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研究

2022-05-30 00:05许艳芳刘艳秋艾华张艳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毕业生育人

许艳芳 刘艳秋 艾华 张艳华

[摘           要]  基于“三全育人”的背景,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首先介绍目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这一现象,然后探究了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最后研究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积极应对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对策,旨在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继而实现“保就业”与“稳就业”。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慢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对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061-03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的情况有上升的趋势,少则几个月,多达一两年,影响就业工作的推进,进而引发“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过程及影响,以此来引起多层面的关注,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反思,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要依据形势及时修改调整,以完善相关制度,从而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实现“六保”之首的“保就业”和“六稳”之首的“稳就业”。

一、本课题对已有研究的意义

高职学生由于受学历的影响,就业范围通常是中小企业,而近两年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随之带来更多的“慢就业”问题。针对愈发凸显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国内目前已有的理论研究比较少。从实际研究价值看,已有的文献研究尚不够系统,本文从“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视角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空间上着力,提出比较全面的有效解决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对策。国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1]。本课题充分立足当下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整体现状,通过梳理研究,采用全方位以及多视角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基于“三全育人”视角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背景下如何有效缓解高职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努力建立就业工作新格局,为上级管理部门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决策依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

现如今针对“慢就业”还没有统一标准,普遍的观点是,它属于求职中的阶段性情况,通常体现于暂且不就业,有的大学生不再遵循以往的模式,不着急找工作,处在观望状态。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很多人身边都有慢就业学生。“慢就业”是相对的,学生签约时间更加延后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普遍情况。以河北省某高职院校2015年至2021年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经过黄金秋招季之后,到第二年三月就业率还没有超过30%。一些学生因为毕业压力大等因素,又被传统思想所影响,丢失很多就业机会,签约更晚。从“慢就业”现象来分析,既存在学生获取多个通知慢慢选的现象,也存在没有得到如意结果慢慢找的现象,有的学生还在犹豫要不要从事业内工作。2018年以来,该校对“慢就业”类型展开统计,结果表明“慢就业”的关键因素有拟升学、准备报考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处于求职状态[2]。

三、简析“慢就业”的影响

毕业生出现“慢就业”问题,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而在对一所学校进行衡量与评估时,就业率属于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学校应该采取一切可行手段避免出现“慢就业”问题。“慢就业”问题的出现,会造成企业不易招工,使得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慢就业”问题的出现还可能使子女和父母产生冲突,不利于家庭的和谐,另外,这一问题的出现会造成学生多次面试不成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影响其自信心,有碍于其身心健康发展,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探究

(一)高职院校方面的原因

从招生方面来分析,高职院校社会地位较低,招录分数通常较低。并且伴随学校扩招,有的高职院校为引入优质生源,达到多元化教育,着重发展新兴专业,这样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碍于传统学科发展,继而导致“慢就业”现象更为突出。从人才培养角度来分析,学生偏爱的岗位可能和社会经济建设所需不匹配,结构性冲突相对显著。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这样的情况,较为重视学术科研而不够关注实践运用,造成部分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招聘要求。这和学校更为注重培养知识型人才相关,很多学生倾向于学术型,基于深造希望变得更加优秀,这样进入企业的综合型人才就较少。从就业方面来分析,一些高职院校缺少相应的就业指导,这是“慢就业”的主要成因。就业师资一般由就业老师和辅导员构成,他们缺少一定的实战经验,和大部分专业课进行对比,学科化构建差异突出。他们负责多项就业管理服务,缺乏一定个性化指导,在很多方面存在提升空间,比如服务质量以及实效性。并且对于高职院校的评价,就业率属于不可缺少的指标,社会大众较为重视就业率数据。所以高职院校会注重相关指标情况,比如就业率、基层就业、合同就业,这影响了学生自主择业。从用人企业方面来看,人才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不过回报周期较久,容易产生薪酬竞争力较低現象,无法引入高水平人才,最终进入这样的循环,用人单位发展不快,人才待遇得不到提高,引入人才难,这也可能导致“慢就业”。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根据相关的统计,2019年至2021年毕业生依次达到834万、874万以及909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就业压力并未得到缓解。调查中有近七成的学生认为若毕业立即就业,竞争相当激烈,有着较大的压力,导致找不到如意工作。因为伴随毕业生变多,竞争也会随之变大,用人单位会向毕业生提出更高要求,造成可能出现学生找不到岗位、用人单位找不到人这样的情况。

(三)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因素

从家庭物质基础来分析,很多学生具备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较高的精神追求,家庭为使其具有更多的选择,在其毕业后提供一定的支持以及保障,这就创造了相对舒适的缓冲期,变成“慢就业”资本。当择业时,他们通常认为上班并非仅满足生计,更在于能不能符合个人诉求,相对关注自身兴趣、发展前景等。很多毕业生追求爱好以及自我发展,若不能找到如意岗位,则愿意等待也不将就。结构性矛盾属于“慢就业”出现的主要因素,一些学生长期以来被父母庇佑,抗挫折能力较弱,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以及压力,可能会形成逃避心理。并且一些学生有着职业规划模糊现象,难以及时找到如意工作。从单位性质选取上来看,家庭能够影响学生择业观[3]。一些家长存在传统就业观念,特别是农村家庭,希望孩子考公务员,进入国企、央企等,实际上这些岗位竞争很大,很多学生无法顺利达成,所以形成较大压力。一些学生当和家里建议有矛盾时,还会形成自我怀疑。部分学生原本相对满意所获得的工作,但是因为父母压力继而去考公务员或者选择深造等,这也属于“慢就业”的核心因素。另外,纵观这几年,学生升学热度不断上涨。就业意向数据表明,接近七成的学生考虑升学或者深造,同时该数据还呈现上涨趋势。大概有11%的学生想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大概有22%的学生考虑企业就业。考取公务员、进入央企国企、深造等成为他们眼里的香饽饽,为此一些学生愿意推迟数年就业。

