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文化润疆

2022-05-30 10:48苗晓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新疆

苗晓贇

内容摘要: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了“文化潤疆”,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措施就是加强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心灵。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学的重要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有效路径。本文针对新疆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文化润疆 中华传统文化 新疆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经时间的洗礼与文明的演化积淀下来的民族特征、思想文化和观念的总和,以儒、释、道思想为核心,主要包括古诗词、曲艺、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民俗节日、国画、书法、对联等,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经典,有表现爱国情怀的诗歌,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有体现古人智慧的传统技艺文章,如《核舟记》《活板》;有表现人生品格追求的如《陋室铭》《爱莲说》;更有表现民风民俗的如《安塞腰鼓》等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语文课程中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是实现“文化润疆”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充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统编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通用使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面临更高的挑战。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知识基础,还需要提升自身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基于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融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感受文化的魅力,了解文化的精髓,体悟文化所蕴涵的价值理念,还能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多次强调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应是初中教育的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纳入课程与教材体系。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使得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润疆

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深厚土壤,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始终滋养着各族人民的心灵世界。践行文化润疆,要发挥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疆少数民族初中语文教学,有利于让广大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更系统地感受和研究精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让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注入自己的一份力量,坚持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润疆这一目标。

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事实和蓬勃发展,统编版教材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与中东部地区的教学模式一直存在一定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双语教学模式上,很多地区的学生与教师汉语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弘扬。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学生学的现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这部分学生从小进行双语教学模式,又是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生活,导致他们汉语水平基础较差,学习速度慢,利用普通话表达事物的能力稍有欠缺,主要表现在汉语语法和使用习惯上,受本民族母语的影响,使汉语学习难度较大,导致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对于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古诗词和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是最难学习的,而古诗词和文言文又是教材中比重较大,学习任务繁重,并且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需要进行深入地理解与体会。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时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便产生畏难心理,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但又为了应对考试,只能靠死记硬背进行记忆,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二)教师教的现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首先是教师的缺乏,使得学校在教师的使用上出现了所教课程与教师专业无法结合的情况,或者是教师在担任语文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上其他课程,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的重视,中东部地区对新疆地区的援建、援助以及学术交流和分享,使得这种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把握不够深刻、理解不够到位,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也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无法熟练掌握汉语知识,领会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为了应对考试,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学生自身的情感体会和需要,教师的解读体会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这导致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较低。

三.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充实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营造汉语学习环境,加强普通话学习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的普通话学习。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校课堂用普通话交流、学习,回到家依然用本民族母语进行交流,甚至在校园中少数民族学生之间习惯使用母语交流,这使得学生缺乏充分运用汉语语言的环境。学校要积极抓好校园普通话推广工作,在校园内,要学生养成自觉说普通话的习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要尽量少说少数民族语言,使自己处于普通话语言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积极倡导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规范语言,无形中也规范了自己的语言,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这样,学生在说话时就能避免出现颠倒的词序或不规范的词语。

语文学习中,现代汉语已经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一大难关,而作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更是让学生望而却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能力;还可以创设交际情境,指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教材内容的教学之外,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延伸,从一首诗延伸到另一首诗,从一篇文章延伸到多篇文章。在课堂之外,要丰富学生运用普通话的活动形式,比如成立国学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多阅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随着新疆地区的发展,在国家和各发达地区的帮助下,新疆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学设备已经有了质的提升,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比如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图书室、计算机房等设施配备。这些设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可能和形式,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利用已有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枯燥的文字、静态的文章,学生容易丧失兴趣,陷入低效学习,教师要善于挖掘现代化手段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找到适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应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尽可能还原文章的意境,从而方便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文中的丰富意蕴。最近网上一名新疆克拉玛依的高一女生走红网络,原因是她在学习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后,对白居易诗里所描绘的琵琶曲有所感悟并进行弹奏还原,更直观地给大家展示了白居易诗中的情感体验,不得不说,这种方式比起教师的详细讲解更让人便于理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类似的课堂形式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对常规教学来说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比如《观沧海》通过“澹澹”、“竦峙”、“洪波”等词,描绘了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体现出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学生对于文字描写的感知不够充分,不能准确理解个别字词所描绘的情景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或诗歌朗诵录音,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会,增强学生对诗歌气势的感悟。

(三)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并回归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时面对的是与生活口语向分离的文言文,以简约精炼著称,但却古奥难懂,对缺少语言环境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而文化经典著作又从方方面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表现中国传统技艺的《核舟记》《活板》等文章,表现了传统技艺的高超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得以传承和弘扬。

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教师要在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文化经典作品虽然时代离我们较为遥远,语言表达方式也与现代汉语不同,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深刻道理是亘古不变的,例如《论语》《诫子书》《孙权劝学》《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等文章,体现了学习、做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学习这些文章,可以从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出发,结合自身实际体会文章内容和道理。《<论语>十二章》阐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以及学习方法、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从学生对学习的体会入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帮助理解文章内容和含义,从经典中获得人生体会和价值。

(四)寻找教学内容与本民族文化的契合点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多种文化包容互鉴、交融贯通,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新疆少数民族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让学生摒弃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而是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不像内地学生一样从小耳濡目染,对基本的文化常识了如指掌,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寻找教学内容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契合点,从中发现教学的生长点。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对维吾尔族的《女天神创世》进行研究,把两个神话故事放到一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两篇神话都是人类起源神话,其相同之处在于神话母题均出自神造人,不同之处是造人方式,《女娲造人》是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天神创世》则是女神吸进了空气和尘土,经过孕育吐出来才变成了人类和各种飞禽走兽。两篇神话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时代,前者体现了中原汉族原始先民的农耕文化特征,后者体现了北方突厥民族原始先民游牧文化特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借助图书室和访谈调查的方式搜集资料,探究两篇神话的异同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不仅能完成教材中的文章内容学习,也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也能培养学生字节集搜集、整理资料以及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两篇神话在创世方式、情节设置和细节描写上的差异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女娲所使用的“黄土”与女神所吸入的“沙尘”有什么特点,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并自主完成学习。

(五)结合少数民族语言辅助传统文化教学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编排重视整本书阅读,每册推荐两部作品,并分散到学期中前后,并配有作品介绍和“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精彩选篇”等栏目,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供合理的指导。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特别是传统古典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统编版教材整本书阅读涉及到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两部古典小说作品和《儒林外史》,相对于白话文作品的阅读,这些文言作品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为整本书阅读任务增添了难度。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整合到阅读指导中,比如《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西游记》这部作品无论是原著还是影视作品,早已被翻译成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传播,尤其是在新疆地区,《西游记》中不少情节所描述的风土人情都与新疆有关,因此在新疆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受欢迎程度很高,可谓是家喻户晓、影响广泛。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在原著中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精读”、“跳读”的阅读方法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困难的经典片段,可以利用少数民族语言版本和翻译的影视资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综上所述,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校语文课堂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润疆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除客观因素外,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综合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在畏惧语文学习,提高传统文化学习效率,实现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从青少年学校教育上推动文化润疆这一目标的实现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忠山.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2]汪玉旋,汪莹.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J].读写算,2020(06).

[3]李华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新疆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