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佃伟 陈倩茹
种植园地是幼儿园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基于种植园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越来越普遍。种植园地活动多表现为学习种植知识、练习种植技能以及展开科学探究,但其中的劳动教育往往处于边缘地带或附属“产品”。究其原因在于对劳动教育的认知限于浮于表面的劳动技能或劳动形式,也正是因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观念等概念的抽象造成认知不清,同时劳动教育的过程是最注重“知情意行”“内生外化”,造成利用种植园地活动开展劳动教育遇到瓶颈。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心合一,强调身体与情景和环境的互动,强调知情意的统一,以达到心智、身体、环境三者的动态平衡。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操作是统一的,是身心与外界环境、具体情景互动的结果。它反对单一的或身心对立的认知形式,认为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形式而形成的。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云台里幼儿园认识到幼儿的认知方式与具身认知异曲同工。幼儿是天然的具身学习者,在种植劳动活动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直接操作获取知识、升华情感、生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与具身认知理论的身心融合、亲历体认、情景建构和互动生成一脉相承。为此,我们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重新审视种植劳动的开展,基于幼儿身体力行,注重心灵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真正发挥种植园地活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环境同构,变抽象为行动
具身认知理论重视环境同构的作用,重视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在身体力行中培养劳动价值观念的“隐喻”的具身价值。因此,我们在劳动实践中,注重建构幼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把较为抽象的价值观、劳动精神等目标融入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之中,在无形中提升幼儿的劳动意识。在种植园地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劳动的意识和习惯也是因种植而来,因与植物相互建立关系而生。在种植劳动中,幼儿得以身体力行,践行每一个观察到的或是想要体验的行动,在不断的实践中收获着一点一滴的劳动知识,形成日渐丰富的劳动经验,同时在个人与同伴合作中劳动情感与态度不断得以升华。基于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儿童,学会从实践的角度去构建鲜活的幼儿。例如,在关于“农场的植物要怎么去照顾?是小组形式、个人形式照顾还是值日生形式?”的讨论中,起初各种答案都有支持者,但最终幼儿讨论出“农场是大家的,管理和保护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而植物责任到人,照顾自己负责的植物是从始至终的”的约定。此外,劳动活动中需要的各种工具,也是幼儿一点一点想出来,在跟老师商量能不能做这样事情的基础上,请老师帮忙准备工具材料,再在班里一起商议工具使用的方式、存放的方法等。
通过劳动实践,幼儿享受身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建立鲜活的联结,体现劳动的不易,体验劳动的收获,感受因自身带来的环境的改变。例如,在“你来做爸爸,我来做妈妈”主题活动中,我们为每一株植物都赋予幼儿的名字,每株植物与幼儿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如 “彤彤的番茄”“佩佩的辣椒”等。在活动中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照顾植物“宝宝”。女孩子发挥其细心耐心的优势,表现出“妈妈”的样子,学着除草、浇水,男孩子做“爸爸”,日日铆着劲儿暗自炫耀着、较量着、骄傲着、追赶着。在孩子们的照顾下,辣椒“宝宝”默默萌芽长叶,番茄“宝宝”高挂枝头,孩子们体验着因自己照料而带来的种种收获。即使是前一秒还在捂着鼻子问这种味道怎么这么奇怪,“老师说这是番茄枝叶散发出来的气味”,继而张着圆圆的小嘴、满脸惊疑地转身靠近自己的番茄,深情款款地深吸了一口气,说:“是挺香的!”孩子们或蹲或站,他们忙碌地去观察植物的变化,去发现和及时拔除多余的杂草。曾经害怕泥土脏黏感觉的孩子们,在镊子难以应付细小顽固的野草时会直接撂镊子撸袖子,捏着小指头跟杂草“决斗”。