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流行语规范化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马力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42期
关键词:中学校园流行语规范化

马力

【摘要】当前在中学校园中,流行语使用较为广泛。本文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网络词汇的收录原则,针对校园流行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导向、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以及家庭四个方面提出规范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校园;流行语;规范化;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也在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一些新鲜生动的说法逐渐成为新的交际用语。中学校园中出现了大量网络用语,成了学生交际的流行语。

陈东先生在《开放教育》一书中讲道:“人的生存和成长状况取决于人与他人的沟通。”[1]中学校园中的流行语满足了中学生群体的沟通需求,活跃了中学生群体的交际氛围。但由于中学生缺乏相应的判断能力,在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对语言的规范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了负面效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不规范地使用流行语,会影响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培育,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办发〔2020〕3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估评价等各个环节”“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基于此,无论是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建设出发,还是从“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出发,中学校园流行语都必须加以规范,从语用价值和育人功能等方面,确保汉语言规范、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校园流行语使用不规范带来的问题,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校园流行语的规范化策略进行探究。

一、存在问题

2021年6月,中学校园流行语规范化研究课题组对三十多所中学的六百多名学生进行了流行语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9.86%的学生每天至少会使用一次流行语。中學生在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一)表意含混

中学生习惯于用流行语代替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但因为表意含混,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误解,无法有效了解学生动态、解决师生矛盾。比如在写作中表达情绪低落时,一些学生使用“丧”这一流行语来表达,而老师则认为“丧”表达的哀伤程度较深,使用场合应更为凝重;再如老师找学生交流,一些学生用“喝茶”来形容,容易造成误解。

(二)不合语法规范

汉语言文字讲究用词造句的规范性,一些校园流行语不符合语法规范,容易导致课堂表达不规范、写作交流障碍等问题出现。一些流行语乱用谐音,如“耗子尾汁”(谐音“好自为之”),完全脱离了原词意义,妨碍交流。再如“雨女无瓜”(与你无关)“夺笋”(多损)等改变了原词对应的词性,导致句子成分的变化,使人无法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三)低俗粗鄙

“从一个人的言语(口语、书面语)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气度格局、性格心境、学养才华。”[2]某些流行语不够高雅大气,影响着学生的形象气质。如“人间不值得”,与现在网络流行的佛系、丧文化不谋而合,对中学生的三观有着消极影响。调查表明,95%的老师和88.36%的德育工作者都认为校园流行语的使用应该“积极引导、适当规范”,但是目前却没有较好的规范策略。基于此,我们不妨找寻合适的规范原则,以探究流行语的规范化策略。

二、规范原则

网络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更替和消亡,但有一部分用语经过时间的洗涤却稳定下来,被人们广泛使用,甚至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中成为新词。《现代汉语词典》对网络用语的收录原则为:规范性、通用性、稳定性和价值观。[3]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规范校园流行语时可以借鉴《现代汉语词典》的网络用语收录原则,规范校园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一)表意合乎规范

从词的分类、句子的构成来看,符合语法规范的流行语,有助于正向的校园文化传播。从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网络用语来看,“粉丝”(Fans)“版主”等都是对于固定人群的规范性称呼,虽然这些词语也来源于网络,但因为表述规范而被收录。规范性的流行词,只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才有生命力。

(二)通用性

校园流行语使用的频率、范围以及使用过程中大众对该词的评价等决定了它是否具备通用的特点。比如“内卷”一词,体现竞争,只要有竞争,就有人“卷”。学生冲刺的中考、高考都是适用“内卷”的典型场景,于是“内卷”被广泛使用。

(三)稳定性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喜欢使用大众熟知的语言。早期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等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被人遗忘。而类似“正能量”“点赞”等充满积极含义的评价用语因为稳定性较强,被纳入《现代汉语词典》中广泛使用。

(四)体现社会主流价值

校园流行语必须经得起社会的考量,以达到育人的目的,校园流行语应具备主流价值取向。一些学生常常运用一些不雅之词发泄情绪,这些不雅之词虽然也具有通用性、稳定性,表意也合乎语法规范,但有损学生的优雅形象,有悖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流行语的语用价值和育人功能,净化校园流行语。

三、规范策略

1999年,语用学家维索尔伦提出了语言顺应论,他强调“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来实现。”如何规范使用校园流行语,教育工作者需要在遵循规范原则的前提下,借助政府相关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家庭的制约,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可行的规范策略。

