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翔
内容摘要:作家姜戎于2004年4月出版了小说《狼图腾》。书中狼作为有灵性的草原动物代表,它是草原的的主宰,也是自然的精灵,当它为了生存来到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的额仑草原,狼与人的故事就此展开。作者用雄阔的笔墨勾勒出一个个呼之欲出的形象和一幕幕富于奇幻色彩的画面,通过对狼与人的交手与和解的表达出人与自然生灵和谐共处的愿望,同时文中大量对草原环境的忧虑和解决方法的探索同样引人深思。本文通过对《狼图腾》创作根源、草原的保护和生态精神危机、灵性动物的塑造和草原信仰中的自然崇拜精神几个方面来探究书中所传达的生态观念和小说体现的生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学 《狼图腾》 草原环境 保护自然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矛盾与联系。在生态这个问题上,人类与自然之间便是这样一种矛盾与联系的存在,他们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人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离开了自然,便无法生存。再者人从自然中来,是自然创造了人,而后死后化为尘土也回到自然中去。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深厚,这类的思考理论体现甚多。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
人们依靠大地耕作捕猎繁衍生息;大地根据四季轮回气候变换,孕育生命;天的变换则是根据“道”的规则来运行变化的;而“道”就是自然之论。于此,这本传统哲学著作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个简单的阐述。
往后的日往月来里,文人笔下的“人与自然”更是数不胜数。盛唐时期的科举制和游幕风气给了向往仕途的诗人们游历大江南北的时间与机会,除此之外多数的诗人都有隐逸生活的经历。而也是由于这些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带给了诗人们无限灵感。也给山水田园诗派的兴起创造了机会。可以说就是自然贯穿山水田园诗发展,成为其最本质的线索。他们把返璞归真的意志寄托在山河湖海之间,作为理想精神状态的归宿。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风然天物中寻找素材,从质朴的的自然中发现美,进而创造出众多意境浑融完整的山水田园佳作。清代张维屏《春雷》:“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②当然,这不仅局限于诗歌,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学主体,而关于自然的主题也在发生着改变。
作为近些年文学发展的一大突破,生态文学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类别的创新突破。如果要系统地了解、研究生态文学,就必须先理清这一文学形式产生的现实背景,而且要了解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概况,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从生态文学的角度剖析作品。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列车,带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提升。伴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张成为了必然。城市化随之而来的便是自然的土地缩水,而人口增长则是变相增加了地球的负担。当人类的物质精神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人与自然之间,稳定的局面已然打破。我国上世纪以来为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工业,但环境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在经济层面取得飞跃式进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直面于生态的污染。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正如高中地理所阐述的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衰败,不单是野生动物受到威胁。我们人类站在生物链的顶端,只是暂时被现代文明所保护起来,如若环境继续恶化下去,必然严重影响我们的生存。破坏环境的是我们,我们也该为此负责,哪怕仅仅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大计。种种环境问题的出现,大自然已经敲响了警钟……“近年来,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探索与实践,是文坛对中国社会生态危机的积 极应对,体现了文学在工业化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对“生态乌托邦”的守望。生態文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揭示生态危机,突出对自然的个体体验和生命 感悟,拓展了文学的创作视野,给文学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天地。”[1]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学主体,现当代的生态文学家,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世界,不禁为人类的未来而堪忧,他们拿起笔杆,将自己置身于生态文学的创作里去了...