孩子们认识到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杂草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宝贝,那就不再是“杂草”了,拔了之后生长不错的可以用小盆种起来,或者带回家里的小阳台种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为了让小植物有更好的生长环境,孩子们把爱延伸到农场的每一寸空间,地板上的稀碎泥土和垃圾每次都要清扫干净,种植箱的周边也要用小扫把扫除缝隙残留,箱子用心擦拭保持整洁,浇灌、翻土等常用的工具更是用后清洗晾晒,不留残余物。这是幼儿通过直接感知,通过多感官的体验,建立其自身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植物因自己而改变,体验生命的力量,加深自我认同和劳动的价值。
学思结合,变暂时为长久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直接即时的劳动实践帮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完成认知活动,而劳动后的离线认知和反思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深入思考。实践后必有反思,升华其收获;反思后必有实践,践行其所思。反思是幼儿输出的过程,输出必经过思考,把劳动实践的感受通过语言、绘画等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反思还要注意时效性,情感所至时要及时反思,要善于抓住反思的契机,但也要注意切入幼兒活动的时机和适宜性,做到反思融入行动所到之处、情感所至之时。通过实践加反思的模式,让幼儿的认知方式改变单向的输入,实践让身体感知输入,反思让头脑思考输出,从而达到知行的统一,暂时体验到长久劳动意识形成的最终目的。带领幼儿反思的不一定是教师,还可以是高年级的同伴,这种混龄的互动影响往往是双方的,既可以避免教师的“权威”角色的影响,又可以提高反思的真实性、开放性。例如,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在种植过程中基础弱,中大班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手把手轻轻去感受泥土的形状、温度、触感,带着弟弟妹妹轻轻拨开泥层,呵护幼苗培苗植土,一起跟弟弟妹妹讨论摸到泥土的感觉、浇的水够不够、小苗是粗壮还是细弱、有没有地方很容易折断、植物上的毛毛会不会有尘土、可不可以用小软刷轻轻刷掉、叶子是不是给虫子咬了、可不可以剪掉叶子等等,伴随着劳动过程中的问题与经历,孩子们悠然生情,在一次次讨论和反思中,心灵不断得到“叩击”。
探索中反思,反思中收获。一个烂了的番茄能引发幼儿心理的急剧变化,在伤心、不解中探究番茄变烂的原因:原来在剪枝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番茄。找到原因后,以后剪枝更加小心。有的小伙伴没有回园,其他幼儿主动为其照顾植物,与同伴比赛谁的植物长得高、果实长得大,为有问题的植物一起找原因,相互分享种植中发现的惊奇变化,比如分享植物的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探究植物叶子为什么有黑斑小点,猜测叶子上的小昆虫的名称。通过反思,培养幼儿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整理工具、打扫卫生、固定攀枝中体验为集体服务的自我认同和自豪感,积极做好值日生的责任和任务。在种植劳动中享受收获的喜悦。通过反思培养幼儿的勤俭精神,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在种植中幼儿闻着南瓜花的芬芳、番茄气味的“生涩”,手触摸着黄瓜的毛刺、卷心菜的大叶,看着满眼的茄子、辣椒和葫芦,那是一种劳动后的享受、收获的成就感。同时在反思中幼儿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懂得粮食、蔬菜等是通过劳动换来的,与日常吃饭不掉米粒、节约粮食联系在一起,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意义。
情景建构,变枯燥为愉悦
建构劳动情境,幼儿具身参与,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观念。这种沉浸式的参与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情感,通过真实或模拟的场景,发挥种植园地教育场域的作用,产生劳动后的满足感和愉悦感。除了种植园地的劳动实践,我们还会建构与之相关的场景,如种植成果的义卖活动,通过义卖的场景构建,让幼儿充分感知自己劳动成果的价值。例如,在义卖前幼儿把自己种植的果实打包好,贴上价格标签,通过“农场义卖”主题活动,让幼儿感受自己劳动成果的价值,换回的钱可以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了劳动的奉献精神。劳动教育在种植园地活动中变得不是那么生硬,而是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母亲节即将到来时,孩子们用自己辛勤种植照料的各种成果,跟中班的小朋友以物易物进行成果交换,换取中班孩子种植的薄荷,利用新鲜的薄荷叶子进行揉搓风干,并以此作为原料,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薄荷香包,送给妈妈做礼物。