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拙瑰丽

2022-05-30 10:48段晓静梁冰
理财·收藏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彩陶漩涡泥质

段晓静 梁冰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于 1965年4月在淅川县新县城西南45公里的黄楝树村进行发掘,揭开了豫西南地区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址的面貌。该遗址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地层相互叠压,包含着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三个时期的遗存,有房基、灰坑、墓葬等,出土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涡纹彩陶壶(F11:25)(图1)出土于遗址第二层的屈家岭文化层,形制和湖北青龙泉、大寺的屈家岭文化的陶器极为相似,为研究豫西南地区乃至整个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艺术特点与工艺

涡纹彩陶壶高17.1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5.7厘米,底径7.2厘米,由泥质红陶烧制而成,器表做了磨光处理,微侈口、长颈、宽肩,浅腹外鼓扁折,下有喇叭形高圈足。壶身的颈部、腹部和圈足部饰黑彩花纹,颈部为六组平行的漩涡纹,漩涡的中心在壶口下侧,肩部为八组弧线漩涡纹,漩涡纹的中心在壶肩的中部,腹部和圈足下侧为不规整的弦纹。整件陶壶造型秀丽,纹饰具有动感的艺术之美。

从造型上看,涡纹彩陶壶采用腹宽而上下窄的造型,蕴含着一种微妙的均衡之美,而在几何学中,1:1.618的黄金分割比例被誉为最能引起人类美感的比例,也就是说,越接近黄金分割比值,在视觉上越能唤起美感的共鸣。对比涡纹彩陶壶各部位的比例,壶体肩腹部和圈足两部分的长度,与壶身通高相比,比例约为1:1.845;壶颈长度与壶肩腹部和圈足两部分长度之比约为 1:1.812;壶口径与壶腹径比例约为1:1.856(图2)。彩陶壶造型各部比值均接近于黄金分割的比例,这一巧合或许是它动人的造型之美所在。

从装饰上看,涡纹彩陶壶绘制的漩涡纹连续图案带流畅动感。这件彩陶壶利用屈家岭彩陶装饰典型的三分、四分法和对称式构图,壶颈的漩涡纹共6组,每组涡纹宽度和间距几乎相等,似是用3条夹角相同的交叉线将壶颈外壁和口沿均分成6份绘制,壶肩的漩涡纹共8組,似是先把壶肩外壁分成4份,再分别用“米”字分割成8份,“米”字的中心作为涡纹的圆心,绘制8组涡纹(图3)。彩陶壶的壶颈、壶肩红色胎体上的黑色漩涡纹,彩绘面积与红色胎体露出面积基本相同,漩涡纹首尾相接紧密,每个涡纹的弧线曲度基本一致,形成一条简洁的二方连续图案带,在视觉上造成绵延不断的流动感,让静态的壶体表现出动态美。这种分割布局和装饰法,证明中原地区原始先民不仅具有审美意识,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几何学知识。

从制作工艺上看,涡纹彩陶壶胎体薄而均匀,泥土似经过仔细淘洗,质地细致而纯净,烧制后呈砖红色。陶壶的表面也进行了磨光处理,使器腹和颈部光泽感增强,器身与圈足分别制作接合,因而陶质地稍有不同,圈足质地稍显粗糙(图4)。器口经慢轮修整,经过精细刮薄,均匀规整。

河南地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距今5300余年到4200余年之间,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首先发现而得名,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到四川东部,南逾长江到湖北,东达湖北的东部及江西修水一带,北抵河南西南部地区。屈家岭文化的陶器种类多样,造型具备独特的特点,斜腹蛋壳陶杯、高圈足直口壶、纺轮最具特色。圈足在器物上的广泛应用是具代表性的特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高圈足杯、三足盘、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形器、扁凿形足鼎以及带盖和底部附有矮足的甑等,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杯、碗、壶、豆等大相径庭。屈家岭文化的陶器纹饰有条纹、云纹、方格、菱格、网点、弧线、漩涡纹、平行线、弧面三角、卵点和方框中加卵点等。漩涡纹是其彩绘艺术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在陶器上施以黄褐、褐红、黑褐等多种色彩,采取十字式、旋式、反向平行线式、同心圆式、太极阴阳式构图,并且善于利用等分法和对称式的构图原则。

