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语境下高职影视文学美育路径研究

2022-05-30 05:15:01潘媛媛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美育

潘媛媛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作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中的一环,必不可少;将文学影视美育类课程落实在“双高”人才培养方案中势在必行。文章从高职院校美育通识课程现状出发,探究了美育通识课评价应 “文化育人”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并提出了交通类高职影视文学美育体系建设路径,旨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文化自信;影视文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173-04

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要开展新时代教育评价视野下高职美育课程建设,首先要号脉目前高职美育课程现状,再对症落实方案。

一、高职院校美育通识课程现状

“随着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职业院校不断发展壮大。”[1]新时期,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各高职院校立足地方特色,以培养与地方发展需要相应的合格人才。在此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立足当地民族特征,加强美育通识教育,以使所培养人才能全面均衡发展。早在20世纪末期,为加强美育,国家便出台了有关规定,例如1998相关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近年来,在民族地区的交通类高职院校,人文通识课程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认识

民族地区的交通类高职院校,虽然定位于促进职业教育和民族发展,但将民族与美育通识课程教育相结合依然缺乏优秀案例。有部分交通高职院校甚至把美育课程等同于人文教育,相应地,认为每学期组织两三次“美学讲座”“文化经典”或者“艺术鉴赏”就达到目的了,甚至为了不占用课时,简单地将人文通识课程分化在创新创业或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忽略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化育人双向互动。美育不应该停留于内容灌输,更在于启发思想,激励心灵,涤荡灵魂。

(二)课程体系目标设置不合理

因为观念不健全,认识不到位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大多数理工科高职美育通识课程体系目标设置不合理。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实施的指南,是构建科学、合理、全面课程体系的前提。

(三)课程体系结构不健全

与课程体系目标设置不合理相对应的是课程结构不健全。美育通识课普遍存在课程性质不一,同一所院校的不同专业总课时不一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课程体系不完善[2]。

鉴于以上状况和现实制约,高职院校想要走出特色之路,完成高质量职业教育和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不能忽视通识美育的重要和实际建设。

二、美育通识课评价应“文化育人”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高职院校通过美育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采用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两条腿”走路,使高职生对党的发展历程有直观形象认知、感性认识及各种情感活动体验三重内化,从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可行”,最终于青年学子心田撒下种子,使其不断检视初心,升华理想与精神信念。从文化内容上来,美育通识课与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专业特点等文化教育存在很多联系,比如文学影视欣赏课程中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解读、“影视中的党史”教育、文学中的国家发展史等,因此,把党史教育融入高职的美育通识课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达成“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文化”与“专业”的双融通。

美育通识课是以美育素养研究为教学核心、以自主创新能力素质培育培养为教学重点、以促进中华优秀民族传统宗教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发展和当代艺术思想经典文化教育研究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公共文化教育课程。若单纯以拿学分或者课程绩点为目的学习,内驱力不足,高校应在美育课程中落实“思政”点,设计教学环境和课外实践,以文化人对高职生开展赋能教育。

在美育通识课中,高校应打破“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的考核模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沦为“考试的机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构建基于作品考试的“师生双元动态联动”的过程性评价机制,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都做到清楚过程性评价的内涵,并充分发挥其优势,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明确的标准内涵、解释利用结果、设计工具方案、反思改进方案等措施,实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形成能够全面立体反映学生智育表现的雷达值,提升学校教学评价水平。为改变广大师生对美育功能认识不足、校园美育资源较少、美育评价标准不明确,以及美育课程以理论讲授代替审美感受、以终结性考试代替审美体验的不科学做法,高校应依据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美育“四触——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认知规律,通过构建“一体两翼四触”美育评价方法,在学生综合评价雷达图美育维度中赋予分值,推动形成“一体两翼”校园美育格局,达到以美怡情、以美润心、以美修身的大学生美育目标。引入学校、社会与个人三方评价主体,形成“三方联动、三阶递进”的动态评价方法,建立健全“监测—反馈—导向”的良性动态评价机制,使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同时,高校应运用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有机融合的多元评价标准,探索建立“德育+美育”双管齐下的教育增值评价模式,搭建信息化可视化的评价平台,形成公开、客观、可信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觀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美育工作格局;实现美育课程专题化、实践教学任务化、考核评价多元化,全面提升美育的工作质量[3]。

三、交通类高职院校影视文学美育体系建设路径

交通类高职院校应围绕“双高”“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为抓手,通过破除“唯分数”、考核评价单一等不科学评价方式,面向职业院校学生通过构建德智体美劳评价方法,在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上实现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的新突破。

首先,构建中华优秀艺术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素养能力目标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以美育涵养人文精神,推进艺术教育线上+线下双板块体系建设。交通类高职院校应实施“双板块交互并行”教学,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探索研究职业教育中艺术文化教学规律,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艺术文化的学习、交流与传播平台。为准确把握艺术教育教学中共性和独特风格,根据美育的层级功能,将艺术课程体系划分为线上、线下两大板块,促进艺术和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为交通强国发展注入活力。

其次,以“工匠精神”为抓手,“美”心铸艺魂;围绕“课程思政”,开展影视文学美育类课程的“三教”改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解决礼仪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落实这一要求,高职美育课程需要强化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认知,让教师回归课堂,让教学回归知识,进而促使课堂教学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终极价值取向。

