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引言: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行掌握知识的一种能力,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同学能够有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能力[1],而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前提。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办法,教学应当是动态的,而非静态,只是结果会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世界当中,为了学生都想学、都会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渐渐引导学生去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并领会学习规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的以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却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最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达到目标。一般而言,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理解多数停留在翻翻书的阶段,因此难以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自主学习培养的初级阶段,老师可以选择和学生一起自学,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并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精髓,并且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引导学生去翻看书本内容的同时,提出“時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有什么特点?”然后和学生一起在课本里面去圈出时针、分针和秒针相对应的描述内容。随后,可以提出观察性的问题,让学生观察课室里面的时钟,并且询问“是时针走得快还是分针和秒针走的更快,尝试总结一下他们之间的规律?”在问题提出以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走一圈为单位去描述时针、分针和秒针之间的规律,最终将总结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大致了解自主学习的办法,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老师应当要正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以及渊博的学识,让学生愿意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当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以情感去打动学生,以知识探索的乐趣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投身到知识的探索之中。除此以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多发现,多鼓励学生,并且以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一点的进步,以此提升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且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调动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是将知识与生活连接在一起,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所学习的知识能够为生活所用,如此一来,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会愿意去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的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将学习的主阵地转移到课本以外,在课堂内教导学生认识尺子上的毫米、分米以后,带领学生去量自己的桌子、自己的书本,甚至让学生走上讲台,去量讲台四边的长度,通过这种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并且告诉学生量桌子的长度的好处等,让学生了解测量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在后续的新知识的学习中,他们也会愿意去寻找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以此达到提升自主学习的目的。
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老师必须要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如此才能真正将自主学习刻在骨子里,才能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预习并列出学习大纲,在课中,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后要求学生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将自主学习的思想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形成固有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在学习以前,先针对课本进行预习,并且尝试写出课本学习的框架,然后再在课堂上对比老师的教学框架,思考有何不同。
总而言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构思,长期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主动去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鸽.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DOI:10.27410/d.cnki.gxbfu.2021.002136.
[2]本如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知识文库,2022(10):70-72.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 席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