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昕
摘 要: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作为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和补充的作业,设计形式单一,评价绝对,布置数量过多,千人一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中的实例,从作业的设计原则与布置策略两个方面阐述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作业;设计与布置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历史学科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此次改革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1]。而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检查师生之间教与学实况的作业设计,是推进此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布置科学、合理的作业,能有效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更能使教、学、评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作业设计形式单一,迷信教辅资料,评价绝对,布置数量过多,千人一面的问题非常突出,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如何才能改变这一不良状况,更好地将新课标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呢?本文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例,从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原则与布置策略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期待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作业设计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是巩固课堂知識的重要手段,适量的作业是必须的。但不少教师平时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在统一完成教辅资料第几页到第几页的作业,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会出现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更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别提什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那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针对什么去设计呢?
首先,要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对照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专项作业,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新课标对这一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从这一表述来看,教学重点是认识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和秦灭亡的原因,教学难点是理解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所以在设计作业时,选择作业的题量、内容都要偏重这些重、难点。
其次,要针对学生具体学情设计作业。第一,针对学生知识薄弱点设计作业。我们应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当下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知识点,来确定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薄弱点。然后针对学生的强项减少作业练习,针对学生的薄弱点加强相应作业练习。如:学生在学习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后,特别容易将分封制和宗法制两个制度混淆,那我们就要特别针对这两个制度设计专项作业,通过作业来加强学生对这两个制度的对比认识。另外,可以减少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中华文明起源概况”的作业。第二,针对学生素养或能力弱项设计作业。如,学生时空观念弱,可以设计相关的历史地图填充题、事件时序排列等作业;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弱,可以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课本剧等;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和归纳总结能力弱,那就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专业书籍,撰写读后感,或摘录与某个主题相关的资料,这既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相应能力。
(二)开放性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教师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对教师设计开放性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般而言,开放性作业主要表现在:布置作业内容的开放,可以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作业来完成;作业呈现形式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专长去选择用研究性学习报告、小论文、PPT文件等来完成作业;作业结果、答案的开放,学生针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并得出不同结论,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这些开放性的作业可以让不同能力特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享受属于自己的作业。
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我设计过这样一份作业:“某人,男,河南省扶沟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身为军人的他变卖家产购买枪械,组织武装抗日。1933年5月,他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血战五昼夜,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这个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但蒋介石却诬蔑同盟军‘妨碍统一政令,派兵伙同日伪军夹击同盟军。同盟军弹尽粮绝,宣告失败。1934年11月9日,他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逮捕。24日,他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在就义当天,他给妻子写下了一封家书。请你代他完成这封家书。”这样一份开放性的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完成,能代入时代情境,感同身受;但也有写得文采飞扬,却不能结合史实,或写得完全不着边际。在学生完成这封信的作业后,我在点评时既要针对学生信中陈述的史实,更要告诉他们这位抗日英雄就是吉鸿昌,他原信中这样一段话:“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2]”在刑场的雪地上,他又写下一首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3]”至此,不论学生自己的信写得怎么样,他们都能通过这次作业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具体表现,更能从这封信中深刻体会到抗日英雄舍小家顾国家,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自我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得以升华。
(三)趣味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也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我们经常批评学生不乐意学习,其实我们更应当先去检查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如此,作业的设计亦是如此。如:学习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为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感知,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自信,我设计了这样一份假期历史研究性学习作业:请自由组合成4至8人的一个学习小组,自拟角度,分工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近代以来桂林城市的历史变迁”。这一课题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极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学生经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整理成文,制作幻灯片全班分享完成这一研究性学习,既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计课前故事分享、历史文物仿制、编历史课本剧、晒晒我家的家谱、寻找改革开放40周年亲历者等,这些趣味性作业都可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进度适时开展。
(四)兼顾基础与提升
基础性作业,是学生学习某一课时内容后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作业,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提升性作业,是在基础性作业之上,就某一知识点设计的知识拓展或能力拔高性作业,作业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需要调动学生自身丰富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如:在学习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后,我们应针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设计相应的基础性练习,以此来巩固教学的重点内容;但仅有这些基础作业肯定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设计与辛亥革命评价有关的材料题,以此来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就辛亥革命的评价开展一场小型辩论赛(正方: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反方: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学生通过赛前分工合作找资料,整理资料,赛时迅速思考、组织史实材料论证或反驳,赛后总结等活动,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
二、作业布置的策略
(一)因人而异
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人的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不能布置完全统一的作业来限制学优生,为难学困生。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4]。
如,在高一时,我们可以把所有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是基础知识,要求全体同学都要做。而针对基础知识拓展或能力拔高的选做题,则是针对高一时有志于选择历史方向的学生,这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相应的基础或选做题作业,或者由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指定相应的作业。这种因人而异的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给了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
(二)因时而异
因时而异,是要求学生在最恰当的某个时间去完成某项作业。古人云,因时变而制宜适也。如果我们能敏锐地洞察和巧妙地运用学习时机,适时布置作业,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就会贻误学生学习时机,造成不良后果。如,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引导学生探究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党史;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桂林市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时,则引导学生追寻红军长征足迹,追寻、铭记红军长征精神等。抓住与时代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布置研究性作业,能极大提高学生开展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
(三)适量、协调
我们在布置书面作业时要从学科均衡发展的全局着眼,为学生长远发展着想,既要考虑自己所任学科的作业量,又要考虑其他科目的作业量,要以适量性为准则。切不可为追求单科的優秀率、升学率,置其他科的学习、减轻学生负担、平衡各科作业量的要求于不顾,而盲目、一味地对自己所担任的学科超量布置书面作业,这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更会因为没时间完成作业而养成敷衍了事、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根本达不到做作业的目的。
多少量才能说是适量呢?目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高一课程设置有九个科目,每个科目的难度较初中都有提升,如果不统一协调作业布置的时间和量,学生肯定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因此,我们年级组就统一规定:历史科当天有课就布置10分钟左右的作业,无课则不布置;一个学期布置一份开放性的研究学习作业[6]。这里还要特别说明这个“10分钟左右”的标准,它不是教师做这份作业的时间,应是中等成绩学生做这份作业需要花的时间。这样适量、协调的作业,学生的学科能力才能综合平衡发展,也只有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提高了,那才是真的好!
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历史作业的设计,一定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尊重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与需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而布置作业也一定要做到因人、适时、适量。只有科学、合理的作业,才能不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总体学习做出科学评价,也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
[2]任蓉华.重读抗战家书感受民族灵魂[J].教育文汇,2015(9):38.
[3]周珂,金梦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J].历史教学问题,2017(1):129.
[4]边青,李燕.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3):134-135.
[5]王玉祥.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193.
[6]蒋琴琴.高中历史课程中微视频教学的策略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