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2-05-30 08:31马淑裴
南北桥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组工作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摘要 ]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改善,对于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少数民族院校引入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民族意识,创造性地探索民族院校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化教学实践。小组工作模式提高了学生对教育锻炼模式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民族活动的积极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 关键词 ]小组工作;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獻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3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自身需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之外,高校还应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在思想层面,要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民族意识,加强民族意识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感知,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使之更好地投入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此外,报告还指出高校大学生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及实践路径探索与发展亟需提升,现有的教育工作模式是传统和僵化的,教学形式简单,内容死板,成效差。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入手,对团体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的引入进行了研究,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社区意识,探索大学生民族社区意识形成的教育实践新途径。

1    小组工作介入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1.1  小组工作介入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高校大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民族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1]。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中国民族意识的教育实践。针对民族高校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使民族高校大学生在民族关系、民族矛盾等问题上能够有方法、有对策、有效地解决。

民族意识建设是高校解决学生民族问题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新兴力量,促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工作[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采取多种实践与理论并存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

1.2  理论依据

1.2.1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关于生物体内部学习过程的各种心理学理论,如信息、知识和经验的获取和记忆、灵感的获取、观念与概念的关系以及问题解决等。认知学习理论家包括德国格式塔学派、瑞士皮亚杰学派、美国布鲁纳学派和奥苏贝尔学派的重要代表。这一理论符合培养智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论,更适合解释较高的认知能力。根据认知理论,我们应该改变认知模式,改变错误思维,正确控制行为。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埃利斯提出的ABC情感理论模型。它强调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但必须在因果关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即“我们的信仰或我们对情况的评估和解释”。个体首先对认知进行解释,如果解释合理,就能产生正常的情绪与规范的行为,如果解释不合理,则会导致失常的情绪与失范的行为[3]。

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群体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形成观点、提高学生的知识意识和理性认知理论。因此,学生要从理性的角度、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体验,结合小组工作的实践,理解并深化对“中国民族社区意识的形成”的理解。这表明学生对一些问题有着深切的关注和相互认同,对社会的归属感也逐渐体现出来。中华民族意识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2.2 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对人们内在力量和强大资源的审视。这意味着在帮助他人时,我们需要关注人力、资源和环境,而不是人类问题和疾病。优越感的核心是相信个人技能和内部资源能让他们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组工作者以优势视角为主,作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意识的实际活动的一部分,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民族特色意识提高小组,提高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了解。

2   “团籽同学”成长小组方案设计

2.1 “团籽同学”的由来

将小组工作方法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团队影响力和独特的工作实践形式,带领团队成员提高中国民族团体意识。改变原有的非理性认知,引领组员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思想信念,进一步探索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开展成长发展教育小组名称“团籽同学”,寓意小组各不同民族的成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提升共同成长。

2.2  分阶段实践

自2021年3月28日至2021年5月28,共进行七期小组活动,实践内容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每期活动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出准确解读,活动举办前期召开工作人员会议,确定活动主题、内容、时间、地点等方案,并对小组活动中的具体游戏提前演练,最大程度降低错误的发生。活动中期由主持人把控全场,其他工作人员辅助完成,各司其职。活动结束后全体工作人员做整期活动反思并完善活动记录。每期活动都回顾上一期内容,加深组员记忆,并在活动结束时商讨下期活动时间。每期活动内容如下:

3   “团籽同学”成长小组实施效果

3.1  项目实施中探索深化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之一,本项目在以小组工作介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研究的同时,又从小组工作的特点出发,探究小组工作在意识提升项目中的主要作用。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工作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再融入项目内容,一般由小组领导者组织进行相应的活动,多数侧重于组织领导。而此次项目中,小组领导者以组员为中心,从多角度激发组员兴趣,内容与形式也由组员商量讨论而成。

在小组活动的前期,小组领导会用两到三期的活动对活动进行相应的介绍,在组员充分了解活动主要内容后才实施,整期活动完成下来,组员对此次活动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小组工作新的尝试给予肯定,也使组员更想去尝试这种方法。但是这一次的尝试是在征求组员同意以及做了准备工作才实施的,探索的道路依然在继续,从实践中探索深化小组工作方法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3.2  丰富并具体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形式

在进行小组活动之前,小组领导者商量并讨论如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有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其记忆形式及丰富其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离不开”、爱国主义、“五个认同”等内容。在这里,我们将“中华民族意识”分为三个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连起来便是“认识主体对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这一客体的综合感知和评价(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内容的实现形式上,小组领导者采取“客随主便,主尊客意”的原则,采用了小组工作游戏的形式,设定每期活动目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融入游戏中,从传统游戏中结合时代特色,从身边的故事出发,在交流中穿插个人经历与想法,丰富并创新形式,从小组活动中体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

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小组工作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实践是一个学科结合与教育创新的突破和进步,小组工作的成员与小组工作领导者之间相互支持与帮助,结合专业技能,实现小组成员的成长与社会工作者能力的提升,同时还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的创新,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提升大学生专业化水平,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次招募的組员虽然同属一个民族院校,但异质性较强,组员分别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等,此次实践项目既区别于学院内部实践,又能锻炼并检验小组领导者的专业水平。以认知理论等理论为支撑,从理论出发探究提升专业化水平及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不只是教师授课和专业实习这两种渠道,自我实践探究是必不可少的提升专业化的渠道。在此次实践项目中,不论是小组领导者还是协助者,都在这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提升了专业化水平,组员更是在小组领导者的组织与交流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深刻的认识。不论是用分解法去理解其涵义还是从游戏中体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获益匪浅。这也为之后进一步探索小组工作介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形式打下了基础。

4    讨论与总结

随着社会工作逐渐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最常用的三大方法被运用到不同场域的服务中。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将小组工作的服务方法运用到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服务过程中,需要通过专业的介入措施将小组工作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同时要注意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过实践,还可以结合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和随机进入教学模式融入小组工作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将教育学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和民族理论合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团体为基础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必须结合已累积的教育经验,克服陌生感,建立自信,提高团体意识,收获归属感,并从第一次破冰活动开始了解自己。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通过每一次活动、交流、讨论和思考来提高自我意识和向他人学习。小组工作有益于学生获取经验,增强民族自信,使自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提升;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学科之间搭建学科联系,探索出一套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余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点、线、面、体”[J].中国民族教育,2021(01):24-26.

[2]杨子仪.促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社会主义论坛,2021(11):59-60.

[3]杨沁蒙,郭晓蓓.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20(10):42-43.

[ 作者简介 ]马淑裴,女,云南省昭通人,西北民族大学, 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 项目名称 ]本文为2021年西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小组工作介入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2110742005)。

猜你喜欢
小组工作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