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平 张方方 郭东田
摘 要:为有效解决专业背景课程教学与专业主干课程脱节、与主要作战对手脱节、与部队战备训练任务脱节等问题,潜艇作战基本理论课程探索形成了“强敌研究+课程思政+反潜作战”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建立“三层次、三突出” 课程内容体系和“三进入、三统一”的闭式思政育人回路,搭建三个平台、建设三种资源以及“三个中心”的链条式教学,有效探索了敌情类课程建设的新模式,形成了课程建设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的新举措,开辟了知识到能力转化应用的新方法。
关键词:潜艇作战;课程思政;敌情
中图分类号:E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141-04
潜艇作战基本理论是舰艇水武指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背景课,作为反潜任职指挥专业课程体系中和作战对手、作战对象相关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一定的敌情知识,具备一定的敌情分析和运用能力,进而解决知敌不多不深的问题[1]。近年来,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课程确立了“强敌研究+课程思政+反潜作战”的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专业背景课程教学与专业主干课程脱节、与主要作战对手脱节、与部队战备训练任务脱节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区别于舰艇其他专业,舰艇反潜指挥专业作战对象由水面舰艇变为潜艇,平台类型发生了根本变化,平台结构、武器装备和战术运用方法等都有根本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反潜指挥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而触类旁通。因此,在反潜指挥专业背景课程学习阶段开设潜艇作战基本理论课程,通过学习作战对手、作战对象的武器装备及作战使用特点,把对手有什么搞明白,把对手能做什么研究透,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使学员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能更好地理解专业武器装备原理,更好地提升基于敌情背景下的反潜作战指挥能力。
但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课程与专业课程知识点衔接不紧密、支撑作业不明显、学员学习学用“两张皮”等问题。尽管很多军事院校都在进行学员作战指挥能力提升的探索,如陆军步兵学院提出了“三先三后” 教学思路,即“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先掌握知识后生成能力、先分步细训后综合集成”;信息工程大学“突出能力培养,实施综合改革,科学构建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新模式”等,这些成果在提升作战指挥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侧重点都在于本专业专业课程建设和本专业作战指挥能力培养[2-3]。如何针对反潜指挥专业的特殊性,从作战对象学习出发,提升立足敌情研究背景下的作战指挥能力还缺少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课程改革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准的问题
作为介绍潜艇作战基本理论的一门专业背景课程,课程初始建设过程中过于强调课程本体建设,比如课程本身内容架构、教学本身资源建设等,脱离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教学目标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课程教学计划与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等对接不够紧密,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和目的要求有一定的局限性。课程主要介绍潜艇武器装备及作战使用方法,后续反潜专业课程需要了解的潜艇背景知识,课程教学内容如何支撑后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体系关系不够明确,定位不够准确,内容体系不够严谨。
(二)学员厚己薄彼的问题
备战打仗意识淡漠是灵魂深处的和平积弊,部分学员只重视本专业专业课程的学习,不重视对作战对象、作战对手的学习,学习强敌、研究强敌的观念意识淡薄,认为将来自己任职部门有什么装备就学什么,把这些搞懂弄通,就能满足岗位任职需要,课程学习中参与感、融入感、身份感不强。还有的学员认为水面舰艇发现潜艇相对困难,现实中潜艇离自己太遥远,因此,潜艇只是学员课本中的一个代号,只是一个假想敌,并没有被当成真正意义上对手来认真学习和研究。
(三)内容泛化失焦的问题
课程学习之前学员没有接触太多的专业课程,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绝大多数学员对潜艇的了解还只停留在知道或了解某几个型号潜艇的名称上,具体到潜艇的装备、战术性能和作战运用等方面,知之甚少。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既涉及潜艇平台兵力,又涉及具体作战使用方法,导致在有限课时里,课程内容涉及面过广,却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对标未来战场任务需要,将零散化、碎片化知识点聚焦学员岗位能力需要。
(四)能力培养手段缺乏的问题
学员敌情分析应用能力、基于一定敌情背景下的反潜武器实战化运用能力提升不明显,战术素养养成不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始终差一步。经过课程学习,学员可以掌握一些主要作战对手潜艇的兵力情况以及潜艇主要的作战方法,但课本理论知识无法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在后续专业课程方案制定中,学员还是不会进行敌情分析研究,依旧是简单的性能指标罗列,脱离敌情研究作战使用[4]。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做法
为解决以上问题,结合课程特点以及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经过课程教学小组研讨和几轮课程教学实践,确定了“强敌研究+课程思政+反潜作战”的课程改革的总体方案。
(一)树立强敌靶标,找准課程内容瞄准点
课程着眼我海军部队担负的战备任务和周边安全形势,通过立起强敌靶标,围绕强敌“现在有什么、将来发展什么、用什么、怎么用”四个核心问题,建立“装备理论、战术使用、具体应用”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体系。装备理论层面突出强敌潜艇兵力部署、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战术使用层面突出强敌潜艇使命任务、作战使用特点;具体应用层面突出强敌潜艇对我水面舰艇抵近侦察、强敌跟踪我潜艇等案例内容。为保证课程教学内容能够紧贴部队实际、紧贴学员岗位任职,课程按照教学进度全面梳理了课程知识点以及重难点问题,编写了课程研学手册,将课程主要内容归纳形成了敌情分析、经典战例分析、想定作业、演习案例分析、经典电影赏析和课程心得体会等研学内容,见图1。
(二)强化敌情教育,挖掘思政育人发力点
