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辽史方向硕士毕业论文选题量性研究

2022-05-30 21:22:50刘宇
今古文创 2022年45期

【摘要】 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2001—2020年国内辽史研究方向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和统计分析法从年份分布和研究领域对论文选题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出论文选题的特点,并对影响论文选题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基于论文选题与辽史研究的困境对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辽史研究;硕士论文选题;量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45-011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45.037

一、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CNKI“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作为检索数据来源,检索主题为“辽代”“辽朝”,类型选定“硕士学位论文”,检索年度选定“自定义”,进而搜索出有关辽代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作者姓名、毕业院校以及投稿年份。经过笔者统计,自2001年第一篇有关于辽代的论文《北宋与辽朝的关系》①上传到知网以来,到2020年关于辽代方向的硕士论文共有369篇。

根据各年份的论文数量作图1,据图可看出随着年份的推移论文数量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在中国断代史研究当中,由于早期受到正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史料的极度匮乏,辽金史研究素来是比较冷门的状态,因此在前期受到的关注较少,后由于受到高校的研究生扩招政策的直接影响和辽金史学术研究的推进,辽金史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史学界的重视,因此有关辽史方向的论文也出现了非常大的增长,并且选题范围广泛、题材多样化,填充了学术史上的部分空白,对辽史方向学术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其中论文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首要的行文环节,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論文的写作难度、进程以及质量,选题是否具有学术意义以及契合个人兴趣也是学生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选题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统计分析法对论文选题进行分类统计,对硕士毕业论文选题进行量化分析。

二、论文选题概况

我国关于辽史的硕士论文自20世纪八十年代辽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以来,经笔者整理,从2001年起迄今共有数量369篇,根据学科专业分为历史学专业论文和非历史学专业论文,从选题所反映的论文内容来看,专业论文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考古、民族六大方面,非专业论文分为文学、艺术、设计学、建筑学、法学和其他六类。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越来越多考古成果的出现以及对于辽史相关文献史料更加精细的研究,辽史的选题方向以及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并在努力填写前人描写空白之处,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从近二十年与辽史研究有关的硕士论文选题和论文选题取向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专业论文分类

据笔者统计,专业论文中政治史共有124篇,在这124篇中,制度问题共29篇,政治人物与群体共27篇,军政问题共20篇,外交问题19篇,都城及地区共12篇,政治事件问题共9篇,法律问题共6篇,还包括辽景宗、圣宗政治各1篇。初期的政治史论文选题基本都是外交问题,2001年答辩通过的第一篇与辽史有关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北宋与辽朝的关系》,2004年政治史选题2篇都是外交关系的研究,在初期论文数量只有12篇的情况下,外交问题就占据了5篇,5篇中主要研究辽宋关系,这也反映出在初期辽代并未是研究重点,之后外交问题受到关注的主要是辽与宋、金和西夏的关系。后期政治史选题以制度、军政、人物群体为重点,论文数量所占比例较大。法律问题一直未受到关注,在近二十年里也仅有6篇与之有关的硕士论文答辩通过。

文化思想史共有20篇,其中涉及宗教共7篇,关于佛教研究有5篇,民族文化共3篇,思想方面共3篇,礼仪文化共3篇,以及艺术、语言文字、社会文化、地理学文化各1篇。文化思想史起步于2007年,宗教研究在文化思想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以佛教研究为主,这是由于辽代在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下兴佛重佛,佛教对辽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史料便于研究。对于艺术和文学上的研究非常少,这两个选题方向未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经济史共有12篇,其中涉及商业贸易共3篇,货币共2篇,农业共2篇,以及辽东经济研究、财政机构、赋役制度、手工业和土地制度各1篇。经济史向来是史学界的研究重点,而辽代的经济史研究,虽涉足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数量较少。在12篇经济史硕士论文中,选题题目也比较大,这主要是受困于现存有关辽代经济史料的缺失,以及《辽史》编撰体例的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史料的极度缺乏使得经济史研究比较困难,研究成果较少。

社会史共有34篇,有关女性研究共有12篇,社会生活共6篇,休闲活动共4篇,鬼神信仰、巫文化共4篇,社会保障共2篇,社会发展研究共2篇,以及服饰、社会组织群体、家庭问题、丧葬各1篇。社会史研究起步较晚,2006年出现第一篇有关社会史的论文,在2010年以前,论文数量仅有3篇,2010年之后,论文数量逐渐增多。从论文选题上看,前期主要是社会生活研究,到后期社会史研究范围变广,选题类型多样化,主要集中在女性问题、社会生活和民族特色休闲活动。辽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特别是贵族女性,辽代后妃参政并不少见,公主也享有很多特权,契丹女性在辽代二百余年的历史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辽史》《契丹国志》等史料中对女性的记载也较为丰富,因此女性问题研究在社会史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民族史共有25篇,其中涉及到汉人问题共有11篇,渤海人共2篇,契丹人汉化共1篇,女真人共1篇,民族关系共4篇,民族融合与民族思想意识共6篇。辽代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必然是国家统治的重点,因此民族问题历来被辽史研究者所关注,民族史研究的重点是辽朝统治阶层如何统治汉人以及在辽朝统治下的汉人有着怎样的表现。

