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中学习 “本”中运用 “类”中积淀

2022-05-30 08:14陆志才张燕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玩法玩具课文

陆志才 张燕芳

统编本教材让课外阅读走进教材、融入课程,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以教材为原点,如何实现儿童阅读量与质的提升?本文以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读读儿童故事为例,尝试从一篇到一本,再到一类,层级推进儿童阅读,帮助学生产生兴趣,养成习惯,习得能力,提升素养。

一、学习阅读方法,指导读“篇”

读儿童故事,学生不是零起点,教材早已在前三册的精读课文中渗透了故事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指导(见表1)。从教材的阅读方法编排来看,学生已经初步尝试运用过“看图联想说故事”“边读边思悟故事”“联结生活想故事”阅读策略。本册教材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第一单元就编排了几篇故事,学习巩固读故事的方法。

1.结合插图说一说

《开满鲜花的小路》中的泡泡提示和《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习题,都指向训练学生“看图联想说故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图片视觉化表达的特点,触发学生联想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并顺畅地将视觉思维转换为语言思维表达出来。比如在教学《开满鲜花的小路》时,教师用简笔画板书记录鼹鼠先生将花籽散落在小路上的路线图,这张图能帮助学生记住故事的经过,减轻学生机械记故事的负担,让学生能较轻松地图文结合复述故事。

2.带着疑问想一想

《开满鲜花的小路》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读完课文就能知道是花籽。顺着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真的吗?你从哪里发现长颈鹿大叔寄给鼹鼠先生的礼物是花籽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带着疑问,边读边想去发现线索。“小颗粒”“漏在来时的路上”“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文中的一个个伏笔,向学生证明着松鼠太太的猜测是有依据的。这个质疑指引学生细读文本,并养成在阅读中主动提问、思索、释疑的习惯。

3.联系生活做一做

“我们也去找春天吧!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美好的礼物”“植树节的时候,我们也去植树吧”,教材中的这些要求都将阅读训练指向“与生活的联结”。儿童故事本身就源自儿童的生活,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将自己与故事相融合、相靠近,就会发现故事与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有新奇之处,从而对阅读故事产生浓烈的兴趣。学完这几篇课文,让学生到户外找一找春天,为朋友家人准备一份美好的礼物,开展一次植树活动,都能让阅读与生活贯通、交融。

在读单篇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尝试“说说、想想、做做”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参与下,读懂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对故事中的儿童有正确的认识,对故事里的生活有真切的体会。

二、运用阅读方法,引导读“本”

在单篇课文的阅读中,学生对运用方法阅读有了一些体验,但要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还需要在整本书的阅读中不断巩固。“快乐读书吧”中提供了《一起长大的玩具》目录,就是要从学生熟悉的视角帮助他们开启“本”的阅读。

《一起长大的玩具》中收录了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12篇散文和6篇兒童故事,目录中将它们分三组编排。第一组,以“玩具”为主题,多为如实叙述;第二组,以“大自然”为主题,新奇的标题是一大特色;第三组是故事,美妙的想象是最大亮点。依据组别特点,可以指导学生在方法运用上有所侧重。

1.读玩具,介绍玩法,试着做一做

与“玩具”相关的一组散文,虽然情节性不强,但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金波笔下的玩具,现在的孩子很多没有见过,更没有玩过,然而读起来却能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让人心痒痒。阅读中,让学生依据文字、结合图片,来介绍一种玩具的玩法是学生十分乐意接受的任务。比如“快乐鸡毛”,玩法特别简单,学生对着文中的插图,或者拿一张薄纸片,就可以一边介绍,一边演示玩法。接着,再让他们照着书中说的玩法,三五人一组去试一试。学生在找不到鸡毛的情况下,会积极找寻、研究适合的替代品——纸片、吸管、塑料袋等。读“抽陀螺”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模仿完成“做陀螺—抽陀螺—赛陀螺”的过程,在尝试做一做中,感受“削”“安”“按”“拉”“抽”等动作的痛快和“噼啪噼啪响”“滴溜滴溜转”等瞬间的精彩。顺着学生的这份快乐体验,让他们动手写一写自己的玩具。比如溜溜球,玩法跟陀螺有异曲同工之处,模仿着写起来,学生一定有说不完的话。

