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文化价值观的传输

2022-05-30 10:48钱芳
关键词:学科传统文化

钱芳

摘 要: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顺应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全新发展趋势,实现教育理念转变的目的,要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学校教育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要积极融入传统文化,聚焦教育新形势,基于地理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特征,将传统文化中意蕴丰富的精神价值以及物质财富,科学、系统地融入初中地理课堂之中,向学生传输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助力传统文化元素与地理教育的融合,使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学习中,能够充分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历史渊源以及精神内涵,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關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地理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7.019

新形势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增加在中华优秀文化内容在中、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推动教材体系、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等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该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要求,为现代化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加速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方针理念的实施,遵循新时期中小学德育“五项主要内容”的相关要求,保障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序开展,亟待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阶段融入爱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以及品德修养教育。针对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在新课程改革驱动下,坚持以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增强地理教学实践与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机融合,将地理教学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丰富了地理教学的文化内蕴,符合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育人要求。基于此,本文以探讨传输正确文化价值观为侧重点,结合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要素,以具体教学环节的课例做支撑,总结出初中地理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切实可行的渗透途径。旨在扩宽地理学科的理论范畴,充实教师资源,贯彻落实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指导,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了解不同地域、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增强地理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一、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首先,构建人地协调观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关键理念内容,要以地理学与地理教育教学核心观念的方式呈现。人地协调就概念意义上解释,是针对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性所提出的,是强化二者之间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的相关认识、理解以及判断。初中地理教学要帮助学生有效建立人地协调观,产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问题的正确认识。反之,正确认识不同形式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强度以及后果,理解人地关系问题的阶段性表征与原因。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构建地理核心素养,解决实际的人地矛盾问题,科学分析矛盾的产生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其次,综合思维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重要内容,以地理学主要思维方法的形式呈现。地理综合思维是人类认识地理事物以及现象时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的思维品质以及能力。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要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教会地理思维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多个维度分析地理事物以及现象的能力,正确认识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影响与制约关系,能够完整阐述或者解释各要素的发生发展、演化结论等过程。正确看待、分析不同地域之间的地理差异特征,能够通过自我观察、实际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认识、观察以及分析地理环境的特点,学会利用理性、辩证的思维来看待现实中的一系列地理问题。

最后,区域认知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部分,以地理学基本认知方法的形式呈现。区域认知主要是人们针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所具备的全面性分析、发现解释、预测方法以及认识的能力。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区域认知,获得基本的认知方法,培养在认识地理事物以及现象时,养成以区域视角分析问题的意识水平和能力习惯,综合运用区域分析、比较的形式,解决区域特征认识以及一系列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学会结合区域情况,因地制宜,养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观念与习惯。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的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史沉淀,呈现出底蕴丰富、意味弥长的特征。

学校要促进具备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发展,强调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融合。初中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存在于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之中,地理学科同样肩负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涵盖人文、自然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古代唯美的诗词文化、极具哲理性质的古代文学思想、传统的地域风土人情、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以及古代天文历法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等,尽显地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中国优秀传统精神文化”教学内容。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哲学思维、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观念等促进着社会意识的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天人合一精神、以人为本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刚健有为精神、厚德载物以及中庸尚和等六个方面内容,伴随研究的深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刚柔并济、以和为贵、热爱祖国的中国精神文化内涵。地理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帮助其建立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合理改造自然、适应自然、构建人地协调观,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精神文化基础。

其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教学内容。我国是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风俗习惯众多,呈现出独特性、差异性。不同地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地理要素的各不相同,体现出地理学与传统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如地理教学以交通工具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为例,高原高寒地区的交通条件差,地形复杂,牦牛则作为该类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而沿海地区,在湖泊发布密集处则主要将船只、舟等作为交通工具。地理教学要在地理环境的教学中,融合传统民俗,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特征,开阔学生眼界,培养且对我国地大物博的赞叹之情。

