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探索

2022-05-30 05:48肖芳徐颖龚玲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政教育

肖芳 徐颖 龚玲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激增,导致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产生。文章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江西省大学生公益助学项目“青鸟课堂”为例,重点从本土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角度入手,通过梳理“青鸟课堂”从发端至今的八年演变与发展,归纳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此项目的系列活动,展现本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特点与成效,并针对发展现状对如何推进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帮扶工作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以期探索出一个更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本土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

[关键词] 思政教育;志愿服务;公益项目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具有长期性、差异性、复杂性和个体性等特点。在多方参与的志愿服务主体中,大学生在留守儿童帮扶工作中更具有可持续服务、科学教育、精准指导等天然优势。近年来,参与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无论在服务规模还是服务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留守儿童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影响了工作成效的整体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

从内容上来看,大学生对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主要聚焦在课业辅导和物资捐赠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绪引导与体质发展等方面的关注不够;从形式上看,大学生志愿者更多利用假期或重要时间节点(如“雷锋月”、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短期的探访和教育关爱等系列活动,甚至在寒暑假出现“井喷式”“集中式”教育关爱活动的现象,形式相对单一。

(二)工作系统性与稳定性不够强

大学生志愿服务留守儿童活动时间较为集中,日常参与度偏低,特别是能够长时间连续、系统开展的活动不多,整体深度和内涵与现实需求还有差距。同时,大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阶段,许多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不够成熟,意志力、自我控制力也各有差异,容易出现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初始阶段热情较高,而随着服务深化,特别是遇到实际困难时,由于自身心理准备不充分等产生倦怠甚至放弃心理,造成团队整体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团队管理及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主要挂靠在各自学校的学生会及校团委下,活动项目、人员组织、时间调配和工作经费都要根据实际随时调整,并报请相关部门审批,缺乏统一规范的团队管理体系,难以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同时,虽然大学生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青年群体,但在留守儿童服务方面的技能还不够全面,特别是对异质性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从留守转流动等)的了解程度不高,本身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亟待提升。

(四)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具体

不同志愿者团队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服务,方法不同,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能完全发挥出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专业技能与个人素养优势,对志愿服务开展的实效性也无法进行科学的跟踪问效和评价反馈。

(五)经费保障能力有限

大学生自身筹集资金能力有限,志愿服务的活动经费大多来自学校或政府的财政拨款,少部分通过从社会中筹措获得,既不充足又不稳定。不少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费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开展工作时常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六)志愿服务合力不够高

在实际志愿服务过程中,主体间的协同配合和优势互补不充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集中统筹、分工互助的合力尚未形成。

二、“青鸟课堂”公益助学项目的发展与探索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青鸟课堂”公益助学项目(以下简称“青鸟课堂”),是由大学生自主发起的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组织,从2013年成立至今,长期致力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

(一)项目背景

2013年,在修水县关工委、修水县图书馆和修水县爱心联合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鸟课堂”公益助学项目正式启动。一批修水籍大学生志愿者秉持“服务学生,奉献家乡”的服务理念,通过“青鸟课堂”,坚持定期通过课业辅导、安全教育、心理辅导、思想引导、情感支持等方式向各教学点开展留守儿童助学服务,逐步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公益项目活动运营体系。

(二)主要做法

1.构建规范化三位一体服务模式。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解决留守儿童助学活动的组织、场地、经费等问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为开展长期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资金支持;努力搭建公共平台,致力于为帮扶留守儿童的大学生提供政策解读、实践培训和任务指引等方面的精准指导服务,助力提升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成效,形成了资源完备、机制配套、分工明确的“政府—社会—志愿者”三位一体的服务保障模式,为整合各方力量,积极构建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相互配合、密切协同的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打造本土化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开展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时间效率、经济成本等问题都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考量。由于地缘优势,本土大学生在资源分配、人力调整、工作推进等方面都优于外地学生。“青鸟课堂”坚持“青鸟踏沧浪,携爱归故乡”发展理念,向全国本土大学生发出号召,邀请各地本土大學生返回家乡参加志愿服务,组成了一支稳定性强、工作热情高的志愿者队伍。

