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建设研究

2022-05-30 09:07张千莫强安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疫情防控大学生

张千 莫强安

【摘要】本文基于对广西3所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从常态化疫情防控角度出发分析疫情防控举措下大学生心理建设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大学生心理建设对策:正视社会发展变化,重塑心理认知能力;审视有限的物理空间与无限的虚拟空间,强化适应能力;学会“听”与“说”,提高主动作为的能力。

【关键词】疫情防控 心理建设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096-04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发布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指导的通知、文件,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健康指导手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等,要求高校全面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各地区要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社会发展变化,使“00后”大学生直面社会发展进程的突然“变轨”,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接受以及行为接纳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其对社会发展现状的适应能力、接受能力和主动作为能力,影响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进程。

本文主要分析疫情防控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提出大学生心理建设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期帮助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促使其珍惜当下、实现自我价值。

一、研究基本现状与结果分析

笔者运用“问卷星”对广西壮族自治区3所高校的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 007份,回收有效问卷1 160份,所使用的自编问卷共包含20个问题,主要包括五大研究主题: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了解与关注情况、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疫情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其应对方式、疫情防控举措下的大学生愿望清单。每个主题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疫情防控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建设的问题。此外,线上访谈了58名大学生,线下访谈了12名大学生。

(一)大学生心理基本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以大一学生居多,大二学生、大三学生依次递减,大一学生占比70.63%,大二学生占比27.22%,大三学生占比2.15%。其中,男生占比33.85%,女生占比66.15%。从人的发展阶段来看,大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和思维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从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大一新生在面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时会选择遵从指令行事,这说明大一新生相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其内心的规约性和行为的规范化管理较强,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紧抓大一新生的心理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有利于学校日后育人工作的开展。调查结果中男女生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从总体人数上看,高校女生在校基数大,因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也相应较大;其二从男女性格差异上看,女生群体性格偏温顺乖巧,能更好地按规约行事,且心思细腻敏感,对问题的看法易扩大化和严重化。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心理问题排查时应重点关注问题量表中的女性人群。

(二)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了解与关注情况

针对“是否关注疫情,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疫情动态”的问题,有99.57%的学生表示自己密切关注疫情,仅有0.43%的学生对疫情发展漠不关心,这说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状况在学生心中占据重要地位,风险感知与自我效能呈现正向发展趋势,学生因为关注疫情而感知到危险,因为知道危险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戴口罩、勤洗手),并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在问及“采用什么方式获得疫情资讯”时,调查显示,通过网络平台获得疫情资讯的占比83.29%,通过电视新闻获得疫情资讯的占比12.13%,而通过学校文件获得疫情资讯的仅占比2.24%。这表明大学生对新型媒体平台的依赖性较强,主动获取信息的认知动力较大。但获取信息的快速与便捷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疫情现状理解混乱,网络平台的“信息疫情”有可能加强学生的焦虑、恐慌心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信息甄别,减少因“信息疫情”而引发学生消极的心理反应。与此同时,学校应建立系统有序的疫情信息通报制度,为学生提供权威性信息,从源头上杜绝学生因“信息疫情”而产生“心理疫情”。

针对“你会因为疫情期间的感染、确诊病例的新闻报道而忧心伤感吗”的问题,有81.72%的学生表示会因为报道而忧心,仍有18.28%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会受到影响。这表明部分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生命思考缺乏共情能力。对身边事物的共情能力是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培养共情能力是约束和规范人类行为的重要手段,疫情防控下的大学生心理建设必须建立在强有力的共情能力之上。

(三)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心理状态总体良好。在问及“疫情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没有影响”时,有64.35%的学生认为疫情对其学习方式、生活状态产生了影响;在问及“你对现在的自我状态是否满意”时,有88.06%的学生对现在的自我状态表示满意,其中完全符合的占12.45%,比较符合的占31.75%,一般符合的占43.86%。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疫情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影响,但其影响目前无扩大化趋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并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值得注意的是,有11.94%的学生完全否定现在的自身状态,这部分学生应列为心理健康重点关注对象。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多正向鼓励、少刻板印象,积极进行心理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疫情对学生学习的影響主要体现在学习状态差、学习动力缺乏和学习效率低下。疫情防控时期,学生学习的地理空间受限,线上教学方式造成师生“失联”,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自我放逐心理。这需要师生双方尽快熟悉并进一步探索线上教学方式,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获得感。

生活上的影响是疫情对学生的主要影响,其原因在于个体团体化生活习惯被迫解构与疫情期间个体化生活习惯重新建构之间的矛盾,78.53%的学生反映疫情期间自己的生活习惯受到严重影响,这表明现今大学生受群体性社交影响较大,习惯于以集体外显身份自居的大学生对疫情防控要求下的个体内慎生活方式存在不认可和排斥心理。

