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中央 读在心上

2022-05-30 10:42沈倩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鲁迅笔者学生

沈倩

在学习完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阅读鲁迅先生其他相关文章、书籍的“1+x”拓展阅读。令笔者未曾想到的是,下课后一名学生跑来问我:“老师,我还想拓展阅读鲁迅先生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现状相关的书籍。”我先是一愣,随后笑笑说:“学校图书馆有相关书籍,你可以去借阅哦。”该生高兴地走了。望着他的背影,笔者陷入了沉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可现实生活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1+x”拓展阅读时,往往根据单元要素及教师的主观意愿去确定“1”和“x”,似乎从来没有问过学生是否对教师确定的“1”和“x”感兴趣。设想,如果学生对教师确定的“1”和“x”不感兴趣,那么他们在进行拓展阅读时,显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1+x”拓展阅读的效果也达不到所预想的“+”,甚至会出现“-”的效果。为此,从“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理论出发,结合学情,笔者倡导进行以生为本的“1+x”自能阅读。

一、以生为本的“1+x”自能阅读概念界定

目前所倡导的“1+x”拓展阅读是指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以教材文本为核心,拓展到其他相关文本及学习材料的实践活动。而以生为本的“1+x”自能阅读是指以儿童为中心,用儿童的方式打开教材内容,从儿童的需求拓展阅读材料的实践活动,它最终要实现的是儿童站在阅读课堂中央的理念。

在以生为本的“1+x”中,“1+x”是一种学习方法和阅读思路,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依托教材之中的原型课文,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1”,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从“1”出发进行延伸,拓展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的“x”,以点带面,进行拓展性阅读。其中,“1”是指学生眼中的教材,具体是指学生眼中相关的课文之中的主题、人物和作者等;而“x”指的是与“1”之中的某些元素相匹配的课内或者课外的文章。“自能阅读”,通俗地说就是自己能够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阅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笔者认为,以生为本的“1+x”自能阅读应具备四个特点: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突出“自”,体现“能”。其中“能”是指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单单指能力,这既是以生为本的“1+x”自能阅读的核心,也是判断学生阅读能否取得更好的效果、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关键因素。

因此,以生为本的“1+x”自能阅读从原点性、生发性、选择性、整合性四个维度出发,最终要培养的是小学生自己能够阅读的能力,即具有自主性阅读选择能力、自主性阅读思维能力、自主性阅读整合能力等。

二、以生为本的“1+x”自能阅读实施路径

(一)人在中央:聚焦学生眼中的“1”和“x”

何谓“人在中央”?在“1+x”拓展阅读中,“人”指的是学生的阅读需求,“人在中央”指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去确定拓展阅读中的“1”和“x”。在上述事件后,笔者重新制订了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教学后的“1+x”拓展阅读内容。具体操作如下。

1.问卷寻找“1”

笔者以简单的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学习后的困惑点、兴趣点:在学完“走近鲁迅”这一单元的内容后,你对哪些方面存在困惑,或者你对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

2.梳理确定“1”

通过问卷显示,笔者班的学生的回答普遍集中在:

(1)看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后,我很好奇鲁迅先生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如此受人爱戴;

(2)除《少年闰土》《好的故事》外我还想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3)在当时的社会,还有哪些像鲁迅先生那样为人民服务的人?我想了解他们的故事;

(4)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

通过梳理整合,确定学生眼中的“1”为鲁迅生平、鲁迅作品、为人民服务的人、中国革命史。

3.套餐选择“x”

根据上述主题式的推荐,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1”,自由选择“x”,当然也可以课外自己寻找相关“x”进行阅读。以上聚焦学生眼中的“1”和“x”这一阅读路径的实施,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性阅读选择的能力。

(二)讀在心上:探寻学生心中的“1+x”点燃方式

1.从儿童兴趣出发

如果只是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课后可以去阅读哪些书籍,了解哪些方面知识的话,学生往往会认为老师特别无趣,自然导读效果会大大降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人都有需要,人的需要是按照层次递升的;某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为此,“1+x”拓展阅读要从儿童的兴趣点出发,循序渐进地用阅读丰盈其精神世界,促进他们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竹节人》一课,介绍了竹节人制作及玩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课前导学单,笔者了解到学生对竹节人的制作及玩法的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具体了解更多制作方面的相关数据。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笔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拓展性阅读。如组织观看竹节人的制作视频及发明的背景资料,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接着,让学生拓展阅读《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玩具》,更深入地了解民间玩具的渊源、类型、特色、功能、地域分布及文化艺术特征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阅读从不同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与伟大志向。

2.从生活情境出发

“1+x”拓展阅读,不应是松散的“放羊式”,也不应是固化的“插入式”,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所选择的“生活情境”,不仅要与课文的内容、表达的主旨、学生的身心特点等相符,还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障。

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手指》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感知五指各有所长的特点,教师适时追问:丰子恺爷爷笔下的五指,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个性化体验,在情境的渲染中,充分调动了情感抒发。随后,结合之前学过的《白鹅》,学生觉得丰子恺爷爷的文章特别幽默风趣,进而产生了阅读更多丰子恺文章的欲望。由此可见,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的拓展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让阅读变得生动活泼,回味无穷。

3.从生生合作出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方式。合作学习可以培养人的平等意识、合作意识、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等。用合作的方式进行“1+x”拓展性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在群体中不断自我表现来达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如在教學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时,笔者在班中举行了“故事表演会”,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四大名著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笔者发现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充满了激情,他们通过查资料、读故事、听录音、阅读不同版本的故事等方式,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把故事演绎得极为生动且充满创意。这样的阅读变静为动,让学生从“观众”变成“演员”,充满了创意和挑战,深受学生喜欢。整节语文课在充满欢声笑语中度过,课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又组成“四大名著阅读团”,开始了整本书的阅读。从学生的摘抄及读后感中看出,学生在大量的、反复的合作式阅读中积累了丰富的语感,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4.从阅读策略出发

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察觉自己读懂了多少,并监督自己当下阅读状态的过程,在难以读懂的时候,运用阅读策略与方法,改善自己读不懂的状态,让自己更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常见的阅读策略,有预测、建立联系、推论、自我提问、确认重要信息、理解监控等。将阅读策略运用于“1+x”拓展阅读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品质,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

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时,笔者通过“建立联系”这一阅读策略,围绕中心词“创世故事”将问题抛向学生:在中国有着盘古开天地的创世故事,还有没有其他和人类的诞生有关的故事?在其他国家又有什么创世的神话故事?在学生头脑风暴过后,笔者下发延伸阅读故事《女娲补天》和《圣经创世纪》中的《上帝造人》,让学生运用如下表2的“多文本比较表”,从故事类别、故事人物、故事大意、故事相同处、故事相异处这五大板块自主进行“1+x”拓展比较阅读。

以生为本的“1+x”自能阅读是从学生阅读需求出发的,指向学生终生发展的一次阅读革命。它让学生在大量自主性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感受阅读的美好与乐趣,从而爱上阅读,爱上语文,爱上生活。

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践行可谓真正顺应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读书从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气,但你要知道,书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星小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鲁迅笔者学生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鲁迅《自嘲》句
学生写话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