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阳
在儒家文献《礼记》中有《月令》一篇,记述了每年夏历十二月的天象、物候,将自然秩序与人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记录了国家在不同时令条件下施行的祭祀、礼仪、法令等相关事宜。月令,即“以时系事”,体现了人们遵循自然节律安排社会生活、社会生产以及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思想理念。初唐的历史学家颜师古注《汉书·成帝纪》记载:“时政,月令也”。月令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简言之,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二节气为一月,三月为一季,四季为一年,一年分二十四节气,一年共计七十二候,农事依据物候进行。清宫十分重视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尤其在乾隆朝“以农立国”,在不忘满族固有生活习惯的同时,对于中原汉文化的天文立法、时令耕织、民间习俗等都悉数接纳。比如,北京故宫藏明《佚名月令图册》(图1)上面钤有乾隆和嘉庆皇帝的玺印,画面所绘内容为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七十二候,共计四册七十二开,其法是以鸟兽虫鱼、草木生态的变化等自然现象来验证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转换。每一候应均以一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七十二候的候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前者为动物、植物,如“鸿雁来”“萍如生”等,后者如“东风解冻”等。图上无作者款印,每册引首均有清乾隆皇帝行书御题,按春、夏、秋、冬四册依次为“绘具丛生”“景宣长养”“含毫布肃” “托素备成”,钤有“乾”“隆”“德日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 “八征耄念之宝”。第一册附页乾隆行书长跋(略),款署“己亥季夏月中御识”,钤“乾”“隆”朱白联珠印。清内府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太上皇帝之宝”“石渠宝笈”“避暑山庄”“宝笈三编”“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清代统治者依旧重视发展农业,重视月令规律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发展了,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以下看看清代宫廷,在康熙和乾隆皇帝的带领下,是如何围绕“十二月花卉月令”这一主题来制作衍生品的。
在我国民间传说中,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在春秋时期的《陶朱公书》已有记载。随着季节时令的更替,百花也随之变换容颜装点世间,历代文人墨客因此造就了十二月花神。以下即是几种清宫藏品的十二月花神的样式:
1.清康熙 《五彩十二月花卉盅》(图2、图3)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品,一套12件,高5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2.5厘米。一年四季,花开花落随季节变化都有时令。花开的顺序分别为:一月水仙花,二月玉兰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六月荷莲,七月兰草,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此套体现十二月份的花卉杯,各杯尺寸相同,杯上分别绘有一种花卉并配以诗文。一月水仙花,题诗“春风弄玉来清画,夜月淩波上大堤”;二月玉兰花,题诗“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三月桃花,题诗“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四月牡丹花,题诗“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五月石榴,题诗“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六月荷莲,题诗“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七月兰草,题诗“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八月桂花,题诗“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九月菊花,题诗“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十月芙蓉花,题诗“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十一月月季花,题诗“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十二月梅花,题诗“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杯子诗句后都有青花篆书“赏”字,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青花楷书二行款。此套花卉杯胎质极薄,画工精致,是五彩瓷器的精品。
2.清宫戏曲艺术中“十二月花神专用衣”