历经多重的考验,生态文学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已的一席发展之地,同时也展示出了诸多的发展特性,总体而言中国生态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了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着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学是在作家自我个体的生命体验、情感诉求、价值立场的基础之上超越自我,为山川立言。”[2]可以看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为基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抛弃以人类的思想观念为中心的传统想法。生态文学主要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体现在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资源对人的提供作用、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人对自然环境应有的保护职责、自觉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这是人与自然关系里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学重点强调的是人对自然有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呼吁我们必须要重视环保。因此对自身必须有清晰的认知: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不可能彻底征服,想要凌驾于自然只上,必然要付出惨痛代价。作为自然界的高级生物,我们更要利用自身优势去提高生态质量,爱惜多样资源,与自然和睦共处。
对此,姜戎的《狼图腾》便是个鲜明的例子。姜戎,年轻时在额仑草原插队,十一年里亲身感受草原,并与深入感受交流草原文化。正如2004年安波舜在《狼图腾》的编者推荐中写到的“经历了青年时代痛苦的精神游牧”。在这片土地上,姜戎的经历种种著成了这部巨作。早期的额仑草原还是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之乡。正是对外交通不便,工业机器的咆哮未能涉足,草原深处的牧区仍旧保持着相对自然的生态环境,较少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蚀——原始的自然环境得以保留,在这里丰沛的地下水源汇集,沼泽湿地成片,良好的生态也构成了强大的自然体系,动植物多样性丰富。“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③几百年的光景白驹过隙,那些曾经丰富的物产正如枯竭的泉眼,不再富饶了。近代的草原沙化现象之所以如此严重,归根结底可以归结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工业文明的进步与科技发展对草原的影响破坏。近百年来是人类科技飞速发展的一个时代,在一味地追求科技文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类总是忽略了对自然的保护与敬畏。屡见不鲜的是人类收到利益的驱使,在时代发展的压力下,即使明知道这样做会破坏生态,却还是做出这种丧失良知的事。利益是获取了,可这背后的代价呢,他们是自私的,他们不会为之考虑。他们是贪婪的,他们的欲望是填不满的。只要利益的需求仍在作祟,只要时代的错误潮流没有停下。对自然的控制欲与占有欲就会逐步提高。而欲望越界变成了兽性。鲁迅说“人不过是人,不在夹杂着别的东西,动然再好没有了。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人+家畜性=某一种人。”④这某一种人就是那些贪婪之人无疑。他们就像蚊子,像蚂蟥吮吸着草原的血液。机械设备进驻草原,原本宁静的草原处处充满了机器的怪叫。榆次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武器装备的进步。某一种人早已开始不满足于冷兵器狩猎,带着猎枪开着吉普向草原进发,肆意地猎杀着他们草原上无辜的生灵。留有原住地的牧民,唏嘘不已,悲痛欲绝。“毕力格阿爸坚持要到可能能还有狼的地方去。他的遗嘱是让他的两个远房兄弟,把他送到边防公路以北的无人区。据老人的弟弟说,那夜边防公路的背面,狼嗥声一夜没停,一直嗥到天亮。陈阵丶杨克赫尔张继原都认为,毕力格阿爸是痛苦的,也是幸运的老人。因为他是额仑草原最后一个又草原天葬而魂归腾格里的蒙古族老人。此后,草原狼群再也没有回到过额仑草原。”⑤不仅如书中所写的狼群销声匿迹,到了如今,草原上其他物种都大幅减少。
草原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与游牧文明相对的农耕文明。自古以来农耕是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之一。但到了近代,随着人类数量的激增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农用耕地的减少,这种农耕文明的传播与侵蚀开始变本加厉。为了种植粮食,人们将草原底层的沙土都翻到了表层上,草原上原本的植被也被破坏的一干二净。没有了植被的保护,重见天日的沙土开始向草原侵蚀,百年之后一片良田沃野归于死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沙漠中忽然开进了一批劳动大军,这些人如同野鼠一般,向着已被侵蚀的沙漠继续啃食。而这种对于草原的迫害与侵蚀,最终的苦果将由人类自己来偿还...
孟繁华说:“文学是人学,写动物不过是从别的角度表现人。”⑥姜戎在小说中通过人与动物对抗的情节描写,更多的是想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陈阵私养小狼,可小狼骨子放荡不羁的天性,并不局限于那个院子里的土洞,更不局限铁链拴住的一小方田地。多年以后,当陈阵再次回到额仑草原,从大家已经住上了现代化的民房,到草原大面积沙化,到那些消失的可爱的野生动物,甚至小狼出生的老洞都已经结了蜘蛛网,额仑草原尚的一切都是欣欣向荣,一切又都是死气沉沉...
