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022-05-30 10:48:04李雪松付奎树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37期
关键词:代指借代喻体

李雪松 付奎树

考点概述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高考每年必考的知识点,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以下9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高考语文试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呈现出如下特点:①在语言表达题中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②在诗歌鉴赏题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指认与效果分析;③在作文中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设置了发展等级分。高考语文试题对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考查反映出开放性、重能力、重运用、重表述、重综合的趋势。对此,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熟悉修辞手法,辨清易混辞格

考生要熟记所有考查的修辞手法的特征,能够准确辨别和运用。比如,比喻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比如,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又如,夸张是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再如,对偶是用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考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认识要清,不能模糊,特别是那些易于混淆的,如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1)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2)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3)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在备考中,考生要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训练,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础知识储备阶段。

2.了解表达效果,提高运用能力

考生对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烂熟于心,这在解题过程中尤为重要。在古诗鉴赏与现代文阅读中考查修辞手法,大多是考查其表达效果,所以我们在备考过程中,重点是理解并掌握不同修辞手法的不同作用。虽然有些题目中没有明确指出是在考查修辞手法,但考生心中要有修辞意识,在了解并明确修辞的概念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内容来分析思考,提高自己的修辞手法运用能力,拓宽思维的广度,有目的地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才能在高考中对有关修辞手法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解答。如將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这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是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近年来高考对修辞手法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差。考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相结合,注意修辞手法应用的广泛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绝不能孤立地学习修辞。修辞手法使用的难点,往往不在形式方面,而在内容方面,因此,考生备考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内容的揣摩上,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考题连线

一、(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可不是都能吃的。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但不可食用;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也不能入药。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下列选项中,黑体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A项,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B项,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C项,借代,用“蛾眉”代指杨贵妃。D项,比喻,是否定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二、(2022年高考全国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不解之缘。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密不透风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设问的内容。画横线句子先对研究失败的“意味着什么”进行提问,并从辛苦白费、工作更艰苦、可能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格局中改变赛道三方面进行回答,充分阐述了研究失败所带来的影响。再看排比的使用。在设问的答句中,连用三个“意味着”,句式整齐,很有节奏感,回答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的同时,在影响的程度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阐述由此带来的后果。研究失败的后果如此严重,可失败却又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的事情,足以说明航天研发过程的艰难。而设问和排比都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由此可以概括出强调航天研发过程艰难的信息,而这些艰难困苦,无不烘托了航天工作者的艰辛以及这一工作的重要地位或价值意义。综合分析后,再组织答案即可。

猜你喜欢
代指借代喻体
比喻让描写更形象
精练幽默用借代
新少年(2023年11期)2023-12-05 12:21:30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for cerebral palsy-induced speech impairmen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初识借代手法
器官妙喻
新语
中原官话中“俺”的特殊语义分布及代指用法
文教资料(2020年31期)2020-02-04 07:34:13
借代句
快乐语文(2019年18期)2019-09-02 01:59:18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5
喜马拉雅
福建文学(2015年4期)2015-04-27 0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