河南省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而境内分布的屈家岭文化遗存不少。经专家考古调查和发现,在淅川、邓州、西峡、内乡、镇平、唐河、新野、南召、南阳、社旗、方城、信阳、罗山、息县、光山、潢川、新县、驻马店、新蔡、遂平、上蔡、泌阳、正阳、确山、汝南、郑州、荥阳、禹州、汝州、洛阳等地,均发现有屈家岭文化的遗址或遗存,总计达160余处。分布地域已覆盖南阳、信阳、驻马店、许昌、郑州、平顶山、洛阳诸地市。豫西南地区最密集,遗迹遗物较为丰富,豫南地区屈家岭文化层和遗迹遗物相对较少,豫中地区的屈家岭文化遗存数量更少,处于散存状态。河南屈家岭文化主要的遗址有淅川黄楝树、下王岗和下集、南阳黄山、唐河寨茨岗、社旗茅草寺等。黄楝树遗址位于淅川县西南45公里滔河乡黄楝树村西黄岭河与丹江交汇处的高台地上,在豫陕鄂三省交会处,与淅川下王岗、湖北郧县青龙泉、湖北郧阳下寺等丹江中游、汉水中的下游重要遗址相似,存在屈家岭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存、龙山文化遗存叠压现象,屈家岭文化层发掘遗迹较多,有房基、灰坑、墓葬等,表明屈家岭文化在这一区域普遍存在、发展有序(图5)。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壶

陶器的产生伴随着原始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发展出炊器、食器、水器、盛贮器几大类,以满足盛装粮食、贮存粮食、蒸煮食物和搬运用水等日常用途。距今约6000年到4000年期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的繁荣阶段,也是陶器装饰艺术繁盛的时期,彩陶以打磨光滑的陶胎做底,上面施以天然颜料彩绘,纹样遵循特定意义的母题,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这阶段我国文化面貌众多,主要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作为划分依据,黄河中上游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江汉地区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东部沿海有大汶口文化以及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彩陶数量庞大、纹饰丰富、特色鲜明,代表了这一时期彩陶的水平。

壶作为盛贮、取水的日用陶器,主要是用来盛放液体或粮食,通常采用口小腹大的基本造型,有耳或无耳,口部有直口、撇口、敞口、喇叭口等形态,腹部有圆鼓腹、圆折腹、折腹等形态。下面是这一时期彩陶壶的不同面貌。

1.彩陶鱼鸟纹细颈壶(图6)

这件壶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泥质红陶,口部如蒜头,顶部中央有一圆孔直通壶内,颈部细长,圆肩,扁圆折腹,平底。口部黑彩绘制四条扇形,腹上部绘水鸟衔鱼图案,首尾相接环壶腹一周。根据时间和地域不同,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又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的彩陶比庙底沟类型早一些,以盆、钵、碗、尖底瓶和罐为主,小口尖底瓶、细颈瓶等为典型器形,还有少量杯、壶等其他器物。图案以鱼和鸟为特征,鱼、鸟形象由写实转化为变体复合,艺术而抽象,相互组合呈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有专家认为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是鱼图腾崇拜,也有的认为是祈求捕鱼丰收或者生殖繁盛,还有的认为反映了鸟图腾氏族和鱼图腾氏族的斗争状况。

2.彩陶双连壶(图7)

这件双连壶为仰韶文化晚期,出土于郑州大河村遗址,泥质红陶,胎质细腻光洁,红衣黑彩。利用连通器原理,巧妙地将两壶并列相连紧密结合。口部均为敞口,细颈微内敛,腹部微圆弧外鼓,平底,两壶外侧均有一半环形耳。壶腹部施红色陶艺,以黑彩描绘,满饰流畅的平行粗线条,平行线条间又绘制三竖线或三斜线的短线,整个器物生动活泼。使用时两人各执一个壶同时饮用。大河村彩陶早期受庙底沟类型彩陶影响较多,晚期发展出特色,纹饰种类增多,出现了太阳形象和变体多足鸟,表现了农业对这一地区彩陶母题的影响。

3.彩陶旋纹壶(图8)

