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途径探析

2022-05-30 10:48:04任宗璞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任宗璞

摘要: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对高中学生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史事理解、解释与评价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高中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非常重要。本文就“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途径探析

史料对历史学科来说是第一位的、至关重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甄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史料,在史料中发现有效的信息和线索,通过思考探究来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自己的结论或生成新的观点,多角度的去解读历史,构建自己看待历史的视野,逐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证据意识。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一、利用史料,再现历史事实,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证据意识

梁启超指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1]教材中叙述的历史结论,就是教材编写者根据相关史料进行实证的产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也需要补充史料,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上的基本史实。例如学习“西周分封制”,我采用了下面三则史料进行史料实证。

材料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

学生可以从材料一中获取西周实施分封制的目的,从材料二知道分封制下那些人可以被分封,从材料三认识到分封制中天子与诸侯的相互关系,然后综合与归纳这些有效信息,就可以把西周分封制的真面貌勾勒出来了,这样教学效果一定比教材文本叙述更有说服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意识。

二、教会甄别史料,培养“孤证不立”意识

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一般文中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史料的类型很多,有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等。对史料进行甄别,是实证素养的基本要求。

材料四:(司马光说)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或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 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輒弗色然加怒,或垢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安石行文甚高, 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捐狭少容。——《宋史·孙固传》。

要向学生指出,材料四是一手的文献史料,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固执己见,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但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相左,他的评价可能带有个人主观倾向。特别指出任何评价者都会受社会时代环境、兴趣爱好、个人经历、看问题角度和利害关系等影响,没有绝对客观的人,尤其是文字和语音材料。这是解读史料必须注意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些,史学界采取 “孤证不立”的原则,即必须与其他可信史料进行佐证。

材料五: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宋史·王安石传》

不难看出,在材料五中,朱熹认为存在王安石用人不当、性格固执等缺点,也验证了司马光的分析。朱熹是著名理学家,治学严谨,与王安石相距百年,没有利益冲突,因此比较可信。这样我们可以基本确定王安石的性格确实比较偏执的结论。通过这种类似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即甄别史料;有利于学生养成“孤证不立”意识。

三、运用相关史料形成自己的结论或生成新观点的能力

材料解析题是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运用给出的史料形成自己的结论或生成新的观点的能力非常重要。以“评价青苗法”为例。

材料六: 今出钱货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數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七: (青苗法实施过程)中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 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赵翼《廿二史札记》

学生通过对以上史料进行研读可以得出,材料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以富人担保的手段强制百姓借贷,使变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材料七,赵翼认为变法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被扭曲,违背了变法的初衷,一些官吏利用青苗随意增加利息盘剥百姓,加重了百姓负担。类似练习主要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习题,以及测验等方式不断进行,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效果显著。

探索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途径很多,任重道远,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感悟,管中窥豹,有待于学界同人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0.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31:57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