前,皖北地区总体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质量逐步完善,但相较于周边地区仍然处于经济洼地的状态。基于当前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洼地”的客观事实,本文将就如何推动并实现皖北六市经济加速发展,摆脱当前“洼地”困境做出新的思考和分析。
二、经验总结与跳板理论提出
(一)中国经济增长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各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许多学者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截至目前,解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流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基于制度的解释。该理论着重强调改革开放政策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性作用;2.锦标赛理论。该理论认为,因各地区响应国家的经济建设号召而展开了激烈的经济建设锦标赛,激烈的相互竞争促使中国及各地区经济快速增长;3.基建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基建大投资盘活了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了以基础设施建设大投资为中心的产业振兴与快速发展格局;4.渐进式改革战略理论。支持该理论的学者认为,中国汲取了前苏联时期“激进式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选择了相对温和的“渐进式改革”战略,以深圳、上海等地区作为改革试点地区,将重大经济改革举措置于相对可控的“实验室”进行了实践试验,并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将成功经验和结果应用于更为广泛的地区,逐步推进成功的改革决策,促成了中国在稳定中持续发展的格局;5.要素驱动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不断累积促成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各种努力和改革中,大量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再经过科学筛选和总结,成功的经验与案例极为丰富,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便成为后期推动中国及各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二)跳板理论的提出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对外开放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内二流拳手与国外一流拳手同台竞技,为国内企业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较高的风险。但是,对外开放也带来了大量的机会,企业可以在更加广泛的范围调动与配置资源,引进和融入更高的技术和人才,为国内企业成长和发展提供大量新鲜“血液”。然而,由于制度、政策、法律、技术及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落差,如果不能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平台”,国外的企业将会顾虑重重而犹豫不前,对外开放政策也终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鉴于此,一个作为对外开放试点的“窗口”应运而生。为了创造更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让深圳成为外资企业进驻的“跳板平台”,中央对深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授权。授权内容主要包括立法权、人事管理权、财政大包干、对外贸易有限自主权、金融存贷裁量权、项目自主审批权等。历史证明,中央对深圳特区的大幅度授权为后期深圳特区实现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城市注入了有力的“强心剂”。深圳经济的腾飞也盘活了整个广东省乃至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资源。由此来看,在一个经济洼地创造与建设一个“跳板”,在政策权限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授权,能够为地区吸引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促进对外贸易,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大推动作用。
一般而言,经济洼地的政策、制度、思想、文化及各种软资源相对于周边地区都处于劣势地位。要盘活各种资源,充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欠发达就需要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创造一个“台阶”,缓冲各种差距造就的“隐性落差”,为外部资金、技术和高端人才等入驻提供“可接受”、“乐于接受”的缓冲地带。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中,不乏成功的先例。例如广东的深圳,浙江的宁波,江苏的苏州,山东的青岛等,对提升地区经济资源的整合效率,吸引和集聚外部资源,积极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加值得指出的是,在一个与地区最高政治中心保持适度距离的区域,创建这样一个“跳板”平台,是“跳板”能够产生盘活地区内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之所以需要如此安排,是为了确保企业在市场经营中拥有更高的自主权,并确保企业是依赖市场而成长,而不是依赖政府各种“保姆式”扶持,充分激发企业依赖市场而创新发展的活力。
三、皖北区域经济次中心建设思路与建议
总体上,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创造一个“跳板”,并确保“跳板”对地区内外资源产生整合效果,“跳板”地区需要高度自治的有限管理权限,高度开放的政策姿态,高度自由的创业环境,高度发达的信息沟通方式与渠道等配套。同时,还需要有相对廉价的地租、四通八达的贸易交通区位与规模化的潜在国际市场。纵观之下,皖北六市都在努力建设与发展各自的经济开发区及高新区,并在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和升级。总体上,各地区之间呈现出相互竞争的发展态势,协同与合作发展的力度不够。由于各地市经济规模有限,并相互竞争,以至于难以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外部资源形成有效的规模集聚作用。因此,要完成皖北经济洼地的经济崛起目标,需要在既有的行政区划下选择一块区域,并通过政策、制度、立法、财权等一系列适度授权,建立起一个相对高度自由发展、有限自治的“经济特区”。鉴于当前皖北六市的经济产业结构与规模等客观情况,本文对皖北区域经济次中心的“跳板”地带建设给出三个建议:
建议一,合理筛选区位。正如深圳面向美国西海岸,青岛面向韩国,苏州面向日本,既有市场基础的支撑,又兼具交通之便。在皖北六个地市之中,在潜在市场基础支撑与交通方面具有较高潜力的地区包括淮北与宿州。考虑到与海外市场的交通联系,与皖北六个地市距离最为便利的出海口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因此,综合比较之下,宿州较淮北更具优势。在宿州下辖一区四县中,泗县与灵璧更具优势。
建议二,充分下放管理权限,凸显“特区”亮点。在“跳板”地带,应该给予较为充分的立法权、人事管理权、财政大包干、对外贸易有限自主权、金融存贷裁量权、项目自主审批权,让“跳板”地带成为企业投资和万众创业的热土。
建议三,充分重视与发挥侨联的桥梁作用。积极保持与加强和侨联的联系,推进和发展海外国际市场关系,积极引进外资企业、人才、资金与技术。通过构建与巩固发展海外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把本土优势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大力推进海外贸易的发展,并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中去。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