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妍
内容摘要:情美教学是属于教育层面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于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促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熏陶与审美体验是必不可少的,于漪独特的情美教学艺术,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情与美的碰撞,达到最佳的艺术教学效果,对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于漪 情美教学 教学艺术
张正军在《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中称于漪为“情感派”的代表人物,因为她能以声动人,以情感人,但情感并不足以将于漪教学艺术进行概括,笔者在研读于漪相关书籍以及文献中发现于漪也极其重视对于美的教育。语言蕴含着极大的宝藏,如何表情达意,传递情感,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孜孜不断的探求,进行美感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就离不开审美教育的功能。教师不仅传授语文知识,也注重传授人文,于漪在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视人文的,不仅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激发学生获得审美的享受,以到达一种情美共生的教学效果。
一.于漪情美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于漪情美教学的内涵解读
情美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也可称其为一种教学艺术,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植于“情”发轫于“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与“美”的激发。在语文课堂中对于“情”的教学就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1]将她们的心‘粘住,从而产生感情。情感教学的内涵从基础层面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赋于情感的去教学,讲究声情并茂,熏陶感染,有如“春风化雨”“微风拂面”;从更高的情感教学方面来说,教师要挖掘文中赋予情感价值的点,不断的感化学生情感认知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漪认为“美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对于“美”的教学,于漪说到:“语文教学要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运用教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形象美、性格美、节奏美等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2]”所以,“美”的教学就是教师将教材中的“美”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娓娓道来,把课文中的美与学生的心灵紧密联系,唤起美的熏陶。“美学法则”是于漪课堂教学中的灵魂,她能灵活的将教材中对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传授转变为各种美的形象与活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美的体验,营造出情美共生的课堂。
(二)于漪情美教学的艺术特征
1.人文性
于漪语文教学终极目标是“教文育人”,“教文”很重要,但“育人”更重要,她十分关注对于人文性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3]课程标准中蕴含人文性的内涵,人文性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除了表现在情感价值观,同时在培养道德情操审美方面也有更高的体现。语文教学离不开人文性的内涵,其次,从教育的功能上来看,情美教学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所以情感教学是人文性实现的重要途径,人文性是于漪情美教学特征的重要体现。
2.情趣性
纵观历史长河,情感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迹可寻,孔子《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习的激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乐观的情绪更有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的激发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的学習与成长。“情趣是指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感染性因素”。[4]从教育学的角度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于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美教学,正是实现语文情趣性特征的方式之一。
3.愉悦性
于漪语文情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美的引导者” ,学生作为“美的发现者”,教师像语文海洋中美的指引者一样,带领学生探索发现美,给学生开启一场充满美感愉悦的语文之旅。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带领学生探索发现美,体味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悟人生,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达到美的升华。实施情美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取语文教学知识外,教师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感。
4.审美性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教授这些文章就是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要注重审美体验。于漪老师特别重视对教材的把握,她根植在教材的沃土,辛勤耕耘,在教学中善于发现美。作为美的引导者,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而且情与美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往往伴随着对人、景、物美的感受。通过这种美的感受,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因此审美性是语文情美教学的独特体现。
二.当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应用以外,不可忽视人文性的发展。“语文情感教学是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5]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偏向知识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情与美的培养,笔者现将语文情感教学问题归纳如下:
(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不够
语文教学不仅仅对语文工具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人文的传授。但当下课堂中有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情感的传递。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忽视情感教育的课堂就背离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要求。学生的情感,人格培养不容忽视,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逐步关注。
(二)师生情感互动欠缺
师生缺乏情感互动也是当下课堂教学的一大问题,语文课虽不是音乐课、美术课,但毫无情感的课堂,不能激荡学生的胸怀,能不能从心底里打动学生。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占有主体地位,教师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于漪老师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学习的‘发光体。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有所获。”[6]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成为单方面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
语文课堂应该是最吸引学生学习的课堂,但在很多时候,学生对语文表现很平淡,甚至觉得学不学都可以,这是学生已经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表现,于漪说“语文教学应抓住学生的心,用语言牢牢的黏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情感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不到位,没有唤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学生没有获得审美的体验,自然就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情感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情趣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三.于漪情美教学的实施策略
情美教学是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的独特体现,情是语文教学的根,美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于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植于“情”去激发学生“美”的享受,于漪独特的情美教学方式对当下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以新激趣、以趣触情