其三,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中国古代优秀文字典籍文化”教学内容。古代文字记录了历史山川地理的演变、地理环境特征等,地理教学中要融入古籍文化,如《括地志》等古代地方郡县志书籍,内容涵盖各地地理事物以及文学故事等,是地理教学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另外,古籍对传统科技文化的描述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学习资源,学习古代科技在特殊地理环境中创造出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科技文化精神。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1.优化教学理念,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亟待更新,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无法在地理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不注重对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教师要建构终身学习理念,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关注人”的发展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地协调观。以人教版七年级《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为例: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发展特征及学情分析,采用直观形式展开教学,使用实例说理。趣味導入:多媒体展示“众”字,设疑:众字的含义(吸引注意力),明确:对媒体展示传统的草房子图片。问题引导:分析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工作方式区别(认识不同地域生产方式的差异)。组织讨论: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的影响,鼓励发言,教师指导、总结。开展活动:世界文化遗产与聚落的关系,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形式鉴赏世界文化遗产,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家乡聚落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城乡差异,养成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2.梳理地理课堂教学主线搭建其思维体系

地理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以适当分配课前任务,鼓励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形成一套地理学习思维体系,地理课堂要强化主线梳理,渗透传统文化主线教育,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使其具备条理化、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体系。以人教版八年级《气候》为例:

教师要注重对课堂主线的梳理,明确气候概念:区分天气和气候;分析影响的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风、日照、气压);在了解气温测算、不同地域气候差异后,分析气候类型与区域分布(低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在学生掌握气候基础理论知识后,分析探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环流、海陆、地形、洋流、人类活动),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古代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传达出的救灾精神,结合现实案例展开,分析现阶段的气候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3.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以创设教学情境

情景创设是实现地理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教师要积极以情景预设的形式增强的情感共鸣,择取合适的传统文化素材。在课标要求下,打造具备文化底蕴的地理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注重传统文化与教材知识的联系,综合利用教材中现存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系统性。合理设置问题,激活地理课堂活力,构建互动课堂。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球运动》中补充二十四节气教学的为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能帮助学生了解春分、夏至等传统节气的独特性。教师设置问题情境:以多媒体展示古代人们观察太阳周年运行规律而产生的二十四节气时间表,设问:当地球绕日公转至近日点附近时,正值我国的哪两个传统节气?至远日点时?昼夜平分时?巩固地球公转的理论知识,加强对古代“第五大发明”的了解。另外,利用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的好奇心,以剪纸艺术创设教学情景,在了解不同地域剪纸艺术、民俗风情以及生活环境之后,以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剪纸设计,分发剪纸所需物品,呈现家乡文化特征,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文化的丰富内涵。

4.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教学提高效率

地理教学涵盖世界区域内容,教学抽象性强,需要借助教辅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地理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紧密,教学涉及建筑古迹、人文风光、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传统文化特征。新时代的地理教学积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如3D模型、软件的问世,实现了学生能够获得在虚拟现实中发现探索、理解分析的可能。地理教学引入现代科技,缩短了区域文化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图片等基础的信息感受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生活习俗、地理地貌、气候类型等,实现地理教学“1+1>2”的效益。如:人教版七年级“经纬线与经纬度”课例。

教师播放世界地理相关视频,引入教学,以教具地球仪展示地球全貌,引导学生找出经纬线的位置(连接南北极为经线,与赤道平行为纬线),由于经纬线定位较抽象,可结合教辅工具巩固地理知识理论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GoogleEarth软件,利用其软件自带的功能,可以直观找到世界各地的经纬度数据,讲解定位原理,教会学生经纬度软件的使用,提升学习效率。同理,在进行世界人口教学、世界气候分发布教学、世界地形教学等内容时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辅助教学,如使用Arc GIS软件采集空间数据,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另外,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学会常规的演示文稿设计、PS画图软件以及一些前沿科技AR、VR等。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帮助学生获取地区文化知识,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缩短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地理教学要融入古代优秀科技发明教学,传输正确的文化价值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养成对传统科技与现代技术的崇敬之情。

总之,初中地理学科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任务,在地理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人地协调观念,增强学生对区域民俗文化、文字典籍、科学技术等的了解。在地理学习中,要积极利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掌握前沿教辅工具,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通过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发挥了地理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输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晓萌《初中地理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以“长江”一课为例》,《地理教学》2021年第1期。

[2] 才爽《中华传统物质文化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3] 李勤《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文化》,《赤子》2018年第9期。

[4] 谢晋秋、肖洪、纪占华《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课为例》,《地理教学》2016年第9期。

[5] 张维四、李玉梅《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探索》,《地理教育》202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学科传统文化
【学科新书导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