五、基于“三全育人”视角,高职院校积极应对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群策群力“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高职院校推行“三全育人”,不局限于绩效管理导向激励,也需要以育人初心为切入点,倡导全体教职工通过具体行动立德树人。在育人阶段,可从多个角度增强学生竞争力,如道德修养、专业技能培养。特别是具备影响力的导师,可为学生推荐就业机会,同时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这一项工作属于高职院校一把手项目,就业质量的高低能够充分彰显人才培养水准。从就业事务性工作来看,辅导员以及就业老师等会投入很多精力,不过该项工作并非只属于就业部门工作范畴。落实就业工作,应该组建专业就业指导队伍,在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充分体现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等的效能,人才培育离不开全体教职工一起努力[4]。唯有更多老师参加该项工作,根据学生特征进行指导帮扶,方可使学生切实具备工作基础。要教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资源,选择就业时做出合理决策,进行求职时更为积极。就高职院校来讲,培养方案的明确,需要分析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根据市场需要,合理改进专业结构,使学生具备更大的就业优势。应该培育基础性人才,向有关方面提供服务;应该重视培育其他技能,比如信息技术等,培育复合型人才。基于建设优势学科,需要根据发展规划,合理促进学科多样性,不要盲目设置专业。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健全培养计划,开展良性联动,基于学校企业合作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实践所需要的技能,切实增强其综合能力以及竞争力。

(二)从始至终“全过程”推动就业工作

学生毕业一定时间后还没有获取如意岗位,和诸多方面息息相关,比如就业意识不强、不能满足用人企业需要等。基于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而导致的“慢就业”情况,前置指导教育是相当必要的。现如今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有些失衡,一些地方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接触了职业生涯教育。至大学阶段,却需要从新生开始学习,引导其逐渐掌握以及探索,且涵盖整个大学生涯。对于就业指导体系设置,应该明确进阶式方案,根据入学教育,让学生都能够接触规划指导,继而帮助其早规划、早准备,找到更好的职业发展渠道。高职院校需妥善处理由于学生不能符合标准继而难以获取满意岗位的现象,充分根据市场需要全方位强化人才培育所有环节。将全员参与就业当作根本,組建由就业老师、导师等构成的师资团队,通过师生结对子方式,基于职业规划以及发展向学生提供全程咨询服务以及有力指导。相关的实践课堂,要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其在求职中彰显更大竞争力。在育人全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有机渗透思政教育,转变学生就业理念,大力推广服务精神,让学生响应号召,积极从事相关行业;转变学生就业看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如讲座以及能力提升课程,确保其不对求职产生恐惧心理,切实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

(三)方方面面“全方位”提升就业工作

第一,应该落实好指导以及个性化服务。针对主动的“慢就业”学生,需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同时创造一定的环境,基于学生实际以及特点,通过对案例的使用,作出科学判定,引导其理性就业。而针对消极的学生,应该注重就业心理帮扶,以增强学生抗压能力,科学调节就业预期。针对需要信息服务的学生,结合他们的意向来进行推送,切实促成双向选取。全方位了解就业动态,达到因人施策,是落实好就业服务的核心所在。

第二,提供过渡服务。根据派遣手续来分析,通常情况下存在1年至2年择业期,有的国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时也把间隔年看成过渡环节。高职院校可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以及平台,使实习以及创业等机会变得更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更多机会,把“慢就业”变成主动实践,尽早规划,形成科学就业观。

第三,建立联动机制。强化高职院校和相关主体合作,比如用人单位、家庭,以便能够更好地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高职院校行业特色突出,学校、企业合作存在较好的发展前景,要根据用人单位所需人才标准,培育满足发展需要的学生,切实提高培养质量。要和家庭主动交流配合,引导家长打破传统束缚,为孩子择业提供有效引导以及适当支持[5]。另外,学校还要充分借助媒介,打造宣传矩阵,落实好就业引导以及服务。

六、结语

由于近几年毕业生数量处于相对高位,尤其是高校扩招和2019年高职扩招后,因此要引起多层面的关注,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对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及过程进行反思,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要与时俱进,及时修改调整以完善相关制度,从而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进而促进实现“保就业”和“稳就业”,其应用前景及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都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汪文婷.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2,7(19):140-141,157.

[2]时筱淞.刍议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9):46-51.

[3]姜一凡.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个体成因分析及对策[J].学园,2021,14(12):56-58.

[4]马小静.高职院校慢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1):39-41.

[5]徐丽红.顶格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慢就业”的应对之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4):83-92.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毕业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