考古学共有81篇,其中涉及到出土器物研究共38篇,墓室研究的共有29篇,遗址研究共9篇,文物与博物馆相关共4篇,考古学研究1篇。在近二十年来硕士论文中有关考古学的论文数量是逐年上升的状态,论文比重也逐渐变大,其中辽代出土器物和墓室研究所占比例较大,相反,辽代遗址研究则较少。伴随着辽灭金兴,大批辽代原上京道、中京道城池遗址遭破坏毁灭,相对于在地表上面的城池,地表下面的墓室更不引人瞩目,并且辽代的一部分墓葬还有葬于山中的特点,辽代墓葬由此保存的相对完好,因此近年来,对于辽代出土器物和墓室研究较多,且由器物和墓室研究延伸出对辽代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的研究,为了解辽代契丹和汉人的丧葬制度和习俗提供了最直接的原始材料。

(二)非专业论文选题

从2001年到2020年非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共有72篇,其中艺术学篇数最多,其次是设计学、文学、建筑学、法学,其他是由生物学、社会风俗、经济学、传播学单篇组成的论文。文学类主要包括文学9篇和语言文字5篇。艺术类主要包括音乐4篇和美术21篇,美术中壁画和宗教占有较大比重。设计学类包括艺术设计10篇、宗教7篇、器物6篇、建筑学4篇、法学3篇。其他中包括经济、生物学、社会风俗、传播学各一篇。

从以上的统计与辽史专业论文选题相比较,可以看出辽史专业论文在文化思想史研究上基本不涉及文学类和艺术类的选题,例如美术与音乐,近二十年中就只有一篇关于辽代壁画的论文,因此非辽史专业在文学和艺术上的论文对于辽史的文化思想史研究有很大的补充。非专业论文中艺术类和设计类所占比重较大,依靠着现今的考古成果和现存的辽代遗址,对辽代墓葬和宗教文物的研究相对较多,由于学科角度不同,使研究更加专业化细致化,对辽史研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重要意义。

三、论文选题特点

(一)选题不平衡

根据笔者统计的专业论文类别数量,可看出政治史与考古占比超一半的比重,由此可见论文选题集中化,比例非常不均衡。政治史是硕士论文选题取向的基础环节和研究重点,自辽金史研究伊始,学者多聚焦于此,一直不断产出新的热点问题,因此政治史选题所占比重较大。考古学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在国家基础建设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墓葬并且出土了许多历史文物,客观上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其次辽史研究的文献史料过于匮乏并且错误繁多,例如《辽史》,缺漏了许多修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书内各部分内容也有互相矛盾的情况,通过考古成果对史料进行考证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近二十年的硕士论文选题也很倾向于考古学方向。选题取向过度倾向于政治史与考古学,对于社会史、民族史、文化思想史与经济史研究就留有很大的缺口,今后应多向这些选题薄弱领域发掘,拓展研究领域。

(二)选题范围广泛,题材多样

经过统计发现在近二十年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中,论文选题领域广泛,涉及到历史学分类的各个方面,首先这体现出辽史方向硕士视野广闊,能够及时把握辽史研究发展的动向,发现前人研究薄弱和空白的领域。其次避开学界已取得较深入研究的问题是硕士论文选题的一个特点,再加上辽史研究史料匮乏,有限的史料不足以支撑同一问题的多视角研究,因此需要硕士在选题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将目光投入到新的领域。第三,对于选题较为相似的题目会采用新方法和新视角进行阐释,对旧问题进行新的解读认识。以上都是使得选题范围广泛以及题材多样的原因。

(三)多学科、多视角交叉性

近二十年的硕士论文选题不仅仅关注历史学的研究,还跨越学科的界限对辽代进行多学科、多视角交叉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六大分类中考古和社会史就是历史学与考古学和社会学进行交叉所产生的学科。例如在撰写历史考古类论文时必然要对考古学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考古类与社会史在硕士论文选题中都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可看出近二十年硕士论文注重多学科互动与交叉,学科交叉为辽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与视角,为硕士在确定论文选题与撰写论文时拓展了新的领域与方向。

