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锦涛
众所周知,地理思维是学生实现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有效因素。当学生具备了地理思维能力,就能够对于地理现象有更为全面和系统性、科学性的认识。现阶段,在实际的初中教学过程当中,很多教学方式常常会存在欠缺,学生只是简单地对于地理知识进行背诵,而不注重对于效果的实现与思维能力的锻炼,这种教育是不满足实际教育所需的,也无法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我们应该对于整体的教学环节给予足够地深化和研究,强化学生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其后期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关人员应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1.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不充分
初中生常常会认为初中地理只是教学过程当中非常普通的学科,认为该学科只是初中阶段兼顾学习的科目,其并不会对于生活和后期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学习更多属于敷衍的状态,甚至是对于簡单的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
1.2学生对于地理学习兴趣不足
初中生处于初步接触地理学科的阶段中,虽然地理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很多地理知识理论常常会有很多专业的地理要素和知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抽象性较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很难将其充分地具象化,因此会加大学习的难度,学生的地理成绩也将很难得到提升。常此以往,由于地理知识难度日益加大,并且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将无法建立科学的系统性思维,进而降低学习兴趣。
1.3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局限
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和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很难将这种教学理念与具体教学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有很多教师依旧为了把握课堂的节奏而采取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很难对知识进行主动性思考,无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很多教师虽然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意义起到积极作用,也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例如通过多媒体来对于相应的地理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展示,但是该技术的应用只是对于教材内容的动态展现,仍然具有教学方法的局限,并不能够从地理元素和地理思维、培养要素等多方面出发,长此以往,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并不会对于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充分思考。
2.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
2.1通过直观化的教具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当中,空间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指能够结合地理事物所呈现的具体形象来进行具有空间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普通的想象和联想,也可以是通过地图或者是地理的图像来获得。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这种地理思维,教师应该善于应用直观化的教具,例如在学习其中度量的素材和模型时,使用地理模型——地球仪以及地理挂件、多媒体等,这些要素都能够将抽象的内容进行更加具体化的解析,使得学生能够加强认识地理知识,并且通过这种直观化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有助于其想象空间能力的提高,思维也将有较强的积极性和活跃度,有助于对于相应问题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的轨迹照片,在照片上有北极星和某行星的运动位置,紧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位置进行照片读图,结合图片的内容理解课本知识,再结合地球的自转进行认真地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从侧面来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又是如何呢?从而得出“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一结论。在学习地球大小的数据时,最形象的办法就是直接展示地球仪,用直观的教具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种应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的动态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地球在运动过程当中,其所形成的空间形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2通过疑问教学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逻辑思维其实是非常抽象的,其需要学生能够针对形式化的结构来不断地深化地理知识理念,从而进行主动性的思维探究过程。这种具体的思维形式通常以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进行展现,当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从内在联系角度上找到事物之间的发展本质,并且对复杂关系进行系统性地分析和科学梳理,探究出这些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主动对于地理知识进行探究,深入研究地理知识,并不仅仅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地理解知识,而是更深层次地探究理论背后的意义。例如,在初中地理课本当中有“自然灾害”这一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从地理逻辑思维的角度认识并判断自然灾害,教师可以结合身边发生的实例,如百年一遇的龙卷风事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人员受灾情况,通过相关新闻或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我国常常会发生哪些灾害,这些灾害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哪些负面后果和影响。当学生有了这样的兴趣进行探究以后,就会加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与地理知识探究的兴趣。在此情况之下,教师引入如何去对自然灾害进行判断,以及对什么是自然灾害等问题进行不断深层次地剖析,让学生能够找到判断自然灾害的因素和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去设置疑问,对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拓展。例如,为什么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有的地区多发旱灾,有的却多发洪灾?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发生不同的灾害情况?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内容,对于此原因进行解析,这样就能够从逻辑发展的角度上,充分地将本节课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延伸,有助于学生对于地理知识进行更为广泛地逻辑性思考。
2.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帮助学生增强创新能力
在地理思维当中,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对于新事物的思考方面。在地理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能力,使其能够探究新的课题背后的意义,并且积极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现更多的新事物。在培养学生形成地理创新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开设更多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在丰富的课外活动实践之中进行创新思考,从而为其地理思维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水资源》这一课时,传统的教学受限于狭小的教学空间,阻碍了学生对于水资源知识深入学习的机会,为此,为了突破局限,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播放我国各省的水资源总量情况,让学生通过可视化的数据直观认识到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缺水等问题;其次,在水知识和理论的简单引入之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且让每个组成员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从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将探究式的不同学习任务分配给不同小组。例如,整个任务流程可以涉及到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及摄影和撰写等,然后让学生能够实地走访国土局和水利规划局等政府部门,并且通过对当地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等多种路径,以及访谈居民对于水资源的认知和其对于水资源使用的心态角度出发,让学生在系统性的实践活动安排过程当中,加深自己对家乡水资源的认知,也能够通过别人的视角,认识到水资源其在发展过程当中的价值以及当前某些地区在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在与多种多样的人群进行交流和资料收集过程当中,也能够启发其产生更多的灵感,不断形成创新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去中心化,传统教学中偏向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去中心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之下,更应该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角色,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案例讲解,并且对于自己的知识进行总结汇报,不断地纠正错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相互点评的方式来不断地提高彼此的成绩,打破传统教学过程当中的不足,使得这种教学更加具有价值和意义。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在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主动探究分布特点,并让学生上台讲解和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学生在这种积极自主的探究过程当中,也会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深入吸收,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4充分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学会辩证思考
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也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完全具有定论的,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喜欢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对知识进行学习,会误导学生的认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具有自己的内在思维,在学习时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对问题进行辩证性地思考,这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更为灵活的运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当中,不能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能够不断对问题和理论进行拓展和研究,对地理事物的概念和事物的理解等进行透彻地分析,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去吸收地理知识,并且能够在后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气候》这一课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八大菜系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川菜重麻辣,粤菜以酸甜、味淡清鲜为主,鲁菜重咸鲜而苏菜咸甜适中?紧接着展示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及中国降水图,引导学生一探究竟。结合图像不难发现四川盆地降水较多,气候湿热,当地人湿气较重,所以喜食辣椒,因为辣椒有除湿的作用,故川菜以辣为主;再来看粤菜,粤菜分布区普遍高温,降低了人体的消化功能,酸能促进食欲的增加;而鲁菜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区,降水较少,空气湿度小,人体汗液蒸发量较大,带走部分盐分,需要补充盐分,故而口味偏咸;苏菜气候中正平和,降水适宜,故而咸甜适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角度来认识地理环境对不同菜系口味的影响,从而认识到《气候》这节课的地理知识点,从而加强对于地理思维的深入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堂之上有效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非常有助于其成长,而且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所在。为此,应该充分地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工具以及教学路径、教学模式角度不断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使得学生的综合性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而且在此教学过程当中,要认识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路径的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当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地调整和不断地优化,进而不断活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思维,为其后期的地理知识学习创造更多积极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