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善春 史正宇
摘 要:传统文化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在家庭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品格。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传统文化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选择,是品格教育的应然路径,是素养发展的深层表达,是涵养家庭的实践追求。面对时代的要求,要借助传统文化指导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儿童。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 学生品格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7.021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明确指出:“家庭教育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集中体现。从表现形式上看,既有物质层面的传统文化,也有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价值载体。
一、传统文化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选择
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大的叙事,也是一个广阔的命题。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回到认识论的哲学范畴,即研究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不同,认知不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不同。要根据家庭教育的需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需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出发,找到符合提升学生品格的文化组成部分,让其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选择。
1.从传统故事中寻找素材
小学生的品格教育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华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品格发展的载体。如为了培养学生礼让的精神,家长可以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了发展学生的坚毅品格,可以给孩子讲《愚公移山》的故事;为了锻炼孩子的观察思考能力,可以給孩子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这些故事资源都藏在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此外,家长还可以借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家训》《竺翁对韵》等,从中找到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成小故事,提高儿童的品格认知能力。
2.从传统生活中寻找素材
生活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化离开生活会逐渐消失。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重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从吃的角度,如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腊八晚上熬腊八粥等,这些都是传统生活的集中体现;从穿的角度,中华传统文化下的服装在形制、款式、图样上有着不同的表达,这些也都是品格教育的内容;从住的角度,“四平八稳”“挑大梁”等,是房子带给学生的品格道理。无论是黄瓦朱墙,还是青砖黛瓦,都凝结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房子更是“家”的象征,建筑背后的东西就是品格提升的内容,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看得见的“形”和看不见的“神”。再如春节贴的春联也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蕴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可以作为品格提升的材料。
3.从传统风俗中寻找素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家庭教育当中,有着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这些都是进行品格教育的好抓手。如在带领孩子参加一周岁宝宝“抓周”仪式的时候,就可以将“抓周”代表了家长美好的心愿这一道理告诉孩子;如在参加寿星的生日宴席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说几句祝福词,这些句子当中蕴含着品格教育;在过年的时候,家中要贴年画,请门神,换窗花,这些都蕴含了传统文化,都包含了道德教育资源。
二、传统文化是品格教育的路径
传统文化一是凝聚,凝聚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学生个体与自然、社会的有机联系;二是融合,传统文化除了融合品格教育,也融合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等;三是经世致用。通过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发挥作用,通过听说读行四大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品格,让品格教育在家庭中得以落地生根。
1.听,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
亲子关系建立的前提是对话。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将具有品格教育意义的内容讲出来,让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当清明的时候,家长给孩子讲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孩子就能够扩大对“清明”的理解,从而将清明的“祭祀”功能扩大为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在听的过程中,家长要将自己置身于儿童同等的地位,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又要有活泼生动的故事,让孩子想听,爱听,会听,能听懂,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育人的目的。
2.说,有助于明确传统文化
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如果缺少了“说”的环节,容易走入理解的误区。当理解出现问题的时候,自然也就失去了教育功能。如在读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的时候,有的孩子理解为“狗不叫,性乃迁”,自然离题万里。在说的过程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说,要放手让孩子说,要将对内容的理解与品格教育联系起来。
3.读,有助于丰富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多都是可以阅读的。一是读文字,如各种优秀的文化典籍当中都包含了道德教育内容;二是读画面,传统文化有的是通过物态的形式存在的,通过读画面,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原传统文化的物型价值。
4.行,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家庭教育中,行的表现样态非常复杂。一是行走。家长通过带孩子外出,进行行走之礼,观赏之礼的实践;二是行动。孩子的品格发展需要知行合一。当学生通过传统文化了解到“清明”包含的“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的双重含义之后,就需要将孩子带出去,如在“扫墓”的时候,让孩子参与进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俗主题;三是行为。当孩子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就会在行为上发生改变。这个时候家长适时的鼓励非常重要,有助于帮助孩子内化行为,形成行动自觉。
三、传统文化是素养发展的深层表达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在书中写道:“文化有着神奇的魔力,它可以随时随地召唤着孩子,浸润着孩子,改变着孩子。”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1.传统文化是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指出:“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传递,就是学习。”品格发展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培育一个“全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文化基础是由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组成的。人文底蕴需要通过传统文化来进行积淀,从而不断产生人文情怀,指向审美情趣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一个家风良好的家庭应该是和谐的,幸福的,完整的,有底蕴的。家长需要通过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如通过带孩子一起读春联,了解春联当中包含的美好意义,这时候,春联就从冷冰冰的符号变成了情感;科学精神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假如孩子缺乏批判思维,就容易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避免成为“家长”,而应该成为孩子的“同学”,一起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品格的力量,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如当下的春联是机器的产物,特别是一些企业“赠送”的春联,更成为一种隐形的商品广告,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通过“读春联”,发展孩子的批判思维。
