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香
前言: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思维模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其数学学习能力之后,把学生科学合理地分为不同小组形式的教学,并对各个小组实施分级式的辅导,以建立适合于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方法。这种科学合理的分级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与学习积极性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分级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与前进的状态,所以本文就从这些方面对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问题展开了探讨和研究。
1.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在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将学生科学分级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关于二年级的乘除法课程,对理解一般的学生而言,教师只要求学生在课上深入了解最基础的概念,并掌握乘除法和加减法间的联系,并能运算简化的加减法即可,利用最基本概念式的練习完成课后巩固,从而实现课程目标;而对理解较好的学生而言,则要求在以上基础上,深入了解复杂乘法计算题,并可以解决课程中大量的练习;但对成绩优秀、理解能力又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能够为这些学生给出不同难度的乘除法习题,这些学生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完成在书本上的各种练习。也只有通过对各个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才可以在教学方法上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提升数学课堂学习效果。
2. 采取分层教学措施
2.1对学生的分层
过去部分教师由于对分层教学的内涵认识不清,而一味地主张利用试卷将每个学生筛选出优、中、差等几个层次,从而实施分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教学措施可以让优异的学生之间通过互相竞争、互相帮助进而提升综合数学学习能力水平,但是由于教师常常忽视了中等生与后进生,使中等生长期徘徊于中低层位置而没有提高,有些后进生甚至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被教师忽视因此缺乏学习信心与积极性,存在厌学等心理问题。另外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把教室当成是展示自己威严的场所,学生只能配合教师的教学步骤和思路进行学习。教师只顾着按照自己的设计完成教学步骤,而分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数理思想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班级中也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状况实施分层教学。要想实现有效的分层教学,就必须要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可以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感受,使学生融入到数学的氛围里,并建立自己的数学体系,并且带给后进生一定的学习自信心,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从而让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并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训练成绩优秀的小学生的拓展能力的时候使得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打好基础,从而帮助学生获取学习数学上的成功。
2.2对学习内容的分层
对小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加以划分后,教师便要对各个发展阶段的学生加以内容的划分,这也是课程的关键。小学生在任意一个学业发展阶段中,都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小学生而言,课本上的知识都能够经过自学以及教师的帮助学会,但有些小学生却进入了思考的死角,成绩也无法提升,再加上高年级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小学生动脑思考,研究探索,并非通过诵读、抄写或是简单计算就能够学会的。所以,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要清楚哪些内容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熟练掌握的、哪些是学习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去自行摸索的、哪些内容是能力较差学生不能作硬性规定的。比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针对基础不好的学生,利用教学道具,让学生能够直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状态,并且知道每一条边的长度以及每一个面的面积,从而知道如何计算出表面积与体积。针对已经学会计算的学生,可使用教学道具让他们能够通过随意拼接,从而寻找不同方法或者出现新的问题,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度。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教育功能,敢于实践和尝试,利用分层课堂设计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教材中不具备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宽度,提升对数学科目的理解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逐渐深入的思考来体会和掌握数学思维。
2.3对课后练习分层
课后练习题以及家庭作业是小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其有助于小学生积累课堂知识,并拓展数学学习思路。在小学的数学课程中,数学教师在设计布置课后练习题和家庭作业时,要针对各个学生的数学理解程度做出难易区分,让各个阶段的小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针对综合能力低的学生,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到基础知识巩固上,让学生看明白教材中的练习题,达到认识透彻;针对综合能力一般的学生,则需要学生在着重了解书本上的例题过程后,灵巧应对变式练习题,多写相关练习题;对学习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小学数学书本知识以外,还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拓展性学习培养。教师有效利用这些各个层次的练习题进行分层教学,提升各个层次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3. 改变分层教学模式
3.1师生配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高度配合。假如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教师在不停地讲解,而学生却只从事听与记,教师缺乏参与性,势必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小学的数学课程中实施分类教学时要重视与学生配合,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各种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变化时,教师在介绍了各种形状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后才能使各个阶段的学生剪出各种形状的图案。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指导他们先试试剪下简单的多边形,或剪下对称性较高的简单形状;而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让他们先学习剪下正方形、长方形等简单形状,使学生了解到边和边间的变化与联系。在完成以后进行评选,并从各个层次中选取最好的图画张贴到学习园地上,被选择的学生自己也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对于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也不要漠视,要予以大力的帮助和引导,甚至可以给予小礼品表扬他们的认真。这样师生间互动配合的方式,与教学方法分层产生了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效果。
3.2创新观念提高趣味性
新观念需要教师改变固有分层教学的观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变通,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如在课堂教学案例《认识人民币》中,在课堂道具的协助下介绍了人民币的面值,同时利用教材来使学生对加减法概念进行掌握,比如扮演商场业务员时,向学生分发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道具进行虚拟购买,有的学生可多进行元和角的相加,有的學生多进行整元或整角的相加。将教学方法观念的改革与创新,充分运用到了分层教学中,既增加了层次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又促进了层次教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3.3加强小组合作教学设计
数学分层教学的重要目的是提升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配合,通过合理的分工,让学生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从而使后进生也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提升分层教学有效性。学生合作课堂中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参与思考,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习到新颖的思路,弥补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中给学生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能够带着更大的热情去探索和配合。另外合作学习的构建中教师还要注意的是,各个小组中学生成绩的分布要做到平均,一方面让优等生起到表率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各个小组实力均衡,竞争性更强。举例来说,在《统计与概率》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合作游戏,首先准备几套趣味图卡作为工具,每一套中有四张,四张图卡分别为钢琴、吉他、口琴、喇叭,将学生们分为四人一个组,每个学生手持一种乐器图卡,先让小组内的其他小伙伴说一下自己的乐器图卡,比如是吉他,然后小伙伴们推算其他几个人手上的口琴图卡出现的概率,接着换人,然后继续推算,直到桔子图卡出现为止。学生在这样的快乐合作学习活动中忘我地投入,后进生也积极地参与图卡展示和概率推算,并在优等生的引导下学习到了推算的正确方式;同时合作学习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帮助后进生与优等生消除隔阂,建立合作互助、共同完成任务目标的良好关系。小组合作教学能够保证不同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培养,是提升后进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并且让后进生可以和优等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形成一种共同进步的模式。
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对未来科技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增加,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也必须革新与调整。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分层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合理使用,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使数学课程内容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同时,可以把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调动起来,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提高与发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