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应用

2022-05-30 10:48:04田辰
职业时空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分制实践应用高职院校

摘要: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不同教育类型,目前,学分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还不够普及,较多高职院校仍应用学年制。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学年制和学分制这两种我国现行的主要教学管理制度,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以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应用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优化完善高职院校的学分制,促进高职院校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实践应用

所谓学分制,指的是将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手段,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条件的一种手段。 [1]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某一门课程学分的多少往往与其内容的重要程度和学时直接挂钩。学分制又分为学年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对学生的学习年限有明确规定,在既定的学习年限内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课程,修满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及满足毕业其他条件即可毕业,规定年限内未修满学分则推迟毕业,学生不能提前毕业。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形式,甚至可以跨校选课,学生在修完相应学分,完成毕业所需其他条件后,还可以自由选择毕业时间,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申请推迟毕业。完全学分制赋予学生极大的自由选择权,鉴于当前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软硬件条件限制与师资力量限制,除个别实力非常强的高职院校可以推行完全学分制,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不具备应用完全学分制的条件,也不适合这种自由度过大的教学管理模式,更适合应用学年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因此,文章中的学分制特指学年学分制。

一、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用人市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需要全能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对学生“一专多能”的素养尤为看重,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学分制的应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学分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权,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学习后,在既定的选课范围内,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及就业方向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往往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钻研,而不限于单一专业的学习,在自身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掌握多种技术技能,并通过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加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准、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相比于学分制,传统学年制下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较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实行统一细化的培养,接受统一的教育[2]。学年制的课程基本都是较为固定的必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难以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几乎没有自主选课的权利,对于学有余力或对其他专业很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无法通过选课来对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当前国家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即使很多学生想要通过考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来增强就业能力,但因为无法自主选择相应的课程,导致基础知识薄弱,使职业技能证书很难考取,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学分制的应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学分制下,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课程和教师,必然会造成部分课程选择的人数过多,部分课程选择人数过少,甚至无人选课。学分制下的选课引入了竞争机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给教师带来压力的同时会转化为持续的动力,促使教师不断进行最新知识的学习,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与讲授内容,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自身保持竞争力,保证选课率。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会使学校整体教学质量随之提高,对于高职院校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比于学分制,学年制下,由于基本都是必修课程,教师只需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所授课程相对单一,基本一个老师能够长期稳定地带一门必修课。由于学生没有课程自主选择权,教师授课质量高低不会影响班级的上课人数,在这种缺乏竞争的教学环境下,不利于激发优秀教师的发展潜能,也会导致部分教师思想上的松懈,积极性的减弱,忽视新知识的学习与自身素质的提升,不能够很好地保证课堂质量与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了应付上课的行为,从而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现状

(一)学生选课存在一定盲目性

在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行下,很多学生选课避难就轻, 盲目地选课,凑学分的现象屡见不鲜[3]。面对众多的选修课程,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往往没有思路,那些课堂环境轻松、课程内容简单、授课教师要求不甚严格、考试可以轻松通过的課程往往选择人数很多,而那些专业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则鲜有人选,学生更关注的是选修课程内容和考核的难易程度与任课老师的严格程度,而忽视课程的逻辑性与知识结构的系统完整性,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达不到人才培养的预期要求。

(二)选修课形式大于内涵,课程质量难以保障

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应用,相当于在教师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教师会将主要精力放到如何提升课堂吸引力上,来保障选课的人数。但由于较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健全选修课程质量监管体系,导致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为了迎合学生,只关注学生的兴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就营造相应的课堂,而忽视知识的讲授与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课堂上不够严肃,对学生管理不严,课堂纪律较差,虽然学生在课堂上觉得氛围轻松,但一堂课下来,真正能够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课程考试中,会降低难度,保证学生基本都可以通过考试,甚至课堂上没有来过的学生,只参加考试,也可以顺利通过。选修课教师往往根据学生兴趣过于关注选课人数数量,而忽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钻研以及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使得教学质量大大降低,不利于学分制的开展。同时,高职院校长期对学年制的应用,使教师基本上均长期承担相对固定的授课任务,知识内容与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学习新知识、开发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知识面较窄,难以实现一专多能。教学能力的制约使得教师选修课程的开设量较少,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小,不利于学分制的应用与改革。

(三)学校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应用,会出现学生大量自主选课的现象,对学校的教室、师资、教务管理系统等教学硬件、软件等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而当前,较多的高职院校教学空间、师资、资金等资源都较为有限,在紧张的办学条件下提供与学分制相配的教室、师资的难度较大。且由于报考高职院校的生源持续减少,不少高职院校生源出现短缺现象,高职院校之间竞争压力与办学压力日益加大,学校会将更多的精力都集中在招生与就业上,未能重视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对于推行学分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意识较弱。

此外,当下高职院校生源背景具有多样性,单招考生占据高职院校学生的比例逐年增高,加之高职扩招,社会考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也成为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源多样性导致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纪律性与自觉性往往较差。对于部分高职扩招生或单招生来说,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学习动力都相对有限,难以实现课程理论知识与多项技术技能的学习掌握,往往希望通过学习掌握某一门特定的技术技能,而非成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学生选课的主动性较差,比较排斥选修课,导致选修课上的学习质量难以保障,背离了实施学分制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往往并不适合学分制管理模式。

三、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应用与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学业导师制度

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随意与盲目性会导致所选课程之间逻辑性欠缺,知识结构缺乏系统完整性,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有必要建立学业导师制,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由其学业导师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帮助每名学生真正实现清晰的自我认知,指导学生对所学专业或选修课加深理解,对学生的选课与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一对一的合理指导,以此保证选课的正确性与学业规划的合理性,确保通过学习所选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分制的作用可以发挥到更大。