狼族没有自己独立的环境可以生存,只能介入到人类的环境中,矛盾也随之而来了。通过狼孩事件也会端正我们的思想态度,形成一种环保意识。生态批评理论认为:“生态人格作为主体化的自然,既是自然向人生成运动的主体,就不能再停留在大自然生态进化那种自组织的自发水平,而应当高扬主体的自觉的能动精神。这种自觉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互相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自觉的生态意识,二是有自觉的生态实践。”[4]由此可见,姜戎的这一种自我觉醒的生态观念是一种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在严重的环境威胁下人类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同时,通过草原的悲剧性故事来警示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人类,不要在悲剧发生之后才后悔自责,一定要将生态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勇猛无畏的公狼与怯懦的村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施暴者人类却没有公狼英勇无畏的勇气。公狼至死都未曾向人类妥协半分,它的一举一动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像是一种坚强凛然的生命态度,又像是对人类滑稽行为的讽刺。而人类不仅擅长设计陷进,更擅長自我保命,所以当公狼奋力反抗,试图冲出人群时,人们除了嘴上喊着代表勇气的话语之外没有任何行动上的实践;公狼毅然决然逃走的气势将众人吓得没了胆量,直到公狼逃无可逃放弃抵抗时,这些胆小怯懦的人们才敢试探性的靠近放弃挣扎的公狼,对着不再反抗的公狼挥动着手中的武器,以此来证明自己虚伪的勇敢。人类怯懦不堪的形象在公狼宁死不屈英勇无畏的形象面前仿佛一个天大的笑话。人与狼到底哪一方更勇敢、更有胆识、更具有牺牲精神,不言自明。
当欲望侵蚀了人性,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之情逐渐淡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在悄然变质,重新关注自然,尊重自然是人性回归的最佳选择。人狼对立的另一部分原因也来自人类自身发展的矛盾,人类一边希望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变得更好,一边又谴责科技的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又寄希望于科技能够抹去人类对自然破坏的痕迹,这颇有意味的发展矛盾使人与野生动物在对立中徘徊。纵观故事的始终,要想实现人与狼之间和谐共存的愿景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对动物缺乏足够的认识,动物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生态美学的研究意义深远。自然的生态之美,不仅是活力之美,更是整体上的和合 与生成之美。多样分化,协调和谐,互补共生,综合超越,这就是自然生态的基本秩序。自然人性之美也是自然生态美 学的一个重要内涵。在撩人的自然中生活着的人们,平凡普通而又微贱琐屑的人生中充满着真善美。”[3]
在小说创作中,并没有仅仅注重于草原过去的美好。去注意那份曾经的生态美。而是将笔墨用在受到破坏后的草原,以及草原上原住民对他们生长土地受到伤害时的痛心。大的时代背景下,时代发展的洪流不可逆转。这也使得草原居民想保护草原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当然小说并无完全没有涉及自然生态美学,或者说他更多着笔与美学的对立面上。例如,毕力格老人对草原的那份敬畏,对狼的珍重,都是美学的体现。而相对应的那些跋扈的兵团官员,那些一心求发展的丑陋嘴脸,在他们眼里,为了发展牺牲环境无伤大雅的愚蠢行为。无一不反衬毕格力老人之高尚。在这个贪婪与质朴的对立面里,都体现了草原保护者的人性之美。
近年来生态小说的创作促进了生态文学的逐 渐走向繁荣,与生态报告文学相比较,生态小说以 其反映生活的丰富、虚构情节的生动、刻画性格的鲜明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瞩目。[4]
《狼图腾》以文本作用于读者的心灵。以文本感染、激发读者的精神、情感,引发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那片被人类肆意掠夺而涂炭的大地(额仑草原),那些被人类无情杀戮的奄奄一息的野性生灵(狼,兔等)。通过文字,将生态问题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虽然小说多有虚构,但生态文学的本意在于,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体系。通过这个价值体系我们应该明白,人只不过是自然系统生物链中的一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⑦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抓住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才是重中之重。
大自然的力量无处不在,只是人们还不愿意承认罢了,他们还沉浸在“自己是自然的主宰”的美丽幻想中,殊不知,人类在自我开始膨胀之时大自然就已经开始了它的反作用力。人类若执意破坏生态系统中的任意一环,一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人类终究无法和强大的自然力量相抗衡,一旦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融合走向对立,最终只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姜戎生态小说中的动物叙事是建立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野之下,超越了简单的利益关系和功利思想,展现了动物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自然中生命主体地位得到了还原。郭雪波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看到自然界的真相,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是持续变化发展的,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自然面前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在实践中自省,站在整体的角度去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大自然的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从展示危机到參与重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简论》吴景明,刘中树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文学院)《学术鼻》(艮刀刊)139,2009年
[2]薛敬梅:《生态文学与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01版,第6页
[3]《倾听自然》[J]20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自然生态美学》陈文亮(山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山东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J]杨剑龙,周旭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200234)第34卷第2期
[5]张艳梅:《生态批评》,人民出版社,2007年。
注 释
①《道德经》老子.撰/2016-06-30/作家出版社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②《花甲闲谈》[清]张维屏.撰[清]叶梦草.绘/2020-01-01/文物出版社
③《自然辩证法》恩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④《略论中国人的脸》.鲁迅/2019-07-
01/广东人民出版社
⑤《狼图腾》姜戎,/2015-01-01/长江文艺出版社,354页
⑥孟繁华,《底层经验与文学叙事》,《当代文坛》2007年第4期,第6页。
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中国浙江省委书记学习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进行考察时提出的科学研究论断。
中央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关于雄安新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项目编号:202011104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