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敏 吴永平
【摘要】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因此在面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引起的挑战时,要求一要加快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增强红色文化话语权建设;二要利用新媒体优势重塑价值观念讲好红色故事;三要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多种路径一起协同用力,不断增强人们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包含着传统优秀文化的因素,为民族复兴和繁荣提供了经验和发展思路,具备着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文化见证和历史底蕴。因此,在新时代世界疫情和复杂的国际背景之下,推动红色文化自信建设成为重要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文化自信;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45-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45.036
基金项目: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研究课题《新时代信息化变革背景下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0ZD007)。
红色文化无论作为精神还是实物都见证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品格和信仰为新时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以新时代为背景,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进红色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背景下培育红色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文化的传入引起社会价值观紊乱
首先,西方文化传入对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方面的弱化。红色文化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来源,既蕴含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内涵,也蕴含着仁、义、礼、让的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但随着西方自由民主观念传入中国,许多低劣信息和黄色暴力信息也随之传入,这些信息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品质和红色文化所要表达的内涵完全相左,与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初衷也是相背离的,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价值建设和人民个人修养的提高。
其次,西方文化的传入对红色影视文化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更需要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弘扬社会正能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1]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建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电视电影题材每年都在不断上映,如《八佰》《伪装者》《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电影通过重现历史场景宣扬红色革命精神,但其销量远低于好莱坞大片,这些西方的商业影片多年来占据了中国的多半市场,部分青年特别崇尚西方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过于物质化和商品化自己的需求,忽视红色文化所传达的精神和内容,对坚持红色文化自信造成一定的挑战。
最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节日等行为文化造成了冲击。以红色纪念日和节日为代表的红色行为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表达,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民道德观念和品质,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当代青少年很多时候对西方的节日更为重视,相比中国传统节日,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更加受到重视,本国的建军节、建党节等节日等被忽视和淡化,这不仅给红色文化发展和传播造成了威胁,也给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坚持红色文化自信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困难。
(二)社会时代的变迁导致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不足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应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施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之上,其中既含有近现代以来的革命文化,又包含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先进文化。”[2]学习红色革命文化,运用先进的红色资源,才能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科技等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红色文化受到流行文化冲击,让部分人的信仰动摇,产生了认为红色文化已经过时不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错误观念。例如很多人认为红色文化那种崇尚英勇牺牲、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在现在的和平年代已经不再适合,这种观念长期存在会让知识结构不足和信仰不坚定的普通民众的认识出现偏差,没有办法真正领会到红色文化的根本内涵及其价值,限制了红色文化价值认知的传承,认知不足从而导致对红色文化的不自信。特别对于许多“00后”“10后”来说,出生于和平年代,生活优越的他们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时期的艰难困苦,时代的变迁让他们很难通过简单地了解来感受红色文化所表达的精神和内容,更多关注的是网红、互联网、品牌、美食……与此同时,红色文化建设相对于发展经济、生产力等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虽然近些年来对其研究在火热地进行着,但是在学界中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红色文化内涵中时间范围、构成层次以及概念界限等存在着争议,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没有形成统一的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自信。
(三)新媒体时代大众化传播模式的负面影响
从1990年以后,我國文化传播的方式与之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21世纪新媒体时代大众化的方式虽然让信息更加快捷高效,但也让红色文化在发展的道路上产生了阻碍。
首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模式不同,新媒体时代的人们只要拥有网络和移动终端,每个人都会成为话题和信息源,这让信息更加高效便捷,但红色文化在借助新媒体这个传播方式的时候,其对受众的学识、年龄、兴趣爱好等没有明确的分类,现阶段的传播过程中较少注意到这些方面,只是在简单地宣传思想,忽略了发挥红色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灵动力,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导致红色文化面临着受众模糊、宣传素材单一、宣传故事死板等不足。
其次,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借用新媒体这个渠道表达其精神内涵和力量的过程中,某些转发者会根据自身的喜恶对红色文化进行再编辑和撰写,或者片面地截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不知其然的个体进行暗示,对红色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很大困难。
再次,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匿名性这一特征让自媒体内部信息紊乱粗俗,有很多虚假的红色信息被传播给人民群众,甚至由于意识形态和知识程度的不同,西方国家鼓吹“平等”“自由”等观点,让还没有形成坚定意识形态的少部分人喜爱西方的价值观念,更有甚者还肆意诋毁革命英雄,破坏人们的信仰。
最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让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新的交流方式和手段,其中的许多软件成了人们吐槽和八卦的阵地,严重干扰了人民的视线,使人们无法区别是非对错,让红色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受到更多的冲击和挑战。
(四)红色资源在保护和宣传方面缺乏专业性