1.在全校教师中择优选拔政治素养好、专业知识强、敬业精神佳、学术水平高的各专业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组成校级学业导师工作室,工作室以主管教学的校级领导为主任,以教务处长为副主任,以各学科带头人为成员。每个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经过校级工作室充分探讨论证,对选修课的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在保证学生具备相对自主的课程选择权后,所有可选课程均紧密贴合相关专业,既能满足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又能保证所选课程不会偏离人才培养方向,同时,应将选课课程范围与“1+X”证书制度紧密相结合,选修课程能为学生考取相关或近似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服务,提升学生“X证书”的考试通过率,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校级学业导师工作室要以保证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基础,以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针对每个专业制定具体的选课指导方案。方案中要制定必修课与选修课以及选修课程之间明确的先后关系,学生选课前必须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后,才具有选课资格。方案中还要规范学生的选课数量和选课顺序,保证学生所选课程体系既能满足专业的指向,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需要,使得每个专业的学生在选课时都有章可循,有所指引。校级学业导师工作室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分置换与课程替代办法,鼓励学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获取奖励学分,或通过开展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替代相关的选修课学分,如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可替代创新类选修课的学分,并制定相应的学分置换细则。

2.校级工作室成立后,应以二级学院(系)为单位,充分整合系里的学科带头人、專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资源,成立系级学业导师工作室,工作室以系领导为主任,系级工作室在校级工作室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最终实现全校专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全覆盖成为学业导师的。从学生入校开始至毕业全过程,为每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每名导师负责同一专业的三到五个班级的学生,重点对学生的选课、学业计划的制定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与职业生涯。每名学生在选课时,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指导,选课完成后学业导师的签字确认方有效,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确保学生选课准确性,学业规划合理性,能够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学业导师工作室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与考核制度。校级工作室应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对系级工作室的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系级工作室的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应定期向系级工作室全体人员开展专业培训,结合各专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对各门选修课程与主干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选课指导与学业规划进行讲解,确保系级工作室的每名成员都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既对专业的发展有明确判断,又对各门课程有清晰的认知,能够切实为学生提供专业细致高效的选课指导与学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确立考核制度,每年年底校级工作室对系级工作室考评,系级工作室对全体学业导师的工作进行测评,实行学业导师互评、学生打分评价、学科带头人打分评价,确定最终成绩,将导师的学业指导成绩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以此督促每名学业导师能够认真履责,切实为每名学生做好选课指导、学业和职业规划,以考核促提升。

(二)建立选修课质量评价与监管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选修课的开设普遍存在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应完善相关制度,建立选修课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对选修课的评价不能只依赖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更多的关注点在课堂的轻松氛围或是考试的难易程度等,学生的评价具有浅表性,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授课质量。应以主管教学的校领导为组长,教务处长为副组长,选拔各专业学术水平高的教师组成选修课评审专家组,不定期地对各专业选修课程进行抽查听课,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时反馈、改进和完善。每学期末,由专家组对各门选修课进行考核,选取选课学生代表召开课程总结会,询问选修课程的日常上课内容以及听取其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重点考核授课的过程性资料、课程考试的内容及学生答卷情况,并结合平时抽查听课情况。由专家组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将每学期选修课的评价得分与职称评审、职务晋级挂钩,以评价促提升,对分数过低、评价较差的课程进行整改或停课,严查应付式上课行为,保证教学质量。同时,高职院校应结合最近的技术发展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丰富课程资源,适时增设紧跟时代发展的选修新课程。新课程任课教师的聘任采取“竞聘式”,将需要开设的新选修课在全校公示,全体专业相近的教师集中竞聘,由选修课评审专家组通过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选拔,通过对选修课进行试听,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核方式、预期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答辩,经专家组评审后,择优选拔敬业、认真负责、专业知识强的优秀教师承担新课程,确保新增选修课的开课质量与学生培养质量。对于承担选修新课程的教师,给予其双倍课时费、职称评审加分等激励,以此提升教师承担新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最新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实现一专多能,为学分制的应用创造客观环境。

(三)在办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生源将学分制予以灵活应用

首先,可根据不同的生源将学生进行分类分班管理,将同一类别的生源放到相同班级进行管理。通过对不同生源学生进行差异化分析,根据学生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方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导致同一班级的学生出现基础知识、综合素质相差较大的现象。其次,在办学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不应拘泥于某一管理模式的机械化应用,应结合学校实际,分专业、分年级进行灵活应用。对于部分单招班或扩招班,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也可以采用学年制进行教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技术的培养,避免选修课程过多造成本末倒置,影响学生培养质量,违背学分制的初心。最后,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教室、宿舍、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基础资源的建设与优化整合力度,开发完善适合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确保选课、排课、学生成绩管理等井然有序,为学分制的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

结   语

学分制的应用对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高校进行内涵式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应提升思想重视程度,整合各方资源为学分制的应用与改革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通过建立学业导师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建立选修课质量评价与监管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并结合学校实际,灵活应用“学分制”,使其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晓璐. 高校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中产生的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6(11):95-97.

[2] 任远芳,任新,付增敏. 高校学分制、学年制、选课制比较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1):97.

[3] 周淦峰.学年制与学分制模式下高职院校成绩管理工作的对比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10):99-100.

收稿日期:2022-06-15

作者简介:田辰(1993- ),男,泰国格乐大学国际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学分制实践应用高职院校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9
高中英语课堂中反思性教学应用策略分析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12:51
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0:24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