3.建立精准化的教育课程体系。“青鸟课堂”以系统解决留守儿童最现实、最迫切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了文化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四大课程体系,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业辅导、未成年人“安全五防”(防校园暴力、防意外伤害、防性侵、防自然灾害、防拐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手工、才艺等个性发展方面,努力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安全意识、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青鸟课堂”结合地方实际,推出革命老区红色精神传承教育系列活动,多次将课堂搬到当地纪念馆,带领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打扫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让学生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引导青少年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4.创新社群化的组织管理机制。项目团队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管理便捷的优势,设计开发“青鸟课堂——携爱筑梦留守儿童之家”微信小程序,搭建起社群化的管理平台,开通志愿服务活动申报功能,实行志愿服务地域化选择制度;开通平台热图动态展示志愿者小分队分布和服务活动功能,实时跟踪青鸟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开通志愿者个人参与服务活动和工作时长统计功能,根据系统自动积分对志愿者进行评级、评优;开通志愿者论坛、志愿者服务记录统计等功能,主动公布个人工作成效,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给予相应奖励等。

三、“青鸟课堂”公益助学项目实践经验与反思

“青鸟课堂”用持续、稳定和切实的成效充分证明,“青鸟课堂”较好地解决了留守儿童帮扶公益活动周期短、形式大于内容等实质性问题,是一种可操作、可推广的新型大学生群体公益服务活动。尤其是“青鸟课堂”立足于本土化大学生志愿团队,科学、精准定位服务对象,整合地方资源,不但有利于推动党和国家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而且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优势,提高留守儿童帮扶教育的工作成效。

(一)坚持政治引领,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效衔接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并深入推动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留守儿童尤其是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更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重点关注的群体。“青鸟课堂”得到了江西省、市、县(区)、乡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各级有关部门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指引,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这一关键政策,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既为“青鸟”腾飞指明了方向,也为“课堂”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二)坚持统筹推进,实现事业发展与公益活动良性循环

自“青鸟课堂”成立以来,各级关工委、团委等有关部门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对“青鸟”给予了无私帮助,在探索组织结构优化、完善管理体系、改进服务项目、延伸活动内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青鸟课堂”将积极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对总体规划和内部管理进行修正,对项目结构和服务内涵进行优化,对课程设计和教育质量进行改进,不断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帮扶事业,共同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努力实现以公益促发展、以发展保公益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以人为本,精准定位留守儿童帮扶重点工作

“青鸟课堂”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在残缺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树立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理念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残缺环境”不仅仅是指家庭方面的物质匮乏,更重要的是指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思想引导、品质培养等精神层面的缺憾。“青鸟课堂”注重综合开展课堂教学、体质锻炼、心理辅导等,同时更加努力从活动整体设计中深挖内部潜能,拓展服务职能,将帮扶从单纯服务孩子本人,逐步向以孩子为核心的家庭辐射,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联系,指导家长关注孩子内心成长,引导孩子理解父母关爱之情,搭建起家庭精神建设的桥梁,最大限度地将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环境缺憾补齐补全。

(四)坚持依法履职,切实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依法维护和保障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对象的权益,不仅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还是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看到,“青鸟课堂”志愿者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高校,每个人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对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项目的衡量、评判标准不统一,特别是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期间自主权、知情权、享受安全保障的权利、人格尊严及个人信息受保护等方面的期望值不尽相同,导致一些团队在筹建初期,往往因成员个性差异或者思考维度差异而引发矛盾,一些志愿者失望而去,留下的志愿者也对“青鸟课堂”发展持观望态度。“青鸟课堂”对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各项志愿服务项目逐个进行风险评估,依据风险等级推动地方为大学生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从根本上消除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使大家能够全身心投入具体工作中,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归属感和信任感,进一步增强了各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青鸟课堂”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推广的启示

(一)强化组织管理,健全志愿者招募制度

建立“总负责—教学点—志愿者”三级垂直管理体系,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定期对内部制度和监管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提升人员招募和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团队建设,丰富公益培训内涵

在发挥本土大学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退休教师、民间艺人、优秀志愿者、有关公益人士等方面的力量,挖掘当地民间艺术、农耕文化、红色革命、英雄人物等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料,共同参与团队培训工作,指导活动开展,不断丰富培训内涵。

(三)加强前期调研准备,保证服务活动质量

深入有关社区(村組)了解调研当地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走访活动地点了解场地情况和设施,提前进行课程设计和活动安排,坚持去形式化、去空洞化。

(四)搭建三方平台,形成有效沟通

通过微信群构建“家长—志愿者—社区(村组)”三方交流平台,发挥“青鸟课堂”志愿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推动家校共育、校地共管常态化。

(五)提高法治意识,加强服务保障

按照《志愿服务条例》的有关规定,落实项目风险评估机制,明确项目开展前、中、后期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须知,积极鼓励地方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如实记录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情况等信息,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等材料,保障志愿者的权益。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思政教育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