坚持文化自信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让人们充分理解红色文化,在其传承和发展中必须进行充分的宣传教育,把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根据地、战役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整合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然而现实却与此相反,很多人对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地址和战役完全是陌生的。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来源,所以红色文化的宣传方式和途径本应该是多样化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大力开发红色资源,在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政策方面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鼓励,但是在实际对红色资源的保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挠,很多不明真相的百姓不顾国家利益为实现自己的蝇头小利阻挠政府的文化建设,强拆革命遗址。
在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方面,多停留在形式上,忽略其内在的经济价值,“红色文化是一种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但是当前红色文化被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等挤压了存在空间。”[3]不论是在红色文化还是在传统文化的宣传中,都要充分发扬其时代性特征,只有形成让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被人们内化于心。然而现在的宣传形式比较刻板,与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存在很大偏差,人民群众往往受到抗日神剧的影响戏说和歪曲了历史,人们所了解到的革命和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导致人们对革命精神理解不透彻,不能产生认同感,更严重还会引起人民对革命文化的逆反心理。
同时,红色文化的宣传方式不够灵活且过于传统,一般都以图片展示、纪念馆陈列等方式呈现,过高的票价让红色文化过于商业化、娱乐化。这种传播方式过于单一化,缺乏反馈与互动,导致人们兴趣不高,达不到将红色文化内化成为精神动力的主旋律效果,很难坚持红色文化自信。
二、打破认知困境:加快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增强
红色文化话语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习总书记在报告中肯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要坚持自信,必须根据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认知情况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一方面,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采取多元和灵活的方式来展现红色文化的价值,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喜好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摆脫传统的枯燥无聊的方式,充分把理论与实践做一个结合,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红色文化的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组织人们到红色基地参观、演绎红色经典,对红色文化做一个全面且充分的认识,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对红色文化进行表达和展现,让群众充分理解和体验红色文化,从内心坚定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动力和红色文化的感召力,树立红色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对内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形成教育合力的同时,要推动红色文化“走出去”。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教科书,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革命红色文化不仅代表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政治思想,还代表着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深入进行党史教育,必须对红色文化的宝贵精神充分宣扬和汲取,最大限度地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进行有效释放。红色文化滋养着一批批敢于拼搏、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依旧存在抹黑我国形象的言论,需讲好中国红色故事推进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用中国的实践向国际讲述红色文化独特的魅力。只有坚持对红色文化的正确理解,才能更好地传递红色精神和力量,发挥红色精神所带来的宝贵价值和推动国家话语权建设,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
三、突破现实困境:利用新媒体优势重塑价值观念讲好红色故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红色文化的宣传已经不再是初期口口相传的形式了,基于数字、网络及其他现代技术而出现的新媒体带来了多元化的宣传方式。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更新传统的教学、宣传形式,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定位,充分了解到不同群体的喜好和需求,根据不同类型的群体来制定相应科学和体系化的策略和方法,采取不同方式来进行精准推送。同时,可以利用当代大多数群体都在使用的“抖音”“微博”“绘画”等形式宣传一些高质量高权威的内容,全方位展示红色文化的内容和精神特质,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创新发布渠道,让红色文化变得更加生动、立体,把新媒体的快捷便利与党和国家的公信力充分融合,与时俱进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增加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红色文化的群体意识,让红色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的另一种形式的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加强对红色文化宣传途径的监管。当今世界是多极化、信息化、多样化的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各种文化呈现出多样的表现形式,信息的输出和接受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变化让传统意识形态受到了冲击,社会的不良分子借此标榜个性解放、拜金和享乐主义。而青年一代正处在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在这些自身无法辨别的文化中迷失自己,对新媒体加强监管,发挥好其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统筹社会、学校及家庭教育,形成对红色文化价值认知的专业教育环境和社会共识,凝聚红色文化精神指导,用历史来提醒广大青年学者,对西方国家传入的各种观念警惕,提升红色作品的质量和吸引力,重塑遭到西方观念所冲击的传统价值观念,打破西方传入的这些“快餐”式的文化观念,坚定红色文化自信。
四、更新实践机制: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创新宣传
方式和手段
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水深火热的斗争精神,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卓越进步,既有激烈残酷的战斗内涵又有情感深厚的同志情义。在新时代的视域下,如何让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发出时代的光芒,这是多年来党和国家在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坚持红色文化自信,需要充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
首先,红色文化需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坚持生动有趣的内容是抓住人们眼球引起吸引力的核心,要让红色文化焕发生机活力,就必须突破传统内容中俗套、缺乏深度、远离生活的部分,同时剔除不符史实抹黑革命先烈的内容。要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以史实为依据,找准契合点和切入点,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作品,让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红色文化、践行红色文化。
其次是传播方式的创新。丰富的红色文化为中华人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而传统的宣传方式不仅没有充分表达出红色文化的精神意蕴还让很多人谈“红”色变,从内心产生排斥。充分利用高科技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如对建党以来各时期的文物用语音讲述、3D立体空间展示,对静态的文物做动态灵活的表达,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使倾听者愿意倾听且乐于倾听。还可借微视频将精简的叙事、直接的讲述、分解的细节汇集成板块,对人民进行推送以达到增强人民坚持红色文化自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谷玉莹,刘大勇.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的三重困境与实践路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06):37-40.
[4]孙力.“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揭示[J].思想理论教育,2021,(09):17-24.
作者简介:
谢敏,女,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吴永平,女,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