(四)疫情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其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景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梁世钟,2010)。从量表的差异化分析来看,疫情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情绪失控问题和人际交往的沟通问题上。其中,68.76%的学生表示易出现迷茫现象,每天亦步亦趋、按部就班地生活,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缺少人生规划,失去了努力方向;65.88%的学生表示易出现焦虑现象,焦虑的来源为对未来的不可知。

在被问及“疫情期间你通过什么方式舒缓不良情绪”时,回答“听音乐”的占比最高,达43.77%,“其他方式”占比21.55%,“看书和锻炼”占比最少。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缺乏向内求真的思考意识,一是大学生对体能锻炼的认知不足,体能锻炼没有成为学生日常解压的行为习惯;二是疫情期间很多大学生对电子产品过度依赖,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任由手机、电脑挤占时间,懒于进行脑力思考。

65.35%的学生表示疫情期间“与他人的交流减少且容易形成人际关系冲突”。多数学生按“真诚沟通—积极自我调适—与人倾诉—压抑回避—寻求教师帮助”的顺序解决该问题。其中,“真诚沟通”占比44.68%,“积极自我调适”占比36.46%,“与人倾诉”占比9.46%,“压抑回避”占比8.68%,“寻求教师帮助”仅占比0.77%。这表明学生面对问题的自助能力较好,在沟通受阻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而后再寻求他人帮助;“寻求教师帮助”仅占比0.77%,表明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连接为弱连接,应思考如何将弱连接转化为强连接,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

(五)疫情防控举措下的大学生愿望清单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打破了人们集体生活的常规状态,单调乏味的封闭空间加深了大学生内省时间和外显需求之间的矛盾。调查显示,学生对未来的期许主要包括“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回归正常校园生活,想自由出入校园”(占比61.23%)、“学校应适当开展文体活动,帮助学生解压”(占比21.14%)、“忧心就业前景,希望学校能提供就业机会”(占比15.42%)、其他愿望(占比2.21%)。

此次调查显示,疫情防控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表现良好,但仍然存在对疫情防控下社会发展现状的适应能力不强、接受能力欠佳以及主动作为能力欠缺等问题,需要从认知、观念和行动上重新建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系。

二、问题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对疫情防控的认知单一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要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社会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研究、管控和疏导”。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广西高校学生虽对疫情现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同时存在对疫情现状认知单一的现象,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易忽视集体利益而着重追求个人利益。

调查显示,70.10%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尽快解封、恢复正常的大学生活;3.78%的学生否认学校的疫情防控政策,对“非必要不外出”举措从心理上排斥、在行动上拒绝。学生仅从自身角度看到学校对其物理空间的限制,迫切渴望实现个体自由,致使部分学生忽视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紧密连接,有意忽略自身行为可能会给集体带来的隐患。由于网络空间的信息良莠不齐和学生筛查“信息疫情”能力不强,网络海量信息的摄入易降低学生的风险感知能力,逐渐淡化其对潜在危险的认知,阻挠其心理危机意识的建构。而有限的物理活动区间使学生的外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法国传播学家戴扬认为“可见性是每个人的权利,它包括被看见的权利、以自己方式被看见的权利、赋予他人可见性权利”。很明显,单调有限的校园活动空间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当代大学生对身边事件的共情能力不足

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构成,认知共情是指对他人情绪进行识别并且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共情是指个体感受他人情绪以及对他人不幸情感反应的能力(李吉、刘宁、谷鑫、于敏章,2022)。本文中的共情能力指分析情绪共情的能力,是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感染、确诊病例新闻报道的共情心理,是对周围悲伤性事件的关心。

调查显示,6.98%的学生对身边的悲伤事件漠不关心,76.95%的学生处于中间过渡地带,仅有16.17%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龐大的中间群体如若缺乏积极的心理建构,极大可能会往反向极端发展。个人共情能力的低下容易导致个体冷漠化、无情化、与身边人关系僵化,甚至会出现伤害他人的反社会行为,影响社会稳定。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帮助学生掌握情绪表达方式以及做好学生情绪疏导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次生情感危机”引发学生对自由自主生活的向往与生命脆弱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心理易引发学生的不良心理活动,进而使学生出现情绪异常和行为偏差,甚至使其因情绪的非正常表达而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正视情绪表达、提高共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

责任意识指群体或者个人以共同建立美好社会为目标而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一种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需要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并充分付诸责任行为。马克思从现实角度分析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面对全球性的疫情发展,大学生必须有使命担当、责任意识,这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需要,也是各高校响应国家号召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体现,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面对集体与个人利益的时候,往往缺乏顾全大局的责任意识,更专注于个体诉求的满足,缺乏敬畏生命的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极为重要,需要学生个人从内心意识建构出发,实现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的社会集体责任的转变,勇于、敢于并乐于承担责任。高校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强化对学生心理责任意识的建设,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引导。