而中班的小朋友,则用自己种植的薄荷交换了其他年级小朋友的各种蔬菜瓜果,用易物而来的劳动成果,送给妈妈做礼物。多么有意义的一份礼物,包含了对妈妈的爱,用双手努力所得,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成就一份足以让妈妈自豪的礼物。妈妈们在这一份简朴纯真的礼物面前破防,做工说不上精美的香包,挂在了多少妈妈的背包上,多少美味又饱含孩子们汗水与爱的蔬菜瓜果,隆重出现在家人们的朋友圈。重阳节,幼儿把自己种植的收获送给祖辈,讲自己的养育的故事,物虽小,但真的是幼儿自己劳动得来的成果,无比珍贵。放学时,祖辈们都掩饰不住内心的那份惊喜和感激,惊喜的是孩子那份特殊的礼物,感激幼儿园品德启蒙的有效。实际上,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到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也是有个过程的,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幼儿亲身体验、耐心照料换来的回报,而对他人的劳动成果情感没有那么强烈。通过换位思考,懂得别人的成果和自己的一样也是通过别人的努力和劳动得来的,也是无比珍贵的,因为有了自身体验照料的劳动过程和收获的经验,幼儿更容易理解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性。
情感辐射,变单一为协同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注意到情感体验在认知形成过程中的优先性。这正是这种情感的作用,也会慢慢感染和带动家长的主动参与。家长的参与伴随着劳动教育场域的扩大,更容易提升劳动教育的家园合力,达到家园协调育人的目的。在种植劳动的初期,幼儿园的种植劳动教育仅限在幼儿园范围内,但随着幼儿的热情和一举一动开始延伸到每个家庭之中。随着活动的开展,爸爸妈妈们都在好奇幼儿园的农场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孩子总说要上农场去。微信上、班群里越来越多家长忍不住好奇询问,放学的时候也会努力去“偷听”着孩子们聊天的信息。就算是下雨天孩子们没办法去亲近植物,午睡之时、放学之后,只要雨停了,老师也会忍不住走上那一方宝地,看看寶贝们的宝贝,检查一下它们稚嫩的枝丫,给它们拍拍照发到班群里,让孩子们一解“相思”,也给爸爸妈妈们开启一道一窥究竟的大门。孩子们的“相思”稍解,却因为幼苗在孩子们日日努力、认真照顾之下越加茁壮葱郁而惊艳了各家爸妈们。或许曾经有家长觉得所谓天空农场不过是一堆小盆栽,直到这一刻,这种想法已不可能再有。孩子们每日浇水、除草,定期的灌溉营养,植物在孩子们暖暖如阳光的关爱与细心照顾之下日渐健康茁壮成长。番茄枝丫努力向上攀爬,辣椒的枝条伸出栏杆之外逐渐硬朗,似乎变化不大的京冠红也在葱葱郁郁中多出了好多如裙若浪的叶瓣。植物如是,人亦如是。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宝贝,就像爸爸妈妈看着孩子那般宠爱,养护植物悉心细致,点滴不容错过。学期末幼儿会把植物整棵移植到家里,有的用环保塑料袋,有的拿来脸盆,有的拿来小桶。大班的哥哥姐姐们舍不得长得好好的番茄,特意跟老师商量,一起想办法慢慢地把番茄植株从棚架上取下,再用厚纸皮一段一段裹起来封紧,整一株地包裹好,放学时后紧紧抱着心爱的番茄,完全不管立起来的植株早就超过自己身高,那种场面成为幼儿最开心的时刻、家长最震撼的时刻,成为幼儿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少孩子一早跟家里人商量好,也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移植回家的植物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妥善的安排,即便是仅剩主枝的看似无救的植株,只要孩子们愿意为之再试一下努力照顾,家长们也愿意让孩子去尝试。甚至有的家长特别把小花园开辟一小块空间,孩子把自己辛苦照顾了半年终见成果的京冠红换个“新房子”继续生长。幼儿对劳动成果倍感珍惜,一片蔬菜的叶子掉了都要带回家,让妈妈煮在早餐的粥里。一个孩子的妈妈担心植物见不到阳光,悄悄把植物放到阳台,晚上忘记拿进屋里被老鼠咬了,孩子那份委屈与不舍,家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为那不单单是果实的收获,更是孩子一学期的收获。
具身认知理论与劳动教育的契合,为幼儿园开展种植园地活动打开思路,走出单一种植科学知识、种植技能获得的误区,开展形式从“离身”到“具身”的转变,注重幼儿的亲身参与、情感体验和情感辐射,发挥家园协助共育的作用,让种植园地里的劳动教育悄然发生。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2021年立项课题“以种植活动为载体构建园本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编号: BQW2021JXQ00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