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琳 裴星星
【摘要】本文基于职教云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中职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的应用,提出教师可通过着眼“课前”、着手“课中”、关注“课后”,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互补配合,拓展该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教云 混合式教学 中职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4-0074-03
当前,我国正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混合式教学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学习模式已成常态。在职教云平台的基础上,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于中职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能把传统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学习主导者的引导性、自主性和协同性,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物联天下,传感先行。”随着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新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传感器成了实现自动测试到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测量、医疗、安防等新兴行业以及农业、工业等传统行业,在电类、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日渐凸显。
中职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集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性学科,一般开设于中职一年级第二学期,总课时为72课时。该课程内容相对独立、知识面广、涉及学科较多,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特点及操作原理,能设计基本的传感器信号调节线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练、做、评”一体化的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技能型毕业生。
二、中职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路径
该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是由中职教育的课程属性决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效果会更理想。根据中职学生及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具体实际,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一)着眼“课前”,利用职教云平台搭建课程资源重构课程,做到“线上有资源”
本课程在职教云平台上设计了七大模块(见下页表1所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前学习。每个模块细分知识点,并根据各知识点的不同,分别放置教师原创PPT、一体化教学工作页、近一年相关传感器的新闻资料、网络教学链接、教学视频、动画、图片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丰富的线上资源便于学生进行前置学习,完成基本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带着较好的知识基础、兴趣和期待走进课堂。
(二)着手“課中”,利用职教云平台辅助线下教学,做到“线下有活动”
本课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是“满堂灌”,而是鼓励学生利用职教云平台继续自主学习。一般情况下,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完成课前预习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分组交流汇报学习体会以及提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集中精力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关键点和兴趣点。
如教师可利用职教云中“头脑风暴”的“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场景需要进行温度的检测?”通过这一问题了解学生对温度传感器学习资源的理解;讲解知识难点“热敏电阻温度特性曲线”时,利用动画资源,辅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接着布置课堂练习,及时追踪和检查学生课前线上学习情况;利用微信小程序“热电阻热电偶双向分度表查询”辅助学生理解热分度表,设置学生互问互答查表,增加课堂趣味性;用实操演示及一体化教学工作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温度传感器实验课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任务,填写数据表格,完成自评、互评和教师考核评价。在职教云的辅助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且更具针对性,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动力。
(三)关注“课后”,利用职教云平台数据监测,做到“学习有反馈”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以及平台上的在线作业、线上复习资源等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动手设计的实验方案、提交实验的数据报告及上传成果展示的视频等,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积极反馈教学资源的疑点、难点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职教云平台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解答,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测,查看学生对课程资源学习的实时进度,并根据平台学习数据的统计,及时进行教学资源的修正和调整,如调整线上教学资源容量和线下教学课容量。同时,学生的评价、成绩权重等数据分析也可以在职教云平台中体现,教学相得益彰。
三、中职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策略
(一)选好新形态教材
本课程选用《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校本一体化工作页和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一体化规划教材《传感器应用技术》进行授课。
以“温度传感器”的授课内容为例,作为本课程学生第一个认识的传感器类型,教师应尽量采用丰富的授课资源,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就“温度传感器”知识点而言,《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校本一体化工作页侧重于以“温度传感器套件”的电子产品小制作、物联网开发实验平台传感器基础实验体现教学知识点,学生乐于动手,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而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一体化规划教材《传感器应用技术》,教师可就该知识点配套核心教学资源AR视频、理论微课、实训视频、教学课件、动画,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拓宽和拓深本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二)融入思政教育
在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是生硬地把思政内容加入专业课程中,而是润物细无声地将其融入课程资源与知识点,通过各种新闻案例或者播放介绍我国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视频等途径,把思政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例如,初识传感器的时候,结合广大中职生来自农村的学情,教师播报一则《农业大脑助力数字农场 草莓小镇智慧升级》的新闻,让学生既提前了解气体传感器的大作用,又感受到科技兴邦、智慧助农的重大意义,从而对物联网专业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而讲到光敏传感器时,教师可引入《上海理工大学光学新成果让传感器更智能》的新闻,使学生拓宽视野,感受到国家科技力量的强大,从而树立科技报国的决心。在讲到力敏传感器时,教师可引入《渔民打鱼捞获不明物体 竟是境外间谍窃密装置》的新闻,并将所涉及的传感器内容与“4·15”国家安全日进行联系、分析,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认知和对学好专业知识意义的理解。
(三)细化新应用认知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师传授学生多种“线上+线下”资讯信息的获取方法,能加强学生对各类传感器的应用认知。如利用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智库”等获取传感器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新资讯;运用中文、外文期刊数据库获取传感器方面的文献资料;利用淘宝、京东等销售平台检索各类传感器的售价、图片信息、视频信息,弥补因传感器种类多、应用范围广,无法接触全部实物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如XMind、MindMaster等),根据线下教学各知识单元的实例,梳理资源归类的思维导图;利用不同的传感器实现“控制灯的亮灭”的小实验,把各类传感器的应用结合起来做类比(具体如表2所示)。
相较于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更为明显,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共同学习,都能鼓励学生将学习由课堂延伸至课外、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四)强化全过程评估
过程可视化、结果可量化是科学合理地评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的标准之一,全过程评估能及时反应和修正教学所产生的问题,其包含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重在观测学生在学习各环节中的参与度与活跃度,阶段性评价多用于检测学生的平时作业完成度,而结果性评价由理论知识考核及实践项目考核组成。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況,而实践性考核可包含实践动手、成果展示、实验报告撰写等。另外,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等组成。
综上所述,基于职教云的混合式教学重在重构传统课堂教学,能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互补配合,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网络平台对教与学进行及时跟踪,教学互动的开展得以顺利进行。需注意的是,基于职教云的混合式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无论是线上、线下教学,还是课前、课中、课后环节,都需要授课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及同一学生不同时期学习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和引导,不要为了教学而教学,而应当传授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帮助学生构建传感器及物联网专业技术学习的逻辑思维,做到“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孙其博,刘杰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6).
[2]丁红,周新雅.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设计教学过程:以“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为例[J].物理教师,2018(11).
[3]王静.基于模块化课程建设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J].榆林学院学报,2020(3).
[4]王波,赵彦平.“传感器原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
[5]王丽娜,王东.《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1+X试点背景下的中职物联网专业‘三教改革研究和实践”(GXZZJG2020A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琳(1984— ),高级讲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应用;裴星星(1986— ),讲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