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莹
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高效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学生积累单词,学习单词应用环境,丰富英语知识,提升主动学习英语、主动用英语交流、主动用英语写作的能力。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创设高效课堂为目标,应用多种手段展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在课堂上教授小学生阅读技巧,锻炼小学生的阅读思维,这个过程中,课堂环境是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关键环节。从“阅读”英语转向英语“悦读”,在教学环境产生这种变化的前提下,小学生才能在阅读学习中获取知识,最终提升阅读教学课堂的效率。本文基于“悦读”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从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教学过程、阅读教学资源等方面,探索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悦读”理念的思路。
1. 小學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基础,为小学生未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沟通和交流,通过语言的学习还能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增进小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于小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在开展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很难直观地反映教学的目标。简单根据教材内容讲解英语知识,缺乏教学的主动性。对学生而言,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对他们的吸引力较小,很难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现代的小学生,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拥有更具张力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必然要适应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学生探索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开发小学生的探索潜力和创造能力,这是当代小学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这种目标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与新目标、新发展要求的适应。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小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重要方法,阅读是打开探索空间的钥匙,英语阅读的理念、思路、方法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能力。这是由于英语阅读不同于中文阅读,中文阅读的习惯在家庭教育环境中也有所体现,而英文阅读的思路则需要自我养成,小学生的阅读理念直接决定了小学生的阅读思路,对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因此小学英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教小学生阅读方法,而是培养他们的阅读理念。只有形成具有自我价值导向的阅读理念,才能完全融入阅读环境,养成阅读习惯,改进阅读方法,探索阅读乐趣,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任务与目标。
2.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
2.1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具有持续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只适合一种教学方案,不同课堂的教学方式具有差异,一节课程中也可能需要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整体性,阅读设计、阅读过程、阅读反馈需要保持连续性,不仅阅读内容要保持连续性,阅读思维也要保持连续性。这也决定了只有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阅读教学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小学英语课程的由教入学的过程转换。学生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自主阅读的能力,才具备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转变教学思维,探索教学改革路径,扎根基层教育事业,发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价值。
2.2教学理念的发展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石。小学英语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小学生要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获得自主的学习思维,感受语言学习的快乐,取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基于这个目标,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强调英语学习的学用思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展现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为核心,传递英语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学习的目标。在正确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能够启发小学生的阅读思维,推动小学生阅读理念的成型,提升小学生参与阅读课堂的兴趣。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价值,应用兴趣式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化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创造“悦读”的教学氛围,打造“悦读”的教学理念,塑造“悦读”教学环境。在阅读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感受英语阅读带来的喜悦,在“悦读”的环境中提升小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这是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路径。
3.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用“悦读”理念的路径
3.1打造“悦读”理念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理念起到了基石作用,直接决定着阅读课堂的效率和质量,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关键是要到打造“悦读”理念。“悦读”理念是由教师作为主导,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设计针对性的阅读形式,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读本,通过丰富阅读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课堂,提升小学生阅读读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悦读”理念具有趣味性特征。在“悦读”理念下,学生的精神是愉悦的,在阅读中,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提问、主动记录,形成学生作为阅读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打造“悦读”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思路具有开阔性,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评价指标,而是以塑造轻松阅读环境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这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以“悦读”教学为理念,展现阅读技巧,为学生塑造轻松的阅读环境,构建愉悦的“悦读”课堂。例如在展开Mr. Jones and Mr. Brown对话阅读教学中,应用“悦读”教学理念,构建情景式教学场景,两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分别扮演 Mr. Jones 和Mr.Brown,一个同学说:“I will have a small party at our house on Monday evening. Would you and your wife like to come?”另一同学说:“Thank you very much. Id love to, but let me ask my wife first.”通过简单的情境对话,学生更容易理解“Mr. Brown went to the other room and called his wife. Then he came back and looked very worried.”这句话的含义,对于接下来的对话阅读,能够形成主动探索的思维。“悦读”不等于“阅读”,“悦读”教学理念下,教学方式需要丰富,根据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文字性的阅读内容,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得到有效地提升,在对话阅读中,融入情景式的阅读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阅读内容。
3.2塑造“悦读”环境
“悦读”环境的塑造是基于阅读教学全过程展开的,不同的“悦读”环境,所展现的阅读方式有明显差异,在课堂上塑造“悦读”环境与在作业设计中塑造“悦读”环境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环节的差异选择合理的“阅读”环境塑造方式,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优化閱读课堂时间,通过限定阅读课堂的时间,提升小学生阅读的注意力。这个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创设趣味性的阅读环境,塑造小学英语阅读课程的游戏化课堂环境,利用电子投影的阅读方式,将阅读内容进行零散化处理。每个单词、每个句子、每段对话投影到课堂的不同角落,让学生根据投影内容对比阅读内容,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对应内容越多的学生可以获得课程积分或者额外奖励。这种方式下,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力提升,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注,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悦读”环境。例如在阅读“A healthy diet”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题目投影到教室的天花板上,这种独特的方式可以起到活跃教学气氛的作用,之后教师将准备好的两个教学问题“What is a healthy diet? Do you have healthy eating habits?”写在黑板上,加深学生对阅读主题的印象,塑造出活跃与严肃同时存在的“悦读”氛围。需要强调的是,课堂的严肃性不能完全被娱乐气氛所代替,愉悦的课堂环境始终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课程教学的严肃性要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价值。之后教师将“Mike and Yang Ling are having a healthy eating contest. Lets see who won.”这段话再次用投影的方式,顺时针滚动播放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学生收集和整理这段话后,加深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结合黑板上的两个问题,小学生就能够迅速联系本节课程的教学理念。此时,教师鼓励学生按照生活中各自的饮食习惯进行小组划分,根据阅读内容的特征,为两个小组起名,一个小组的名字叫作健康饮食小组,另外一个小组的名字叫作不健康饮食小组,引导学生用英文为自己的小组命名。健康小组的名字可以叫作“Good habits”,针对这个小组,教师可以使用提问的方式问:“Do you have good living habits?”小组在回答后,教师接着将“Lets take a look at good habits.”这段话写在黑板上,这样就能形成互动性的“悦读”环境。通过塑造“悦读”环境,小学生能够迅速融入到课堂环境中,集中精力在课堂上展开学习。此外,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家长与社区参与“悦读”环境的塑造,通过教学全过程的“悦读”环境塑造,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4. 结束语
在“悦读”理念下,教师要深入挖掘符合小学生兴趣爱好、思维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阅读资源,教师鼓励小学生主动发掘阅读资源,提升学生参与阅读设计的能力,帮助小学生拓宽英语阅读空间。小学英语教师要认识到阅读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以多元化的阅读理念、多路径的阅读资源、多角度的阅读思维为基础,开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育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真正转化阅读的形式,形成“悦读”的学习氛围,推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转型发展。