1. “双师型”教学团队整合策略设计

交通类高职院校应组建一支跨专业、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以通识课程教师为主,相关专业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教学骨干和富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人员为主要成员开展艺术课程体系研究和交通美育课程建设;在美育课程体系提出“四度”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开展“四位一体项目化+线上线下双课堂”教学模式,促成“通专融通”;建立一支由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高水平的课程教师队伍,教师由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评价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激励者,让教师由知识的搬运工和包揽一切的杂家,回归为深受学生敬重的引领型、融通型、竞赛型教师。

2. 基于工匠精神培养,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教学模块化、艺术实践任务化、素质测评多元化的整合策略

文学影视的教学内容决不能局限于课本、教材,课堂教学结合艺术实践,交通类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沟通艺术与学生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艺术源于生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艺术活动,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校应构建交通美育教学模块:在案例积累与策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高职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初步设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30学时、2学分)”,课程设定分为两大项目: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体验。

其中课堂理论学习内容(占20学时)以五大模块为主:审美导论、美术、书法、音乐和影视,符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教学模块化、成果导向、赋能学生技能。了解美育理论的基本知识 掌握艺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发展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力、鉴赏力,认知与探索艺术在社会生活和专业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浅出地将审美融入专业理念,提升对美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课程实践体验(占10学时),初步设定开始课程艺术展演与艺术调研形式相结合,以任务驱动,赋能学生艺术技能,凸显中华美育精神,检验学生的传承、创新和实践。

例如具体面对桥梁、建筑等专业的学生时,在夯实土建专业技能的前提下,美育赏析的目标是使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以及创造力得到唤起和培养,最终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反哺专业技能,个体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4-5]。

3.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视野下,提出交通美育教学通专融合理念,提出教师上岗有竞度、教学体系有尺度、通专融合有深度、教学评价有广度的“四维度”评价体系

教师上岗有竞度——教学团队成员争取“双师”教师资格证。教学体系有尺度——根据高职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就业岗位与职场需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的体系构建和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

教学体系有尺度——建立通专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标准,建立系统的影视文学美育实践体系,系统设计实训项目,通过课程诊断逐步修正与优化“三教”目标和内容。

通专融合有深度——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建立以职场情境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美育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美育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审美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8版)和《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类补充标准》(2020年修订)开展高职美育课程的体系构建和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建立通专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教学体系。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建立系统的通识礼仪与专业礼仪的实践体系,系统设计阶梯式训练任务,通过课程诊断逐步修正与优化“三教”目标和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建成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示范课。

教学评价有广度——通过课赛融合、企业调研、师生评价建立三维教学评价模式,教研教育教学成果。校针对开设的职场礼仪课程的专业和班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评价和教学督导,包括听课观摩、材料检查、学评教数据等。课题组及时反馈督导意见,定期组织教师讨论研究,同时注重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职场礼仪课程教学规范性,并根据考核评价標准,做好课程的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素质教育的针对性[6]。

4. 初步理顺交通院校“影视文学美育”类教材编写思路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通过教材建设助推教学改革,重点规划和建设体现通专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影视美育教材,使教材内容保持较高的“技术跟随度”,能够反映交通就业岗位的最新美育知识以及新流程、新规范和新标准;促进教材开发融入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7]。

高校应根据职场需要,对通识礼仪和专业礼仪采用递进式教学方法。例如建立“美育文化、专业之美、实训检测”三位一体的教材线索,让学生在课堂中首先认识职场礼仪,其次了解工作任务或活动的内容,最后进行相应礼仪的岗位任务实训,主要考查学生遵循职业礼仪行为规范的认知、实践的针对性,提高因材施教的适用性[8]。

教师应以筑牢艺术理论的基本知识,拓宽艺术审美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认知,拉近艺术与专业的共同审美纽带;注重以作品为载体,以理论为经纬,能掌握艺术鉴赏的一般方法,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与审美判断力;要鼓励学生课下善于发现美、课上积极交流美,并能在专业学习中积极自信创造美和展示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优秀的审美品位;陶冶情操、发展健全学生品格;培养具有高远性、理想性的艺术素质,具有爱国之情,民族灵魂、全球化视野、综合发展的职业奋斗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识教育于我国目前社会、文化、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新的时代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立足实际,在摸索中前进,以探究出合适路径与策略,使所培养的人才富有地方民族特色,使他们能够遵从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及核心价值观念,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将新时代的“党史教育”“价值观教育”与华夏文明文化、交通文化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特点相结合,激发学生美的追求,厚植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梁双逢. 影视艺术与高职学生审美教育问题论述[J]. 数码设计(下),2019(10):341.

[2] 王坤. 教育系統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动力因子[J]. 贵州民族研究,2012(01):84-87.

[3] 罗世琴. 通识教育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2010(05):31-35.

[4] 冯建昆,朱学文. 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46-149.

[5] 张一平.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高职美育课程改革思路探究[J]. 科教导刊,2021(19):17-19.

[6] 赵培勇,申合帅.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研究与探索——以经管类高职院校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15(07): 53-54.

[7] 裴娜. 高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美育课程“影视之美”教学为例[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02):95-97+ 106.

[8] 蔡若愚. 基于加强和改进美育背景下的高校艺术院系艺术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构想[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1):530-531.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7:54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学刊(2019年3期)2019-05-24 00:54:34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18:44:33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09:20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