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小学英语教师开始对英语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形成了全新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对应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为题撰文,提出一些策略性见解,供广大同行参阅、分析。
关键词:小学英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精神认同和文化理念,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巨大的传承价值和弘扬意义。在人们的印象里,小学英语是一门典型的“洋课程”,似乎和中华传统文化没有丝毫关系,更谈不上以之为载体去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这当然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识。广大小学英语教师要发挥英语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将英语课堂打造成引导学生了解、认同、践行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阵地,同时实现英语课程教学维度的实质性提高。
一、在小学英语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价值取向的正向引导
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本性,社会意识所能产生的影响相当有限,最需要得到外界的正确引导。中华传统文化中饱含着先民们美好的道德追求和明确的价值标尺,这些均有助于引导小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明确地接触并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使自己未来的价值观念构建获得正向引导。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26个英文字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英文字母和汉字放在一起作比较,通过对字母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对比来凸显两种语言的独特魅力,并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悠久历史,还可以介绍一些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以此来激发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具象塑造
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价值观”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虽然很多小学生知道一些正确价值观念的粗浅内涵,但是对于在日常生活当中该如何去践行这些内涵却缺乏详细的认知。杰出历史人物的故事是引导学生了解正确价值观念具体体现的绝佳素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这些传统文化内容,既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富有感染力和真实性的故事,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什么才是有道德的人”这一问题的答案,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具象塑造大有裨益。
比如,在“Good Behavior”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Good Behavior”这个主题,将一些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历史人物介绍给学生,如“闻鸡起舞”的祖逖、“洗笔染池”的王羲之以及“锥书而读”的康有为等,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来表现我国传统文化中“勤”的内涵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一个具备“勤”之美德的人到底应该具有哪些行为表现。
(三)有利于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丰富
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不是一条“单行道”,它包含很多丰富的含义,对于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将正确的价值取向灵活地代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也缺少对正确价值体系的充分认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一套完备的传统道德体系,涉及众多传说故事、文学作品和节日活动。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教学“Family”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入“鹿乳奉亲”和“孔融让梨”这两则体现传统孝悌文化的故事,教给学生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的道理;在讲解“Nice to meet you!”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管鲍之交”“伯牙绝弦”等体现朋友之间真挚情谊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二、在小学英语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依托教学内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教学内容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将课程内容理解得更深,还能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在帶领学生学习“Birthday”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除了要对课文中的“cake”等“洋食品”进行介绍,还要根据学生学过的“noodles”这一单词来讲解国人过生日吃“寿面”的习俗以及这一习俗的由来和讲究,同时还可对“noodles”这种传统食物的发明和演变过程作一番简单的介绍,从而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和庆生习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依托教学形式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1.借助艺术载体进行课程教学。在小学生的认知里,英语学习似乎只是“读读单词”“写写句子”,长此以往,必然会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乏味、无趣,同时也限制了英语语言多元表现力的彰显。对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符合学生们兴趣取向和认知能力的艺术形式来呈现知识内容,可在这些艺术形式当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一边让学生通过这种更加新鲜、多元的渠道获得良好的课程学习体验,一边使学生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对传统文化魅力的领略和感悟。当然,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具体艺术作品的遴选,不要因作品的格调过高或过低而产生负面的反作用。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Seasons”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内单词、句法等基本知识的讲解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学生一起欣赏诸如《阳春白雪》《夏韵十六韬》《关山叠》等表现四季之韵的传统乐曲,或者以《富春山居图》《快雪时晴帖》《寒梅图》等为代表的彰显四季美景的传统水墨画作,从而让学生对传统艺术作品中独特的季节之美产生深刻而灵动的印象。倘若学生的能力足够的话,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利用课下时间试着模仿上述作品创作自己的小作品,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美景融入其中。
2.借助游戏载体进行课程教学。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时常可以在参加这类活动时焕发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悟性。小学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意愿来设计、组织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并在游戏中融入一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边玩边学的状态下自然地实现知识积累、技能掌握和传统文化的有机吸收,最终达成优化、巩固课程教学和传统文化渗透的目标。
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信息理解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I get it!”的游戏:教师将学生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两名代表参赛,代表中一人背对黑板,另一人面对黑板;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随机展示一件学生在电视剧中见过的古装,面对黑板者要在不做动作的情况下单靠语言描述来引导搭档猜出这种古装的穿着人群或场合;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者可为本组积一分,最后积分最高的一组为优胜者。
3.借助实践活动载体进行课程教学。“实践出真知”,没有什么能够比实践活动更能让人形成深刻而正确的知识印象的了。小学英语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设计、优化一些具有引导性和参与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获得验证、运用既有学习成果的契机,并感受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此外,小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将这些活动和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同时具有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的作用。
比如,在完成“Travel”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来到郊外开展踏青活动,一边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一边放放风筝、采采标本,同时向学生介绍“踏青”这种活动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含义,还可介绍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所留下的关于“踏青”的诗词名句、传说故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带上一些塑料花瓶和筷子,在闲暇之时和学生玩一玩“投壶”这种传统游戏,进一步增强踏青之旅带给学生的乐趣。
4.借助生活活动载体进行课程教学。小学生虽然还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对于他们而言犹如一只“万花筒”,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生活经历以及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入、挖掘一些富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事件、活动或现象,将之作为开展英语知识讲解和传统文化渗透的双元载体,从而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情趣的“加持”下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领悟传统文化。
比如,在进行“Spring Festival”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出现的场景和活动,回忆一下自己和家人一起欢度春节时会做什么,有过哪些愉快而难忘的经历,如“Eat dumplings”“Light firecrackers”“Past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等,而后教师将这些春节习俗的由来、寓意以及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春节习俗向学生作一番介绍,引导他们感受其中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
(三)依托教学拓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对新鲜的事物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尝试欲。而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一本薄薄的英语课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承载的,需要借助更多的文化载体才能够让学生们一睹其万千风采。因此,小学英语教师不妨在完成课内讲解任务的基础上,有目的地为学生补充一些课外文化知识,同时在挑选课外学习资源时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也深化了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知识的融合,同时实现课程教学维度的实质性提升。
例如,“Family”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一些亲属称谓的单词后,利用课尾时间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不同亲属的独特称呼以及这些称呼的来由,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对传统“孝”“悌”道德的講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和家人之间所发生的温馨往事、温暖回忆进行深入体会,使之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在思想道德层面受到传统文化的正向熏陶。
除了上述策略之外,小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借助环境教育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学生们经常活动的一些场合环境中融入一些同时具有英语文化和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如一些经典古诗词和它们的英文译文或者体现出中西方餐具、服装、礼仪对比的人物贴图等,从而对他们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但同时也是为了传承;是为了开拓,但同时更是为了弘扬。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充足的传统文化元素,学生才有可能成长为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早日实现的栋梁之材。小学英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融入、渗透和解读力度,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全面、灵活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认同传统文化的理念,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继而为学生将来更高阶段的文化学习和综合素养提升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策浅析[J].校园英语,2021(46):240-241.
[2]吕晓娣.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21(8):69.
[3]吴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考试与评价,2020(7):35.
[4]王少青.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实践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18):178.
作者简介:顾荣(1984.10-),女,山东省新泰市协庄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