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之恋
青年,自古以来便是家之栋梁、国之希望,如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不少青年却纷纷给自己贴上“躺平”“内卷”等标签,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其实,当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洪业在年轻时定下的“三有”原则,能帮助青年摆脱这些标签。其中的“有为”与“有守”尤其值得青年力学笃行,履践致远,承“有守”精神,袭“有为”之光,方可创辉煌未来。
是羽翼渐丰的雄鹰,注定要搏击长空;是扶摇直上的大鹏,注定要背负青天。古往今来,人们在“青年当有为”的激励中展翅翱翔,实现人生价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霍去病21岁封狼居胥被封为骠骑将军;今看国产航母“福建舰”的青年副总设计师王硕威创新性提高航母设计效率,“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28载只为让世界听到东方巨响。吾辈青年当以他们为精神坐标、时代楷模,拒绝随波逐流的“躺平”模式,以不懈的奋斗积极有为,于涓滴之劳中创造人生价值。
“有为”的同时亦要“有守”,守是操守,是品格。无守之人是为了达到目的而牺牲原则之人,有守之人是坚持做人办事的底线与原则、有所不为之人。且看“头悬梁,锥刺股”是苦学的守,三顾茅庐是惜才的守;江梦南一路与命运的抗争,是对梦想的守;抗疫时期张定宇院长身患渐冻症仍坚守岗位,是对责任的守。“有守”是“有为”的前提,亦是对“有为”最好的尊重。
“有守”与“有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有守”中前行,才能脱离“躺平”与“内卷”的桎梏,在时代的洪流中做到真正的“有为”。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青年,我坚信我“生而有翼”,不會碌碌无为过一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与为人处世中,我将把“有为”与“有守”奉为圭臬,秉一烛灯火,终日乾乾,孜孜矻矻,夕惕若厉,与时偕行。
于“有守”中“有为”,对现实与理想施以“守”,方有“为”。吾辈青年于奋斗、奉献、团结中实现精神之丰盈、人格之充实,方能铸祖国万里恒昌,承“有守”精神,袭“有为”之光。
点评
作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即“青年要力学笃行,履践致远,承‘有守精神,袭‘有为之光,方可创辉煌未来”。在本论部分,先论述青年“有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论述“有为”的同时亦要“有守”,然后综合论述“有守”与“有为”要相辅相成。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呈现出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结构。文中将理性论据和感性论据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讲事实,又讲道理,对于论点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所引用的事实论据丰富,内容充实,说服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