这件陶壶为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黄陶,口部平唇撇口,直颈广肩,圆鼓腹,腹两侧各有一半环形耳。整个壶体采用了黑彩大面积施涂的方式,在黑彩中露出陶地为阴纹,颈部为网格纹,腹部满布旋纹,口部、颈部与腹部旋纹内网格相呼应。马家窑文化又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类型彩陶以盆、钵、碗为主,还有罐、壶、瓶、鸟形器等,几何图形广泛运用,有网格纹、叶纹、旋纹、锯齿纹、弧边三角纹等。

4.彩陶圆涡锯齿纹双耳壶(图9)

这件陶壶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泥质红陶,通体磨光,口部平唇撇口,短直颈,广肩圆鼓腹,平底,腹两侧各有一半环形耳。颈部饰以黑彩网纹与三角纹条带,肩腹部饰有四个圆形涡纹锯齿,涡纹圆心极大,内部填充圆点与网纹。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直颈壶和敞口罐为主,另有盆、豆、鸟形器等,造型腹部偏扁圆,纹饰繁多,有锯齿螺旋纹、菱格纹、网纹、圆圈纹及鱼蛙等动物形纹典型。

5.彩陶神人纹壶(图10)

这件陶壶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泥质黄陶,口部外侈,直颈圆鼓腹,腹两侧下部各有一半环形耳。腹部两面中央饰红黑两色的变体神人纹,两侧绘圆圈纹。为了弥补神人纹和圆圈纹的空隙,神人下肢由两节延长为三节,关节处绘有爪指。马厂类型以同心圆纹、菱形纹、回纹及复杂组合纹饰为主,神人纹流行,多以红色彩绘,手和脚关节处有爪指,大部分旁边还有谷和糜的种子图案,专家研究应是代表人播撒谷种的农事含义。

6.彩陶花瓣纹壶(图11)

这件陶壶为大汶口文化类型,泥质红陶,通体磨光。口部为侈口折沿,颈部微收,腹部圆鼓近似球形,平底。肩部有对称的耳一对。器身施红色陶衣,腹部以黑、白两种色彩绘制对称的花瓣纹,主题图案为四瓣和八瓣花朵,花瓣中央有黑色圆点点缀。根据考古研究,大汶口文化与庙底沟文化处于同一时期,主要以鼎和壶以及罐、豆等为主,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汉口的特色器物,纹饰中花瓣纹与庙底沟类型的花瓣纹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变体鸟纹的组合,相比庙底沟,运用多色彩绘制装饰。

7.彩陶背壺(图12)

这件陶壶为大汶口文化类型,泥质红陶,敞口,颈部狭长内收,腹部一面圆鼓、一面扁平,平底,肩部两侧有一对半环形耳。整件壶体用多种纹样组合装饰,颈、肩和上腹部都用黑、白彩色绘制纹样,颈部绘有同心圆,肩部绘有漩涡纹,腹部绘有正倒交错的三角纹,近底部绘有圆点纹。背壶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水器,用来盛水或汲水,固定在背上行走,因而做成特殊的腹部,增加稳定性。

8.彩绘陶壶(图13)

这件陶壶为中原龙山文化类型,泥质红陶,敞口,长颈部略内收,扁折腹,小平底。颈、肩和口沿部分施以黑褐色陶衣,颈底饰一圈橙红色条带纹,肩部以黑褐色陶衣为地,用红、白彩色绘制夔纹图案。龙山文化陶器有大量灰陶,红陶和彩陶数量不多,但特色鲜明。

通过以上彩陶壶的比较,以点及面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何纹饰更加神秘、复杂,由具象走向抽象。并且纹饰的绘制不是陶工随意为之,彩陶上的主题纹饰大多具有特殊含义的母题,是一个时期内部族共同遵循的规范,纹饰是确定一个区域文化类型的参考。但相近区域的文化类型因人口迁徙、文化传播影响等因素,彩陶器形、纹饰相互影响、融合,展现出更丰富的面貌和复杂性。

猜你喜欢
彩陶漩涡泥质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鱼群漩涡
中医教育陷“量升质降”漩涡
某泵站厂房泥质粉砂岩地基固结沉降有限元分析
不同泥质配比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深度减容研究
中医教育陷“量升质降”漩涡
甘肃彩陶真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