以敌情学习研究为切入点,课程建立了“三进入、三统一”的闭式思政育人回路,即敌情研究进课堂、课程思政进课堂、效果反馈进课堂,实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价值观塑造相统一。建立课程思政图谱结构,确定课程思政育人的总体目标和每次课程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分目标,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相统一;以强敌装备、时事热点、周边形势、实兵演习演练案例等教学资源为主要载体,以敌情分析研究、提升学员敌情分析应用能力为基本手段,通过案例式、溶解式、沉浸式教学,实现技能训练与思政设计相统一;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抓好思政育人对课程学习的效果反馈,实现育人效果与课程教学效果相统一。如课程在讲授美国潜艇发展时,引入美国蝎子号核潜艇沉没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核潜艇沉没的历史原因,引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时期的战略决策,由此引导学员思考中美关系,再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就中美关系通电话的主要内容,引导教育学员正确认识中美关系,认清我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与应对强敌挑衅的关系,达到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目的,见表1。
(三)丰富保障资源,搭建课程建设支撑点
通过“用好三个平台、建设三种资源”,丰富完善课程保障条件,支撑课程建设,即用好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研究中心、专业演练三个平台,建设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和师资资源。依托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建立水面舰艇与潜艇对抗演练系统,支撑课程想定作业推演,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员按水面舰艇、潜艇分组进行对抗想定作业,既增强了学员对潜艇战术的理解,又反思了水面舰艇反潜战术运用;依托参加研究中心和专业演练,建立课程情报资料库、案例库、想定库等信息资源,支撑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依托作战训练研究中心和专业演练专家组办公室,邀请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部队指挥员走进课堂,支撑高质多元师资力量建设。
(四)创新教学方法,破除能力培养卡痛点
针对学员知识到能力转化始终“差一步”,课堂参与感、融入感不强的问题,通过搭建“三个中心”的链条式教学,即“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学习链条,以强敌研究为中心的价值培养链条,以学员为中心的能力培养链条”,通过自主研究、任务驱动、案例研讨、想定作业等教学方法,打通能力提升路上的卡痛点[5]。“学员讲”,创立学员讲堂,每次课前教员推送微信公众号中关于强敌水下作战的相关动态,学员分组围绕相关内容搜集整理相关知识,课上由学员走上讲台讲授最新敌情知识,培养学员收集整理敌情知识能力;“学员做”,开展想定作业,由学员分别扮演水面舰艇和潜艇进行互为对手的想定作业,培养学员的敌情分析运用能力;“学员评”,成立学员讲评团,由学员互相讲评学员讲堂和想定作业,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研”,根据课程学习内容,由学员自行研究制作敌情手册和电子查阅软件,组织学员参加强敌研究科研项目,培养学员的创新发展和研战谋战能力[6]。
(五)立足培养体系,搭建课程建设联动点
尽管本课程为潜艇相关课程,但要明确课程目标是服务于反潜指挥专业人才培養,也就是课程最终落脚点应落在提升学员反潜作战素养上。因此,深入分析研究课程培养目标和定位,从人才培养的宏观研究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搭建课程知识与其他课程知识的联动点,找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三个关键点”,即“关联点、反思点和落脚点”,从“敌有什么”关联到“我有什么”,从“敌做了什么”反思“我应对策略”,从敌情研究最终落脚到提升自身反潜作战能力,实现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高效联动。最终通过潜艇基础理论和基本战术的讲解,深化学员对反潜武器相关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建立潜艇武器与反潜武器、潜艇战术与反潜战术的对应关系,并最终达到提升反潜武器作战运用水平的教学目的。如课程在讲解潜艇攻击理论时,由潜艇有哪些攻击武器关联到专业课程中水面舰艇对潜防御武器有哪些,根据专业课程中水面舰艇防御来袭鱼雷的知识点需要,讲解潜射鱼雷自导类型、原理及攻击水面舰艇的具体方法,为学员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见图2。
四、结语
军队院校教育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着眼学员毕业岗位任职需求,紧密联系部队作战训练实际,突出部队任务对人才培养的牵引作用,加大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生长军官岗位任职能力。潜艇作战基本理论课程通过“强敌研究+课程思政+反潜作战”的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探索了敌情类课程建设的新模式,形成了课程建设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的新举措,开辟了知识到能力转化应用的新方法,激发了学员学习课程的兴趣点,找准了打破课程桎梏的突破点,找准了人才能力素质提升的落脚点,基本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与提升反潜作战能力相统一的总体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于启峰. 破解“五个不会”难题要从源头入手[N]. 解放军报,2015-10-13(06).
[2] 何俊林. 新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几点认识[J]. 政工学刊,2019(04):62-64.
[3] 孙振波. 由“人才储备型”向“实战应用型”转变[N]. 中国国防报,2008-01-10(01).
[4] 张剑. 搞好“五个设计”科学设置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成长路径[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02):80-83.
[5] 郭辉.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在作战指挥类课程中的运用[J].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7-18(07).
[6] 贺明科,江小平. 改革军事指挥类学员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04):89-91.
(荐稿人:康春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