(一)加強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与媒体的舆论导向

《语言社会化述评》中提道:“语言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学习,不断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并接受相应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习俗。”[4]规范的言语表达与交流是学生价值观、行为方式与社会习俗相融合的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都是语言社会化的大前提。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言语交际的政策导向,比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中,应有针对性地制订中学校园流行语规范使用的工作计划,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可以从语言文字工作的角度出台规范用语的文件,约束校园流行语的使用;或者借助公众号平台摄制一些具有规范教育意义的流行语短视频加以宣传。网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限制未成年人的网络语言环境、关注校园贴吧中的高频用语等方式,及时制止低俗流行语的传播。当然,除了教育部门和网监部门,媒体的舆论导向也至关重要。媒体应树立社会责任感,不断跟进并发布网络流行词的评点,比如借助《咬文嚼字》等杂志引导大众的语言审美倾向和价值导向;也可以在学生点击率较高的教育频道、娱乐频道等开展规范流行语的专家访谈,打造向上向善的流行语。

(二)将校园流行语规范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政府相关部门和权威媒体的导向可以从宏观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但中学生的行为方式、社会化语言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大都来自学校氛围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重在“立德树人”,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能忽略校园流行语对学生思想品格产生的巨大影响。当前一些低俗流行语频繁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必然会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产生不利诱导,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良好的语言使用环境,进而影响社会风气。

首先,德育处必须增强流行语的规范意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建设,持续教育学生向上向善。其次,德育处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作为德育教育主体的班主任,可以开展“好好说话”等校园流行语规范化教育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加强思想引领;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使用情境,比如流行语脸谱秀活动,以演绎流行语的丑态和美态;三是通过广播发布校园十大流行语,以吸引学生的关注;甚至可以定期开展“我给《现代汉语词典》推荐流行语”等活动,让学生加大对具有正能量的流行语的关注度。当然,德育处还可以将流行语的规范化使用纳入班级评比或学生考核之中。比如把规范使用流行语作为文明班集体、先进班集体、先进个人、道德标兵等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总之,德育处应该制定相关制度对校园流行语的使用进行约束和规范,同时班主任齐抓共管,那么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抵制低俗化的流行语。

(三)将校园流行语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范畴

如何辨别并规范流行语的使用,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在校园流行语规范化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中,接近70%的中学生希望通过语文老师来规范使用流行语的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素养,深化学生的文化底蕴,防止不良流行语对学生的侵蚀。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可以把规范使用校园流行语作为学习目标,增加学生对流行语的优劣的辨识度;在评讲病句专题时,教师可以将谐音流行语或者表意含混的流行语纳入“歧义”病句题型加以引导;教师还可以搜集学生习作中不规范的校园流行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自觉规范流行语的使用,同时提升写作水平。

为了规范校园流行语,语文教师还可以进行语言的咀嚼玩味,创新古典语言。比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用“一叶知秋”“知我者为我心忧”等古典语言去替换“你懂我”这样的流行语,用“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等更优雅的用词来替代“憨憨”等不够高雅的流行语。当学生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时,自然就会用优雅的谈吐慢慢浸润日常的交际用语,从而正面影响校园文化。

(四)家庭引导

中央电大文法部的胡吉成教授曾说:“言语交际的具体语境中,面临的交际对象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交际对象不同,说话的语气、口气和表达的方式,甚至说话的地点、空间距离都是不同的。”学生使用校园流行语时,在脱离学校的语言环境(寒暑假以及其他节假日的分离)时,家庭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家庭语言的复杂性必然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应从自身做起,避免低俗用语在家庭交流中出现。当然,因为年龄的差异,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有时存在代沟。对此,家长可以借助网络解读流行语的意思,如果发现学生在使用低俗、有悖大众认知的流行语,应及时予以干预。家长要以身作则,及时关注孩子的语言动向,给学生创设一个纯洁健康的语言环境。

总之,中学校园流行语是师生学习生活交际的重要语言,网络语言以其通俗化等特征吸引着学生的使用兴趣,导致中学校园流行语的滥用现状,对此,仅仅依靠教育工作者从语用价值和育人功能层面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校园流行语,避免不良流行语的滋生和广泛使用,还略显单薄,社会各界也应齐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帮助当代中学生认识高雅与粗俗的区别,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润规范流行语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叙.开创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模式——顾晓鸣教授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03(3):36.

[2]陈家尧.走向语文的深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21.

[3]康健,刘柏君.《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的收录原则及特点[J].辞书研究,2019(3):42.

[4]尹洪山,康宁.语言社会化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87.

[本文系重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21年度语言文字科研重点项目“中学校园流行语规范化研究”(课题编号为yyk2110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中学校园流行语规范化
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四以”模式探索
流行语大盘点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