学生情感如何激发呢?可以从“新”上入手,由于学生都具有好奇的心理,教师在课堂上用新奇的语言或者新奇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漪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生动的语言勾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抓住关键处,触类旁通的敲打学生的情感。以于漪执教的《雨中登泰山》一文为例,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她先提问大家游览过祖国的风景吗?接着用优美的语言、饱满的感情的描绘了祖国的山川河流,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浏览过的山川,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教学后,结合课文的内容,推荐相关书籍,在教杨朔的《登泰山记》,向他们推荐杜甫的《望岳》。她总是能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触类旁通的敲打学生的情思,注重在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趣触情,这里的“趣”是指趣味、兴趣,“情”是指学生的情感,因为情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触发学生的情感就需要以兴趣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文章的关键处,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于漪回忆自己讲课时的情节,教《变色龙》一文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文中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的变化,并用曲线图形象的表现出变化的动态,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氛围活跃,笑声不绝,在学生兴致高潮处,于漪老师讲述奥楚蔑洛夫的丑恶嘴脸。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打造一个声、色、影像与一体的富有感官的课堂,最终达到触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
(二)披文入情、以情启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从古至今,诗文佳作之所以传送不衰,就是因为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甚至凝聚着生命与心血。[2]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文名篇,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到“披文入情”,就要把握好对教材的理解,必须钻入角色中,深入体会文中传达的情与意,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领悟文中作者寄予的真情实感,与作者进行对话,引领学生进入到更高的审美境界。于老师在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时,课堂氛围十分低沉,是因为于漪真正的把文中对周总理的情感毫无保留的传递给了学生,学生情思触动,潸然落泪。她说“自己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于漪老师披文入情,在写作教案时就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情”是教育的根,如何做到“以情启美”,首先作者要使自己钻研到文本中去,理解课文的情感,打破文本与学生的隔膜,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寻找文本与学生的共通之处,牵起一条感情线。于漪老师在教授《春》这篇文章时,先带领学生回顾旧识,以杜甫的《绝句》为导入语为学生营造了一番美好的春景图,在启发学生的情思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情要想启发美,教师首先要培植自己的情感,才能达到以情启美的地步。
(三)创设情境、触景生情
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带入她们到适当的情境中去体验感受,达到身心共鸣的境界。于漪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张正军在《当代语文教学流派观》提到于漪创设情境多采用“美读”、“巧引”、“情讲”的方法。
1.美读
“美读”即表情朗读,就是通过教师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播放录音等形式,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朗读教学,对于字词句的语调、语音节奏的把握與掌控,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听读录音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于漪老师在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采取课前听读录音的方式,伴随着舒缓沉重的朗读,学生加深了对文章感情的深度,采用这种“美读”方式的教学,学生体会出的情感更加凝重感人,诗歌所传达出的人文美也能被学生体验。
2.巧引
于漪的另一创设情境的方式就是巧引,她的“巧引” 表现在课堂教学导入中以及连续提问的方式,她善用于在课堂的导入中巧妙的引用诗句,如教授朱自清的《春》与《李愬雪夜入蔡州》,都在导入过程中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引用相关诗句,先让学生回顾诗文,口头描述画面感,巧妙的导入课堂所学相关内容。巧设问题,也是于漪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一种方式,通过连续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中。于漪在教《李愬雪夜入蔡州》这首诗时,追问学生“李愬是唐代的将领,他为什么冒着迷漫的大雪奇袭蔡州呢?怎样奇袭的?战局如何?[7]”采用问题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
3.情讲
语文教师的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情是教育的根,于漪老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善于运用动情的语言,以声传情,教授《荔枝蜜》一文,于漪老师独具匠心的抓住一个“颤”字进行了生动的讲述,运用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用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犹如一位优秀的音乐家,用赋予情感的音调撩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理解到“颤”是对辛勤劳动小蜂蜜的赞颂,不由得引发学生与作者一同赞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情讲不是提高音调,而是要动以真情,以情激情,用真挚的情感,动人的语言向学生传递课文的情思,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四)美陶冶情,情美共生
要做到“美陶冶情”,教师自己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于漪在教学善于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美的事物,美的语言,美的形象,有声有色的进行教学。
于漪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执教说明文《晋祀》一文时,就独树一帜,对于说明文的教学,很多教师偏向知识的传授,认为说明文直白生硬,很难教出美感,但于漪老师却能独辟蹊径。在课堂伊始,进行课文导入后,于漪让同学们每人描述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学生从青岛八大关说到甘肃敦煌,从西藏的拉萨说到浙江瑶林仙境,学生思绪飞扬,热情十分。于漪这一教学活动既让学生领悟到祖国美不胜收的名胜古迹,又在美的陶冶中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她塑造的美无处不在,讲述《荔枝蜜》时动情的语言,讲《春》时对《泊船瓜洲》诗句的引用,给学生呈现山水美的形象,让学生带着美感去学习领悟文中的美好景色,陶冶学生的情感。最后情美共同促進和启发,“情”与“美”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的感知能力,情美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制高点,有了情感,课堂能充满趣味,学生认知能得到更丰富的体验,美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美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情美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情”能唤起学生的共鸣,“美”能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于漪老师创造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情感的力量,让他们在课堂中积极表达情感,参与审美体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情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培养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做到于漪老师所追求的教文育人的崇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语文学习,1989(02):4-5.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4]陈明华,冯卫东.构筑课堂教学的审美空间——于漪审美教育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8(06):16-18.
[5]刘娜.于漪与李吉林语文情感教学比较研究[D].湖北大学,2016:01.
[6]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42.
[7]于漪.《于漪全集5课堂教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23.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