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娜
理想课堂就是既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又能够满足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呈现的课堂。在理想的课堂中,学生可以轻松地学习知识,教师可以轻松地进行教学,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对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及机械化训练的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导”学生“学”的过程。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
初中语文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理想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趣味性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有着比较大的心理负担。一方面,教学过程比较单一,使得学生的参与感降低,导致学生的情绪比较负面,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对于语文中的读和写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下降。而理想课堂的高趣味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初中生虽然自身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及社会认知,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理想课堂中,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开展语文学习。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在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认知的基础上有一个更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够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取其他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把语文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融合,进而完成知识的深化过程,这就是拓展学生视野的具体体现。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理想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强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教师的主体作用。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扮演一个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和辅导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完成学习的思考和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不停地变换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些不同的教学手段,就能够让语文教学多姿多彩,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初中语文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
理想课堂教学要从预习、导学和展示三部分出发,进行不同环节的不同创新,把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真正地带到现实中。
理想的课前预习 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对课堂讲解内容的一个大概了解,从整体上获取课堂講解内容的一个认知。让学生先从心理上对课堂内容有一个预知,更理想的是让学生在预习中能够产生一些质疑,带着疑问进行课堂教学。可见,一个理想的课前预习必须要做到两点。其一,紧扣课堂学习的主题。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内容必须在主题上是一致的,否则是没办法引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其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前预习中,要适当地给学生抛出一些和课堂内容能够联系在一起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预先思考的过程,把学生的思路打开,这样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有效进行。
理想的课中导学 所谓课中导学,就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开展课堂教学。课中导学,是以教师“导”为辅,学生“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有效地体现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理想的课中导学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接受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然后变成能学习,最后变成会学习。这不仅是学生心理上的一个巨大提升,也是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一个巨大提高。
理想的课后展示 所谓课后展示,就是依据课堂讲解内容完成知识的课后内化和深化。内化就是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深化就是在别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再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不乱是内化还是深化,都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理想的课前预习,还要有理想的课中导学,更要有理想的课后展示,三者缺一不可。课后展示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回顾和补充。通过回顾,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进而完成知识的扎实掌握。通过补充,学生可以让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完善,构成一个整体。
初中语文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根据理想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创建理想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并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策略分析的具体案例。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孩和小伙伴一同去爬悬崖,他小心翼翼地爬到了悬崖的岩脊上,上不去下不来。过了很久,他的父亲找到了他,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勇敢地爬了下来。这件事情对他以后的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情境模式带入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重要的就是氛围感,只有营造一个合理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能够轻松地从课间活动过渡到课堂学习中。第一步,先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初中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音乐、舞蹈、游戏等。但是必须要扣住课堂内容的主体,不能任意发挥。第二步,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思路能够跟着教师的引导走。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话语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的思维。第三步,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要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积极地引领学生向着课堂教学内容靠拢,进而引出本堂课的教学。教师利用不同的形式打开课前预习活动,这其中情境模式的带入作用不可小觑,它能够让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其中。课前预习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却有着远大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开启学生的学习之旅。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课前预习。由于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说小男孩一步一步从悬崖上安全地爬下来。教师可以利用《蜗牛》这首歌作为课前预习的开篇,在播放完这首歌曲之后,教师利用一些话语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如“我们刚刚听完了《蜗牛》这首歌,蜗牛是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往上爬,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小孩是怎么克服内心的恐惧,像蜗牛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下面同学们开始快速阅读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学生快速地阅读完文章以后,教师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文中主人公为什么要爬上悬崖?”“主人公在岩脊上经历了什么?”“整篇文章描写的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有效思考,来完成这节课的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利用开篇的歌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学习到蜗牛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坚持不懈地在一步一步向上爬。“一步一步向上爬”会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再引出这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完以后,教师再有效地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完成文章的学习,这就是理想的课前预习所带来的理想结果。
活动演绎引导课中教学 课中导学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就要使用一些不同寻常的教学手段。活动演绎就是最好的课中教学过程,利用活动演绎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能够在学生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完成知识的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以及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技能,便于应试教育下的教学能够有一个好的成效。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所赋予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共情能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共情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心情感的正确表达,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绪能够得到缓解和释放。另外,一些极为励志的故事,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也是语文学习中的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例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中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们完成理想的课前预习以后,可以让学生针对故事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展开讲解。让学生充当一回教师的角色,也站在讲台上进行文章的讲解。教师先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然后找一个表现最积极的学生上台讲解。在这个学生讲解完以后,教师再让其他的同学进行补充。就这样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讲,直到没有同学再做补充为止。教师针对讲解过程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或赞同,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然后教师再进行自己的讲解,把学生没有讲到的部分做一个有效的补充,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表达感受更深刻。教师讲完之后,学生对于文章已经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从情感上也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契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我生命中的那件事”的演讲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周围的事,并从那件事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师可以按照座位的顺序安排学生演讲,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然后就开会演讲。对于那些没有参与演讲的学生,在下一次课的时候再进行安排。通过这种课上的临场发挥,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发散式的培养,同时也是对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通过让學生亲身参与文章的讲解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教师的心理,感受教师的重要性和不容易。有助于学生未来能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另外,教师在听学生的讲解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参与教学,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于教师未来的教学有着积极的帮助。教师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通过演讲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文章传播的情感进行拓展、延伸。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文章内容的更深层次的学习。
家校合作完成课后展示 课后展示是巩固补充课上学习的环节。课后展示既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下完成。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教师就可以把课后展示放在课下来完成,并请家长来协助完成。在当今教育教学中,教师虽起到主导作用,但家长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重要的榜样,只有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有效重视,学生才能够对学习开始重视。所谓有效重视,不是家长简简单单的一句“好好学习”,这些话恐怕学生都已经习以为常,根本起不到良好的督促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让学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家长可以利用休息之余加强学习,让学生能够看到家长为了更好地工作,也在坚持不懈地学习。给学生灌输“学习是终身的事情”这样一种学习观念。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看到家长的诚意,而不只是口头上的鼓励。家校合作的概念就是基于此,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有效沟通,让家长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扮演好自己的辅助角色,让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家长对学习的重视,以及家长的设身处地的行为作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高效地完成课后展示过程。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后展示。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完成基础学习和拓展学习。因此,对于课后的展示过程,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家校合作平台,让家长配合教师完成课后展示。教师先让家长获取课堂的学习内容,再根据教学目标,有效地指引家长帮助学生完成课后展示。首先,家长先利用合理的契机,引导学生说出今天学习的内容,以及从中获得的生活启示,并和学生一同探讨。其次,家长在引导学生对于生活实际问题进行一些思考。把学生之前生活中遇到的半途而废的事情指出来,让学生重新进行思考,有效地利用课堂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新途径。通过家长和学生有效探讨,让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进行有效地巩固。通过家长把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现实问题,这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增加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家长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发展以及心理动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另外,家长的参与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精神支撑。
总而言之,理想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课前预习到课中导学再到课后展示,给学生创建一个理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理想的课堂中学习、能够在精神上零束缚。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也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系河北省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教材背景下初中语文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0801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