四、影响论文选题的因素

(一)史料匮乏与解读困难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史料支撑,那么论文无异于高谈虚论,而辽代研究的最大困难之处就在于文献史料过于匮乏,作为研究辽史的最基本史料《辽史》也错误甚多。中国传统史学研究又向来是依据史料说话,因此有关辽史方向的论文选题就变得困难。首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选题切入点,既要避免前人已经深入研究的领域,还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以及是否有可操作性;其次需要准确考虑选题的规模,若选题过小史料将无法支撑近3万字左右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过大又会导致论证空泛与质量不达标。因此史料相对较多的政治史就成为了硕士论文选题的最佳选择,而史料过少的经济史就使得硕士在论文选题时望而却步。史料少还是导致考古类论文选题变多的原因之一,辽代研究材料除了从现存文献中获取之外,不断被发现的考古成果就是唯一的途径,考古资料除了为研究提供新材料,还可以对现存文献史料的正确性进行考证,因此考古类也成为硕士论文选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二)近二十年辽史研究发展状况

论文选题反映了近二十年辽史研究发展状况与特点。第一,政治史在辽史研究中是基础环节和研究重点,因此政治史在选题中一直占据最大的比重。近年来辽代的政治制度史有一定的突破,由以前主要研究南北面官制转化为研究下面官制的具体设立,对于各个制度微观研究的很具体。第二,逐渐打破区域史的禁锢,近二十年的硕士论文选题中反映出了这一趋势,296篇辽史方向专业论文中共有45篇论文选题是兼治两朝及以上,辽史研究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将辽朝置于宏观视野下。第三,开创新的研究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是辽史研究的大趋势。以社会史为例,张国庆先生于2006年出版的《辽代社会史研究》②拓宽了辽史研究的路径,使史学研究向多学科交叉研究转变,开创了利用文献史料和考古石刻资料相结合研究辽代社会史的先河,前人开创的新研究方法也为后人在撰写论文时打开新思路,因此社会史选题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三)个人兴趣与导师指导

论文选题最终主要是由学生与导师反复商讨确定的,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会使学生主动探究感兴趣的领域问题,关注该领域的学术动态前沿,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产生问题,进而搜寻史料去积极论证问题,与导师商议如果想法具有可操作性就可以确定选题,在掌握大量研究方向史料的情况下进行论文撰寫。对于导师来说硕士进行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导师的学术所长和关注点对论文选题影响很大,基本导师都希望学生在确定选题时能选择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学术领域,这有利于导师的指导和建议,因此需要学生提前了解导师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并与导师积极沟通听取建议,在尊重导师的意见时结合自身的兴趣点确定论文选题。

五、未来辽史方向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几点思考

辽史研究在我国断代史研究中向来是比较冷门的状态,从有关辽史方向的硕士论文自2001年才有一篇答辩通过和研究人员数量的稀少就可以看出辽史研究在中国断代史研究中的状态。众所周知,辽史研究的冷僻主要是由于史料过于匮乏,这使得辽史研究的困难程度大大增加,使得许多学者望而却步。

虽困难但仍有进步,目前辽史研究从硕士论文选题这一方面就可看出有可喜的发展,论文选题涉及领域广泛题材多样,研究不断深化,非专业论文文学、艺术、建筑等方向对于辽代研究也给予了专业知识上的补充。但还是存在着问题,首先对于国外研究成果了解不足,在硕士论文中对于国外研究成果提及与引用甚少。其次选题缺乏创新意识,对于史料的挖掘力度不够,大多数研究都是依据比较常见的史料,因此导致了选题相似、过度研究的情况出现。

辽史研究困境以及论文选题与撰写的不足对辽史方向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多查阅了解国内外相关资料,了解学术前沿,这样在确定论文选题时才能避免研究重复与具备前瞻性。第二,对为数不多的史料进行更深、更彻底的挖掘,并充分利用考古成果进行考证与研究,对于当前学界的新材料契丹文字的石刻文献应跨越民族语言学的学科屏障充分发掘利用;第三,应提高创新意识,争取实现领域创新、史料创新、方法创新以及视角创新。

虽然辽史研究与论文选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在困境中也会孕育着新生,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支撑学术研究的工具也与时俱进,除了古籍文献能更方便的应用,以全文检索数据库为代表的数字化新技术应用于史学研究中,新型技术使得史料运用更加的完善,也减少了一定的错误率,这些都是时代带给辽史研究的机遇,当前辽史研究者应抓住机遇,使辽史研究呈现出崭新的发展势头,为辽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注释:

①彭凤萍:《北宋与辽朝的关系》,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论文。

②张国庆:《辽代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生活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刘宇,女,汉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