在清代宫廷中,戏曲演出在日常娱乐和节日庆典中必不可少。为此,内廷特意搭建戏台,制作戏曲服装、演出所用砌末道具,御用文人创作了许多专为宫廷演出用的剧本。清宫戏班根据角色需要,制作了一些专用服装,十二月花神衣即是其中一种。宫廷的花神衣更是远远超乎民间之价值。无论是内府衣作、皮作,还是发往苏州织造等地制作的戏衣,其工艺流程都十分严格。先由如意馆画师绘制样衣,有的样衣还要着色,然后呈请皇帝御览,得到钦准后再发往各地制办。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小张班十二月花神衣,价至万金。”足见此类戏装造价之昂贵。据《开团场题纲》记载,清宫中演一刻三分的团场戏《万花献瑞》,十二月花神下,列有扮戏人名十二位,可见每月花神由一人扮演,月月花神各不同。清代中秋承应《草木衔恩》,是二十出的大戏,其中第十九出《欣瞻景运驾星轺》、第二十出《共庆清秋呈艳舞》,皆为十二花神同台出场,立于戏台仙楼。
十二月花神衣中的《红缎绣梅鹊竹纹花神衣—一月》(图4、图5)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清光绪年制作,身长145厘米,两袖通长208厘米,下摆宽104厘米。十二件花神衣尺寸相近,略有出入。此件为大领,斜襟右衽,宽身阔袖,缀湖色、绸水袖,裾左右开,衣长及足,衬粉红素布里。领、襟、袖门、衣身两侧及下摆镶蓝缎平金梅鹊竹纹宽边,领为直边,其余为曲边。通身绣折枝梅花,点缀以竹枝、喜鹊,有“喜上眉梢”等吉祥意。右腋下有系带二条,上拴黄条,正面墨书“包头累加工金夹绣药神衣壹件”,背书“正月分”。此衣用色有蓝、月白、绿、水绿、青、藕荷等,运用了平金、缠针、平针、戗针、松针、接针等多种刺绣技术,润色丰富,绣工细腻精湛。花神衣属专用衣,为戏中花神穿用,一套十二件,代表十二个月之不同花神的装扮。
3.清宮 《紫檀框嵌掐丝珐琅十二扇屏风》(图6)
清中期,高169厘米,宽468厘米。屏风十二扇相连,由紫檀木框嵌掐丝珐琅屏心而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屏心均饰十二种植物、花卉,亦暗合十二月令。工笔花鸟图,有喜鹊登梅、荷花鹭鸶、杏林春燕、桂花山雀等。背面亦为掐丝珐琅,图案与正面完全相同。该屏风掐丝均匀,填釉饱满,色彩以蓝、绿为主,雅意清新。正反两面做同样的装饰,在珐琅屏风中罕见。其紫檀木框亦制作得极为工致,上雕夔龙、花卉,边沿嵌饰黄漆篆书“万”“寿”字,犹如贴金一般,光滑醒目。从整体来看,制作精细,工艺考究,堪称乾隆朝的优秀作品。与此类似,在北京故宫的长春宫床榻上的紫檀木屏风(图7)也是异曲同工。
4.清宫 沈振麟《十二月花神册》(图8)
这幅十二月花神绘画作品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本册共十二幅,每开一幅。推篷装,纸本均纵27.2厘米,横33.4厘米。均设色画。末幅款。臣沈振麟恭绘。钤印二:“臣”“麟”。沈振麟,字凤池,一作凤墀,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工写照,兼善写生及山水、人物,各臻其妙。供奉内廷。慈禧太后赐御笔“传神妙手”匾额。尝奉敕画马便面二叶,各有宣宗御题三字,一曰“飞霞骢”,一曰“翔玉骢”,钤有道光御用方玺。又百鸽图每页书签各名,尽绘物之妙。沈振麟所绘《十二月花神册》,其风格延续了清中期宫廷画院如蒋廷锡、徐扬等画师的风格,表现手法清新明丽、工细;构图有意增加了花卉枝干的倾斜度,使得画面生动而丰富多彩。
5.清宫十二月令与十二音律组合
中国古代有五音和十二律吕。五音:亦稱五声,即中国无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五音中各相邻的两音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1、2、3、4、5、6、7 。十二律制即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奇数各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六阳律”或“律”,偶数各律(省略)称“六阴吕”或“吕”,总称“六律、六吕”,或简称为“正律”,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由于音律与月份恰好都有十二个,于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清 《白玉十二月令组佩》(图9)
现藏于北京故宫,璧径11.3厘米,钟形长6.4厘米,宽5.5厘米,厚0.6厘米。花瓣式佩一面雕琢浅浮雕水仙、石榴、桂花等十二种花卉,另一面相应镌刻阳文篆书芍药翻红、葵心向日、杏林吐艳等。中间圆璧一面浮雕水仙、海棠、万年青、灵芝,另一面镌刻阳文篆书十二律。每枚花瓣式佩上端均凿椭圆孔供系挂。我国古代把玉石看作是礼仪的载体之一。对于君子来说,如何用玉是对自身修养的一种要求,在很多方面塑造了具有美德君子的形象和威仪。诸如《礼记·曲礼》中谈到“执玉不趋”与“受珠玉者以掬”,都是说持玉行走和受玉的礼节,这两个礼节正是一个具有君子德行的人。月令中,对于一年四季用玉做了详细的规定:孟春之月,“服仓玉”;孟夏之月,“服赤玉”;孟秋之月,“服白玉”;孟冬之月,则“服玄玉”。这些都是古人对天时和星宿的理解来制定的,即取悦于上天,从而得到其赐福。
《清 白玉十二月令组佩》十二月令与十二律对照表和《清 白玉十二月令组佩》近似的还有《粉彩黄地轧道花卉纹攒盘》(图10),清乾隆,底径34.5厘米,清宫旧藏。此攒盘以内外三层十六个小盘组成。釉面温润,盘内黄地轧道上绘以多种花卉纹。中心小盘底足内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攒盘是盘的一种形制,由形式不同、数目不等的小盘拼凑而成。攒盘出现于明代晚期,康熙时最为盛行,沿袭至清晚期。攒盘大多由内外两层或三层组成,既可分开使用,又可形成一个整体。小盘有的为花形,有的为多边形,精美奇巧。此攒盘纹饰华丽,工艺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