2.读自然,感受画面,练习说一说

与“自然”相关的一组散文,写得清丽又新奇。“会飞的枯叶”“站着睡觉”“会走动的红玛瑙”,光看标题就令人浮想联翩,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带着疑问开始阅读:会飞的枯叶是什么?红玛瑙还会走动,是被施了魔法吗?走进文本,每一个疑问,书中都有一幅插图在静静地为大家解惑。在图片的指引下读文,文字和图片一样精巧鲜活。有了真切的感受之后,再请学生来交流读文之初的疑惑,学生便能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了。

3.读故事,走近人物,大胆想一想

第三组“故事”系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可爱单纯的人物形象。小雪兔、蜗牛、壁虎、小鱼、相思鸟、影子,他们都因“美丽的想象”而被赋予了人的生命,与“我”成为亲密的伙伴。阅读这样的故事,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人物,一会儿顶着“兔儿伞花”和小雪兔跳舞;一会儿钻进蜗壳,尽情读书;一会儿游在湖中,和小鱼嬉戏……读着读着,想着想着,学生开始编织自己的故事:“我”还会遇见谁?一起经历什么样神奇的事?……代入式地阅读,书中有我,我中有书;故事是我,我是故事。学生从故事中又生出故事,在故事阅读中真正享受有故事的童年。

读读、玩玩、想想、说说,文字、故事在学生的眼中变得瑰丽神奇起来,“本”的阅读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三、内化阅读方法,自主读“类”

“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另外三本儿童故事,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其儿童形象独特而鲜明,各自经历也不同,体现了儿童故事取材的广泛丰富。学生有了读“篇”和读“本”的经验积累和情感体验,对阅读同“类”作品就会产生积极的阅读兴趣和期待。此时,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自主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自主选择先读哪一本,多长时间读完一本,每一本书读几遍,读完后想分享什么,以及怎么分享……

延伸到“类”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过程自主化了,那如何了解学生阅读方法的内化程度和效果呢?读后的成果展示、分享必不可少。

1.“连环画式”说故事

《神笔马良》一书中配有非常形象生动的插图,展示活动时,可以将插图打乱顺序,请学生重新按事情发展经过依次排列成连环画,再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七色花》一书没有目录,根据故事内容组织学生编写目录,是对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能力的一项考验。当目录出炉后,可以让学生借助目录再来复述故事。

简单的几幅插图和目录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学生在讲故事时,由插图、目录处展开联想,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独特的个性讲述,学生对故事的认知、情感、态度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能体现学生阅读的成效。

2.“答记者问”想内涵

学生读完每一本书,心中势必会留下一点疑问。阅读鼓励质疑,读后组织“答记者问”交流活动,学生问,学生答,可以让学生之间加强互动和碰撞,让思维的火花在问答中闪亮。

《七色花》故事中的主人公珍妮,利用七色花实现了哪七次愿望?学生不难发现,珍妮在咒语中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回答。此时,顺势鼓励学生进一步质疑:谁还能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受到啟发,就会发问:在这七次愿望中,哪一次愿望最珍贵?最有意义?这个问题,指向了文本的思想内涵。当学生交流到“叫威嘉健康起来吧”这个愿望最有意义时,主人公珍妮无私善良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3.“写写画画”做成果

阅读分享活动,完全是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有的学生自己当起了“马良”,拿起神笔一画,演示一套化险为夷、除暴安良的妙招;有的学生通过对照阅读,发现这三本书中的故事都着了魔法,于是自编了一部魔法故事;有的学生是漫画爱好者,将故事里的“财主”“皇帝”画成贪婪的漫画形象……

阅读的分享,让学生将相对静态的阅读变成了一场动态的“阅读秀”,学生尽情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成果。

如果说“篇”的阅读算微观层面,在“篇”里学习积累方法;那“本”的阅读就是中观层面,在“本”里实践运用方法;而“类”的阅读则属于宏观层面,在“类”里内化方法生成能力。“篇—本—类”阅读体现了层级有序的思想。阅读无止境,要真正实现扩大阅读量的目标,在学生完成“快乐读书吧”的保底阅读之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其他同类作品,比如《没头脑和不高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丁丁历险记》《葫芦兄弟》等。■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江苏镇江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玩法玩具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零跑的新玩法
创意玩法
平衡玩具
背课文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TPP的新玩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