三、对策与建议

(一)正视社会发展变化,重塑心理认知能力

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认为,社会加速的表现并非单一,它以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生活节奏的高速运转为表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社会的“加速运转”进入缓慢状态,现实交往的物质运动被消解,如航空、海运、铁路等,人们的生活节奏放缓。与之相反,互联网通信使用率的爆炸式增长是疫情期间社会加速的特征之一。网络用户规模显著增长,人们在短时间内的生活节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物理的隔离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往,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受限,线下课程变为线上课程,台前与幕后的失焦强化了大学生的延时性心理,将此时的疫情现状归类于即时性突发现象,从心理上否认现阶段的学习、生活方式,从心理上放纵自己的惰性,也在行动上表现出对学习生活的动力匮乏。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对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建议高校根据心理育人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结合校情实际,进一步整合心理育人工作力量。应重点完善心理育人工作机制,做好统筹协调,积极发挥学生工作部、团委和心理咨询相关部门的协同育人作用,将心理育人工作融入学校工作全过程、各领域,逐步形成党委领导、职能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工作常态。疫情防控期间,学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疫情现状,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通过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以及App小程序等数字平台,兼顾学生学习、防疫知识宣传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和恐慌,使其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淡化疫情前后的差异对比,在安全防控状态下积极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譬如利用互联网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晨午冥想,大家听”活动、男女生集体歌唱比赛、防疫知识竞答等活动,让学生从心理上主动接受并热爱宿舍这个封闭的物理空间。用各种文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弱化差异,也契合调查结果中学生的心声。

(二)审视有限的物理空间与无限的虚拟空间,强化适应能力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一方面努力打造个体的安全空间,避免与他人身体接触,所形成的物理“区隔”成为人们日常连接社会的常态;另一方面,由于物理空间的隔离,人们转向无限的虚拟空间,制造新的虚拟“连接”,这一转变强化了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加速了媒体使用的进程。依托互联网,人们已实现有史以来最广泛的连接,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现实又将人们倒逼回“与世隔绝”状态,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与世隔绝”是建立在社会高效连接的基础上,互联网具有“连接一切与一切连接”的特点,连接与隔离是现今疫情防控下的复杂生存状态的隐喻,因而充分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是今后社会的发展常态。

家庭和学校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家庭和学校加强沟通交流,能够及时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更是“抗疫”中具有强大号召力的一面旗帜。高校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将抗疫第一线的各种优秀事迹以网络形式进行宣传,让学生知晓困难只是暂时的,他们身边的党员、白衣天使、解放军战士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们都在齐心协力共抗疫情,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传递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势。高校一方面要对大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要强化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可以利用“两微一端”、抖音等网络平台,及时向学生推送最新的疫情防控动态,从源头上杜绝“信息疫情”引发的恐惧心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们被迫局限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其注意力却在无限的虚拟空间中得到延伸,网络的匿名化放大了社会的情绪与矛盾。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大学生,要从思想上正确看待如今的“网格化”现状,从行动上去认可和强化心理适应能力,积极适应社会的网络化进程,并处理好隔离与连接的正向转换。

(三)学会“听”与“说”,提高主动作为的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借助网络实现了无限空间的有限表达,但受疫情影响,网络的情绪化表达现象值得深思。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互联网上的任何帖子,无论作者的意图如何,都变成全球传播海洋中的漂流瓶,这种信息容易被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接收和再处理”。人们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会在虚拟空间中形成意义再生。“全世界都在说”的社会景象,一方面凸显社会的意见表达民主化、多元化特点;另一方面也在考验着大学生的“倾听”意识。

网络虚拟社群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讨论呈现出“各说各话”的现象,疫情期间的物理空间封闭促使人们选择在网络空间里进行自我表达,以恢复社会角色。网络重新建立了疫情期间的社会连接,纷繁错杂的真假信息混淆了大学生的视听,面对社会热点话题,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大学生在进行话语表达时还需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学会正确“倾听”和准确“表达”。

高校要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一方面根据大学生心理规律特点和每个阶段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善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弘扬心理文化,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断增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可以自建交流平台,提供机会让“大家说”。例如,举办“感恩成长日记”比赛,让学生用文字的方式书写自己疫情期间的心理成长历程;以宿舍为单位举办“防疫讯息我先知”分享会,这样既能让学生规范生活作息,满足他们“说”的权利,又能正确传达防疫信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學生学会如何“倾听”,通过“说”与“听”的相互交替,培养学生的理性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做到疫情期间不附和、不盲从,提高分析信息和判断真假的能力,理性认识疫情,维护社会稳定。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在数字时代需要正确“听”与“说”,从而提高主动作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磊.社会减速与媒介时间性[J].全球传媒学刊,2020(2).

[2]梁世钟.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2010(4).

[3]DAYAND.Conquering visibility,conferring visibility:visibility seekers and media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3(7).

[4]李吉,刘宁,谷鑫,等.新时期大学生共情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5).

[5]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6]卡斯特.传播力[M].汤景泰,星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张千(1995— ),湖南临澧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级,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思政教育;莫强安(1990— ),贺州昭平人,大学本科学历,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机关党建。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疫情防控大学生
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制胜机理
2013~2018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梁山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关于埃博拉病毒预防控制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