2.传统文化是自主发展的重要推动契机
自主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基本属性,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孩子通过家庭教育学会学习。在传统文化当中,“学会学习”的内容很多,甚至很多成为教育理论。如孔子就有很多论“学会学习”的论断。这就要求家长让孩子通过实践的方式、探究的方式、合作的方式去学习。如在学习做饭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形成“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认知;其次要通过示范引领的方式,教给孩子做饭的方式;最后要通过餐饮之礼,让学生了解在传统生活当中,感受饮食的文化意蕴。在这样的过程中,家庭要避免窄化做饭的意义,而是要借助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做饭的价值,从而发展孩子的品格认知。再如“健康生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生活能力。《朱子家训》当中就系统介绍了生活当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当孩子将这些内容作为自己生活的行为准则后,必然就发展了自我的品格能力。如“黎明即起”,这与“双减”背景下按时作息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家庭要从这些传统文化当中找到契合时代要求的自主发展内容,作为推动孩子健康、全面、快乐发展的重要元素。
3.传统文化是社会参与的重要内容载体
社会性是人最基本的属性。所有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如果离开了社会参与,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得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社会性首先是表现在责任担当。在家庭中要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要各司其职,共同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任。如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事情的习惯,培养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的意识等;其次是表现在实践创新。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要有解决问题,适应挑战的能力。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故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再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也是实践创新的故事。
四、传统文化是涵养家庭的实践追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引导全社会关注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让家庭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实现儿童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的全面发展。
1.在氛围营造中涵养品格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幸福属性。一是家庭关系的融洽。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当中的“家和万事兴”的理念指导儿童品格发展。二是育人理念的先进。时代在变,儿童认知生活的方式也在变化,家长要与时俱进,与孩子一起出发,通过不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改变自我;三是家庭生活的幸福。幸福的家庭生活会影响儿童的品格发展。陈鹤琴曾指出:“稳定的家庭关系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前提”。在家庭氛围营造中,首先要做到家庭成员的全部参与。如提高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在家庭氛围中,要做到物品摆放有序,清扫及时,这就要求人人参与,共同维护家庭环境;其次要做到氛围与学生的认知相一致。由于儿童和传统文化之间有距离,从儿童认知结构出发,家庭氛围创设要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元素,又要和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布置家庭的时候,添置“发财树”“吉祥猫”等,孩子一看就明白其中蕴含的意义,但这些不是从传统文化当中演绎出来的,表达的意义直白而肤浅,不宜作为品格提升的素材。如通过添置“君子兰”等盆栽,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哲思就更加丰富了。最后,家庭中传统文化的氛围要与时俱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生活,自先秦以来,历经魏晋,再到唐宋,一直到明清,传统文化一直在发展变化。从“家庭”的概念来说,也有变化。家长在进行家庭布置的时候,也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去除传统文化当中的糟粕思想,保留先进的、积极的育人元素,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
2.在家长参与中提升品格
提升小学生的品格,需要家长參与。首先,儿童天然具有模仿性。当家长积极参加家庭劳动的时候,孩子就会热爱劳动;当家长在家中言行雅正,举止端正的时候,孩子就会彬彬有礼;当家长吃饭的时候不言不语,不挑不剩,孩子就明白了餐饮之礼。其次,儿童天然具有合群性。交往是人的本能行为,人类就是因为有了交往和合作能力,才能够不断生存繁衍。通过传统文化提升儿童的品格,需要家长参与。在提高儿童坚毅勇敢的品行时,家庭教育的路径有很多。如在炎热的夏天坚持锻炼身体。如果家长参与到锻炼当中,能够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家长自己躺着休息,让孩子一个人锻炼,则可能让孩子失去参与的兴趣。
3.在综合评价中发展品格
品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提升孩子的品格实践是一个复杂的家庭行为。借助评价的力量,有助于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品格。家庭教育中的品格评价需要在动态发展中进行。从评价主体看,可以是家庭成员的评价,可以是孩子自我评价,也可以是教师等第三方的评价;从评价内容看,可以是和学科相联系的知识评价,可以是和能力相匹配的行为评价,可以是和传统文化相一致的认知评价;从评价的过程来看,既关注过程性评价,即孩子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中,品格发展方面有哪些行为变化;也关注结果性评价,即孩子有了哪些明显的转变。但由于品格的内隐性特点,这样的变化无法直观呈现,这就需要评价建立在综合基础上。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家庭教育永远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面,要发现家庭教育最强大的一面,作为孩子人生发展的源泉”。借助传统文化指导家庭教育,提升小学生品格的实践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家校共育的形式,帮助家庭找到正确的德育路径;需要家庭有效将传统文化引入家庭生活,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指导思想,将其中优秀的文化因子作为学生品格发展的实践载体,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家庭生活,培养合格的现代小公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赵振林《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固家庭教育之本》,《新校园》2021年第11期。
[2] 田宏杰、高诚《开展中小学生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的“知、情、意、行”路径分析》,《中小学校长》2021年第5期。
(课题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指导体系构建研究”子课题,课题名称: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研究,课题批准号:DHA190373—X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