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改革下体育后备人才的教育策略

2022-05-30 01:31隋子霄刘议阳
当代体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竞技

隋子霄 刘议阳

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重大事件之一,高考改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它的目标是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推进素质教育。体育专业招生考试作为我国高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我国选拔体育人才的主要渠道,对全国各个地方的体育专业人才的输送和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会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对我国基层体育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体育专业招生考试作为我国高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我国选拔体育人才的主要渠道,对全国各个地方的体育专业人才的输送和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会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对我国基层体育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体育专业招生作为当前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一直以来都广受考生及家长的关注。开展好体育专业招生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对于学校自身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新高考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体育专业招生制度也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及时的改进与完善。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必将带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变化。

1 高考改革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1.1 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政策导向不清

高考作为我国人才选拔的基础途径,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牵扯范围最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升学考试制度,承载着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提升全体国民综合素质、维系教育公平与国家安定的时代使命。从本质上看,高考作为一种评价形式,从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曾坦言,21世纪世界各大洲的竞技体育都将逐步走向学院化的道路2021年9月24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高水平招生新政策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育教练员与体育师资队伍建构等方面,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了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参与高水平运动员考试的门槛大幅提高。所谓高水平运动员考试,是指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承担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高校所开展的相应招生考试。2020年,全国有北京大学等283所高校处于此列。首先是运动水平门槛将从二级运动员提升至一级运动员乃至更高。具体说来,2024年起,符合生源省份高考报名条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者方可以报考高水平运动队。2027年起,符合生源省份高考报名条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且近三年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者方可以报考高水平运动队。其次是文化课成绩要求。2024年起,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俗称“二本线”);其他此类高校对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80%(俗称“280”)。

1.2 新体育高考招生改革目标导向、任务导向不明确(体育专业化体育学校高水平)

目标导向指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含“里程”之意。競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即:因制度、传统、文化、历史之约束,历经“有目的、有组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过程,达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标准。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维度较为单一,强调竞技体育能力的提升,追求社会效益以及国家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在转型期,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开始改革,以多样化的培养主体多路径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为主流,培养目标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特征。未来,应以“目标关联维度”考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时间、空间、途径和效益四大维度的协调统一。同时,仍需加强目标执行力,完善培养目标的管理结构,加强对目标执行过程的检查与反馈。

“体育”这一词在新中国成立至今,体育界对体育的概念有过几次大的讨论,但仍难以达成共识。体育可以指“体育教育”“竞技体育”“体育运动”等等,在实际运用中更加复杂,竞技体育人才政策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航标”,引导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化、高速化、标准化、可持续化发展。

新体育高考改革后,将高水平门槛提高,那些想走体育高水平的人,却没有很高的能力就不得不去选择一下更容易的方式方法,例如,体育四项考试、进入业余体校继续深造,面对高考体育改革,大部分想让孩子走体育这条路的家长们望而止步,觉得门槛这么高,孩子走这条路一定很困难,但是体育这条路不只是高水平这么单一的选择,可以选择体育学校,体育专业,考一个师范类的体育院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体育教师。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的体教融合不拘泥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更为关注青少年健康发展,丰富体教融合内涵,侧重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2 “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挑战

2.1 学训矛盾突出,体教融合不完善

深化体教融合强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需要以学校体育为主体,培养学生运动员,而不是运动员学生,是运动员学生。

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促使体教融合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逐步取得成效,本文试图通过借鉴深化体教融合的政策要领,探讨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并通过解读域外经验,为我国如何深化体教融合,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2.2 资源配置匮乏,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基础设施及资金的需求增加

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虽只有一字之差,却预示着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与之带来了各方面的挑战。体教结合是在操作层面的探索,体教融合更注重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认知。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融合的探索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只有认清这些困境,才有助于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着力点。

3 高考制度改革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3.1 加强政策支持,促进体教融合全方位发展(使管理体制更专业化)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模式以打通体育和教育系统的制度阻隔,推动竞技人才自由有序流动。一是修订“互认”制度。采取共同制定学校体育标准,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成绩纳入体育、教育部门双方奖励评估机制等,实现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标准化、制度化。二是深化“互任”制度。完善专业教练与体育教师交流任职制度,通过教练与教师的“互任”,使运动员与学生互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实现文体协调、“读训并重”。三是完善“互通”制度。打普通学校体育特长学生“进体育”的阻碍,促进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的水平互认制度建立,制定体育特长学生升学、训练保障措施、实施弹性学籍制度,拓展体育特长学生成长空间,畅通学生转为专业运动员的渠道,将优秀学生运动员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序列,扩充竞技体育人才储备库。与此同时,打通竞技运动员“进教育”的阻碍,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入体育院校、普通高校等教育系统进行文化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完成职业转化、促进再就业。四是规范“升降”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制定竞技人才升降流动制度体系,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和选拔性竞赛,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赛练人”“以赛育人”“以赛选人”,选拔最优秀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畅通运动员上下渠道,实现后备人才有序、规范流动

3.3 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相融合

“体教结合”模式作为中国特色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竞技体育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使之逐渐失去了发展的势头《意见》提出的“深化体教融合”正是针对体教结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其核心是立足学校,以学训平衡、文体协调为目标,竞赛为杠杆,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青少年运动训练、青少年运动竞赛三大体系,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竞技人才培养的道路。相比“结合”“融合”不再是过去体育与教育系统的合作和结合,而是要从思想、行动、方法和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更深、更广的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为一体”。但体教融合并非单纯地去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解决过去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和运动水平偏低的问题,而是立足于面向全体青少年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构建青少年体育普及层级化、网络化、多样化、差异化基础上,整合体育师资、场馆设施、体育赛事、体育社会组织等,夯实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以拓展培养渠道及补齐短板,切实将体育专业资源融入教育领域。

3.4 实现中国特色体教融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长期路径。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要根据竞技体育体制、机制的根深蒂固的症结而设计中长期路径。因此,既不能安于现状,如把先前体教结合模式作为基础来实现体教融合;又不能激进改革,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以实现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路径。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要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价值方面达成一致,即从运动员的需求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深度融合两者的优势,如体育部门的训练设施、教练员、管理水平、后勤保障等,教育部门的教育水平、教师、学业(就业)教育、科研保障等。不僅要尊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才规律,认清“学训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始终会伴随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还要尊重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竞技生涯只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阶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退役再就业(职业)生涯也需要关注。长期路径对应了运动员的“长期成功”,即在竞技生涯和职业生涯都取得成功,如此,方能够实现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

3.5 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后备人才体教融合培养的理论。

孙春兰副总理在“三大球工作会议”上指明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要求,即形成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融合培养的理论。一是明确形成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的重要性。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深化体育和教育领域改革的一项重大的决策部署,是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改革事项,是教育和体育两个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是新时代体育强国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要把这一理论根植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矛盾变化,即体育强国建设需求的青少年体育发展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和学校体育低质量徘徊之间的矛盾。二是理清形成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的相关重要议题。

议题一: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概念与内涵。当前,中国体育学界对概念有所讨论,认为体教融合是指竞技体育后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到教育培养体系中,将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议题二: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价值。正如上文所论述,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冲突,如何通过体教融合来实现,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是要打通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冲突,突破二元对立的现实困境,实现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融合,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关键之所在。

议题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向。中国特色体教融合是作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有益补充,要突破举国体制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的弊端,形成新的培养途径。

4 结论

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体育强国理念指引下,青少年体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之一。一方面,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我国政府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战略举措,更是以此驱动国家、社会、市场、青少年及其家长高度重视、主动践行、科学实施体育促进健康发展的行动计划。另一方面,深化体教融合改革破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政策壁垒、基础缺失、理念偏见等问题,以促进体校等体育领域与普通学校、社会和市场等领域相互融合,以互补短板、精准培育的理念拓展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在新时代青少年体育、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多元化需求的背景下,深化体教融合改革以青少年健康促进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目标新指向,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路径,破除全体青少年健康成长和部分青少年业余训练相互割裂的时滞性。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青衣江路小学校)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竞技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竞技体育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